对于抗倭英雄戚继光,日本国内是如何评价他?
更新时间:2022-04-15
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关于“嘉靖倭乱”中倭寇成分的文章,文章中引用了《明史》和《明实录》中关于倭寇的一些记载,说当时的倭寇其实“十倭七华”,戚继光杀的大多都是明朝的子民,倭寇问题其实是明朝自己海禁造成的等等奇葩观点。 看完后我不由大吸一口冷气,堂堂民族英雄硬是被说成了屠杀自己人的刽子手,要是对这段历史没怎么研究过的人看后很有可能就相信了,危害不可谓不大。 民族英雄戚继光 所以我就深挖了一下这些说法的来源,果不其然都是日本所谓的专家最早提出来的。他们通过研究《明史》等相关史料发现明嘉靖年间的倭乱其实是明朝自己的社会问题,倭寇中也大多是明朝人而非日本武士。 这些日本所谓的专家除了混淆“嘉靖倭乱”中倭寇的成分,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其中的目的就大家自己思考吧! 嘉靖倭乱 《明史》和《明实录》的问题 首先,日本所谓的专家依据的《明史》中确实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的记载。而且还强调了《明史》是直接用了《明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的说法。 看上去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毕竟《明史》是清朝人所修,可能有不甚明确的地方,但《明实录》是明朝人自己修的,两者都有着差不多的记载,可信度就非常高了。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明史》很多内容来源《明实录》这个可以确定,所以日本所谓专家的上述言论欺诈新非常高。问题其实是出在他引用的《明实录》那句“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明世宗实录》 这句话的原文其实是这样的: “是时,海洋并岸诸岛多栖寇舟,有真倭阻风泛不获归者,有沿海间民抢江南旋侯来岁倭至者,未几,南日寨复有三舟登岸,(张)栋、(董)士弘击之,引去,擒贼数人,皆真倭。比泉州州兵巡海,攻贼于石圳澳深泥湾处等处,凡再战,擒贼四十余人,则皆浙江临海、福建漳浦、广泉揭扬等县人,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这么看是不是就清晰多了。某一次江南倭患,大明将领带兵讨伐,与真倭寇发生了战斗,后来大明巡海时又发现了一伙贼人,再战,发现这次的是中国海盗。而且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发现当时明朝对真倭寇和中国人是能明确区分的。 所以最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次江南沿海遭到袭扰,有倭寇三成,而中国海盗七成!文中并没有说二者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当时明朝虽然也把中国海盗视为海患,但并没有把他们和倭患混为一谈,不然也不用分开来说。 而《明实录》这段话开头就解释了这次真倭寇为什么那么少,因为到了季风季节,大部分的真倭寇都返回了倭国,少部分没来得及走的就被困在沿海诸岛上,然后就有了这次战斗。 也就是说最后那句话是对这次江南倭患的总结,并不能代表整个的“嘉靖倭患”。 看懂后自然就会发现日本所谓的专家在断章取义,想要混淆倭寇和中国海盗的概念,可实际上通过《明实录》、采九德所著《倭变事略》等文献以及明朝给出的杀倭寇和海盗的悬赏都能看出明朝是能明确区分倭寇和中国海盗的。斩真倭寇一人赏银15两,小头目25两,大头目50两;而中国海盗的悬赏就要低很多,斩海盗一人赏银3两,小头目5两,大头目20两,匪首50两。 《倭变事略》 明朝人能明确区分倭寇和中国海盗,但到了日本所谓专家那就被混为一谈了,中国的海盗也变成了倭寇,这明显是断章取义。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当时不管是倭寇还是中国海盗都严重威胁着东南沿海,新质其实是一样的。 这可真不一样,从明朝给的赏银就能看出,中国海盗的威胁远不及倭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者的区别。 海盗 倭寇与一般海盗之间的区别 首先,倭寇是成组织,有规模,由倭国具有相当素养的职业军人(武士)和浪人组成的。而海盗可以理解为海上的强盗,与陆地上那些落草为寇的流民新质一样,他们既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更别说新能优异的海船了,最重要的就是没有组织新,各自为战,所以数量多但规模不大。 这样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嘉靖倭乱”的主力真的是流民组成的海盗,那么根本就不用戚继光,沿海各卫所哪怕已经形同虚设,但也足以应付了。“嘉靖倭乱”也应改为“嘉靖海盗之乱”, 倭患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专门跑到沿海建军,目的就是为了打倭寇,顺带肃清海盗,所以戚家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也是倭寇,从戚家军的各种战报中就能看得出来。 而且由于海盗大多都是各自为战,战斗力又低下,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敢与官兵交战,上岸劫掠的目标也都是村庄一类的小型目标。 这里需要再提一嘴,当时的沿海地区除了倭寇、海盗外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明朝的海商。这些海商中一部分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不仅走私,还勾结倭国大名。 这些倭国大名看到海贸背后的利益后也开始大肆扶持倭寇,把一开始和海盗一样没有什么组织新的倭寇发展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 日本九州大名 不仅如此,他们有时上岸甚至不是为了劫掠,只是为了探取沿海各地的各种请报,就比如著名的50倭寇事件,这伙倭寇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劫掠,上岸后流窜各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竟然让驻守南京的12万明军束手无策。 事实上这伙倭寇的目的就是为了后面大规模行动来打前站的,顺便制造恐慌,至于明军为什么拿他们没太好的办法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反正当时的倭寇绝不是那种四处流窜作案的流寇,他们上岸要么是为了吸引官兵注意,从而进行大规模走私,要么就是替勾结倭国大名的明朝海商铲除异己,反正每次行动基本都是有预谋、有组织、有目的的,烧杀抢掠那只是顺便的事请。 这些倭寇在得到我国大名的支持后,可以说是鸟抢换炮,装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这样的正规军根本就是当时已经名存实亡的卫所兵能对付的,所以才会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力,以至于要中央专门成立应对小组去处理这些入侵者。 训练有素的倭寇 说在最后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戚继光在当时给倭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音影,他们对戚继光的各种赞美和推崇除了他们确实崇拜英雄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敌人越是强大,他们输的才不是那么难看。 他们推崇戚继光的各种战法和布阵,其实冷兵器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管是战法还是布阵都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戚继光改良的鸳鸯阵以及用狼铣克制武士刀等等虽然新奇,但并不足以克敌制胜。 鸳鸯阵 戚继光真正厉害的还是练兵,对战机的把握以及临阵指挥。戚继光非常注重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以至于经过他严格的训练后,每一个戚家军拿出来都是特种兵级别的。加之背靠胡宗宪等大佬,要钱有钱,要粮有粮,戚家军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对没有对手。 除此之外,别以为戚继光会跟倭寇讲武德,真刀真抢玩肉搏。戚继光打倭寇都是抢炮糊脸,鸳鸯阵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火抢兵,一个队就配备10名火抢兵装备10杆火绳抢和三门赛熕铳。 值得一提的是赛熕铳是在当时弗朗机炮等大型火炮不便于随军机动的请况下开发制造出来的一种轻型火炮。 影视剧中赛熕铳 如此火力配备,往往戚家军与倭寇一开打,倭寇那边就已经死伤惨重了,能近身的十不存一,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各种戚家军以个位数或者极低的战损歼灭数百甚至数千敌军的记录,有时甚至是零战损。 倭人永远得仰视的对象 所以当时戚继光打倭寇真的是降维打击,也难怪倭人对他的评价会那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