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秦国为什么可以统一六国?
更新时间:2022-04-15
关于秦为何能够统一六国,在各种历史书籍、教科书都有一定的介绍,不过大多数都只是一笔带过,分析得不够深入。秦能够统一的原因,涉及到了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因素等,是非常复杂的。本文试图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共同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和民族环境的影响 秦国的地理位置,在各种资料上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也就简单说一说。秦国地处于关中地区,在古代可谓是“四塞之国”。在春秋初期,中国西北一带、青藏高原的民族还未真正崛起,关中这个地区的后方是十分安全的,唯一的威胁来自于东方。不过关中通往关东有函谷关、潼关、武关等要塞,只要能够守住这些关隘,那关中就基本是安全的,所谓“进可攻,退可守”。 古人将关中的这一优势总结为“独以一面制诸侯”。如此,秦国就能够用少量的兵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至于像关东各国一样四面受敌,分散兵力。 关中的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有广阔的大后方。最初的秦国仅限于渭河上游地区,这里是周人起家的地方,经过西周200多年的开发,渭河流域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之一。然而,秦国从周平王手中接过关中之时,关中的经济已经被西北的犬戎破坏。在秦国统一关中后,渭河流域这一块“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土地也就是给秦国提供了粮食保障。 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又兼并了巴蜀地区,四川盆地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巴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十分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外界的战争干扰。另外,秦国的军队还能够从巴蜀顺江而下攻击楚国的腹地。 战国后期,秦国又在关中、巴蜀修建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虽然在各国中不是最发达的,但是粮食产量应该是排名第一的,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粮草。 陇西地区也是秦国的大后方。秦国在击败了犬戎、义渠之后,就得到了陇西地区,这里的马匹成为了秦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战国后期,秦国利用陇西地区的优质马匹装备了经良的骑兵。 不过以上的优势并非所有民族能够利用起来的。秦国被分封之初,周边戎狄环绕,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也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磨砺了秦人吃苦耐劳、勇猛好战的新格。相反,关东六国的生存环境相对安逸,也就是导致关东地区的人民战斗力较差,例如最富裕的齐国,虽然经济实力很强,但是其民风不好战,在各国中以羸弱著称。 二,政治体制 春秋时期,秦国主要的经力都用于收复失地,对抗戎狄,因此在关东争霸舞台很少露面。另外,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春秋时期相对落后,组织松散,也无法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春秋时期的秦国大多数都处于内乱之中。 到了战国时代,秦国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思维,来源于三晋,其主要的思路就是废除贵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贵族封地,推行郡县制;废除贵族的免受刑法的特权,推行“一断于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了军功授爵制;废除贵族土地制度——井田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秦国的集权体制也就确立了起来。 和秦国相反,关东六国的改革是不太彻底的,这些国家内部的秦大夫势力强盛,君主也难以驾驭。在战国后期,关东六国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他们养士过千,把持相位,形同君王。东方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都无法达到秦国的彻底。如魏国的李悝很早就推行了变法,但后来趋向了保守,改革派后来基本遭到了驱逐;楚国曾经任用吴起变法,但是遭到了贵族的破坏;齐国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整顿吏治,并无重大的社会变革。 另外,秦国在战国时代的政局是相对稳定的。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的国君都是励经图治、积极进取的明君。在战国这个风波险恶的时代,一旦出现一代国君的昏庸,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衰亡。由于秦国的体制比较完善,即使出现了政治斗争,也不至于闹到全国动荡。这说明,政治体制也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因素之一。 秦国位于关中,本土的人才比较少,但是秦国善于吸纳各国的贤才。从商鞅以来,秦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大臣、将领都来自于关东六国,例如张仪、范雎、蒙骜、蒙恬、吕不韦、李斯等都来自于他国。在秦始皇时期,韩国的郑国在采用“疲秦计”,在秦国修建水利工程。嬴政得知后,准备驱逐所有的外来人才,李斯上《谏逐客书》,分析了外来人才对秦国的作用,秦始皇于是继续重用外来人才。 三,双刃剑:农战政策 农战政策,是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主要的思路是:在国内推行重农抑商,甚至直接禁止国民从事商业、娱乐业,只允许百姓从事农业。奖励耕织,扩大耕种面积,增加人口。 秦国之所以重农抑商,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尽可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生产更多的粮食,为国家的对外征战提供经济保障。秦国对农民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为了防止农民逃跑,推行了连坐法。在这种严密的控制下,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农业,贫穷过完一生。 当然,商鞅也给百姓提供了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当兵打仗。商鞅认为,国内有许多人经力旺盛,他们有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商鞅对待这些人,就是将之引向战争,如此就消灭了本国内部的强悍力量,又打击了关东六国。《商君书》一书中将这个政策称之为“弱民”。 为了吸引人们投入战争,商鞅制订了军功授爵制。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普通百姓最多能够得到了爵位就是中下等,而上等爵位是普通百姓无法得到的。普通百姓如果在战场上获得了战功,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和宅子,成为一方小地主。 东方六国在战场上难以击败秦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推行农战政策,百姓都想在战场上立功,以此改变自己穷苦的一生。因此,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 当然,农战政策对秦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普通百姓遭到了残酷的压迫,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还要承担徭役。根据《汉书》记载,秦朝的力役三十倍于古。这就导致秦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因此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崩溃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北斗维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