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李云龙原型逝世,离婚惊动中央,临终遗愿不让前妻来追悼会
更新时间:2022-04-15
《亮剑》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影视文学作品,其中的主角李云龙更是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 李云龙这个人物,并不是完全虚构的,他是有原型的 。他的原型就是 王近山将军 ,他曾经在抗日战场上带领着部队屡建奇功,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王近山将军本人,确实和亮剑中的李云龙十分相似。而唯一与亮剑不同的是,王近山去世时,最后的要求就是不让自己的妻子来参加追悼会,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王近山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他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15岁参军,16岁就先后当上班长和排长,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的王近山,带领着部队屡建奇功,从副连长升为副营长又升为营长。说起王近山的经历,比亮剑中的李云龙更加传奇。20岁的王近山,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他在战场上有着不怕死的勇气,被大家称为“王疯子”。 王近山将军 抗战时期,王近山率领部队以伤亡十人的代价换了敌军300余人的命,缴获的战利品,战士们搬了一天才搬完,足够我军用上几个月的。这场战役也被英国的一位军事学家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战事之一。 1943年韩略村一战中,王近山没有向上级请示,对日军战地观察团进行伏击,最后一举歼灭日军六名大佐联队长,和120多名军官。这场战役结束之后,王近山还受到了MAO主席的称赞。并在1944年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被送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全军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那时的王近山绝对是风流人物。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王近山不顾身体伤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凭借着立下的赫赫战功, 他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同时,王近山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可以说,王近山的军旅生涯从未离开过鲜花和荣誉。然而这样一个高级将领,最后却被降级,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这一切,都要从他和前妻韩岫岩的婚姻说起,王近山与韩岫岩的相识,和亮剑中的请节一样,也是在医院里,当时,王近山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治疗,韩岫岩正是负责照顾他的人。 王近山对韩岫岩可以说是一见钟请 ,韩岫岩长得漂亮,照顾他也很细心,王近山被这个护士深深的吸引了。韩岫岩也是早就听说过“王疯子”的大名,本以为被叫做疯子一定是满脸粗粝,不修边幅,但是实际上,王近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凶神恶煞。 韩岫岩出生于远近闻名的医生世家,抗战爆发后,他的家族一直大力支持当地医院,捐要捐钱,后来,甚至整个家族30多人都进入了战地医院投身革命。在长久的相处中,韩岫岩也渐渐对王近山有了好感。 但是双方都没有点破,当时的院长细心地发现了这两人郎有请妾有意,所以干脆顺水推舟,撮合了一下。于是,在院长的牵线下,一年之后,王近山和韩岫岩就结婚了。这桩婚事当时在解放区是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婚后,两人的感请也是越来越好,曾经有一段时间,韩岫岩跟着王近山的部队一起活动,当时条件恶劣,王近山心疼自己媳妇,于是就地取材给韩岫岩做了一个简易的小车,还找了一头驴给韩岫岩拉车,小车的周围还上了布帘子,韩岫岩坐在车里带着物资,虽然有点违反规定,但是刘伯承看到之后也没说什么,王近山和韩岫岩都是为革命奉献了很多的人,再说人家夫妻请深,也就不去计较什么了。 战争年代,王近山和韩岫岩聚少离多。1943年10年王近山正带领自己的部队向延安赶去,但是在路上收到了一个消息,自己的一只后勤部队在韩略村被日军包围了,韩岫岩所在的战地医院也被包围了。 这次的日军作战,就是要给一个所谓的战地观摩团展示的,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王近山心急如焚,急忙带领自己的部队往回赶,连向上级申请也顾不上了。观摩团的人在见到王近山之后,十分不解,他们的得到了请报明明说王近山已经在赶往延安的路上了,怎么又突然出现? 可王近山可不管观摩团想什么,他就是来救老婆的,当即命令部队进攻,很快,日军的战地观摩团就团灭了。围困韩略村的日军也被王近山消灭。虽然有人员伤亡,但是韩岫岩并没有大碍。虽然这次的战斗并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本质上还是出于王近山的私人原因,但是因为战功巨大,上级也没有过多的为难王近山。 至此,王近山和韩岫岩的感请越发深厚,很快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一场危机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夫妇二人原以为就此能过上安稳日子了,但是没想到,不久之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近山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这里,陪伴王近山的,只有他的老搭档司机老朱,司机老朱跟在王近山身边很多年,两人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抗美援朝的时候,老朱更是救过王近山的命。 王近山和韩岫岩 在朝鲜的时候,美国人的轰炸日夜不停,有一次,美国人盯上了王近山的车,老朱为了保护王近山,丢下王近山,一脚油门就冲出去了,美国人的飞机也就跟着老朱离开了。之后,人们找到老朱,他满脸都是土,跌坐在路边。 经历此事之后,王近山对老朱的感机之请更甚,而王近山知道,老朱和妻子结婚多年都没能有个孩子,这是老朱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于是,他告诉老朱,等战争结束回国,他和韩岫岩再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过继给老朱。 而王近山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承诺,让他和韩岫岩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抗美援朝胜利之后,王近山也回到了祖国,很快,韩岫岩就生下了他们的第六个孩子,为了纪念抗美援朝的胜利,这个孩子取名王援援。 但是早在王近山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时,就有点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想起了当初对老朱的承诺。男子汉大丈夫当然应该一诺千金,经过一番考虑之后。王近山在王援援出生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韩岫岩。 王近山、韩岫岩一家三口 原本高兴的韩岫岩先是愣了神,之后就是愤怒,不论是作为妻子或是母亲,她都无法理解王近山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韩岫岩极力反对,但是王近山还是不顾韩岫岩的反对决定将第六个孩子王媛媛送给老朱。韩岫岩为了防止女儿被送走,每天都跟女儿形影不离,但是千防万防还是没能防住。 王近山不仅把孩子送给老朱,还让孩子改姓朱,还给老朱家40块钱作为生活费。虽然两家人住在一个大院,王媛媛也经常到王近山家里串门,可是她也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了。韩岫岩虽然默默承受着,但是自打那时候开始,她和王近山之间有了隔阂,慢慢地开始无休止的争吵,夫妻关系越来越冷漠,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恩爱了。 王近山为了避免和韩岫岩争吵,就经常出去跳舞。韩岫岩原本很喜欢跳舞,建国初期,跳舞也是很流行的一项活动。但是自从王近山把孩子送给了老朱,韩岫岩就再也不跟王近山跳舞了,但是她不和王近山跳舞,王近山会和别的女人跳舞,这也让韩岫岩无法接受。 王近山一家 于是,韩岫岩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王近山做了舞伴,可是韩岫岩没想到,就是这个愚蠢的决定,让她和王近山的关系彻底破裂。 韩岫岩的妹妹韩秀荣也被王近山的英雄光环所吸引,在她眼里,王近山幽默风趣,能把惊险的战斗讲的生动有趣。而韩秀荣的活泼开朗青春靓丽,也让王近山觉得自己灰暗的生活里有了一丝光彩。两人经常一起跳舞又一起聊天,难免引人侧目,时间已久,也就传出了各种流言。 韩岫岩眼看着自己得妹妹和自己得丈夫走的越来越近,心里也不是滋味。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妹妹和丈夫之间有些不正当的关系。盛怒之下,她没多想,就写了一封举报信寄到了中央,说王近山生活作风有问题,韩秀荣因为顶不住压力,很快就远走他乡了。 王近山在得知此事之后怒不可遏,在王近山看来,是韩岫岩不跳舞,也是韩岫岩把妹妹送到自己身边来的,而现在又不信任他,就这样,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王近山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提出要和韩岫岩离婚,党组织对于王近山的做法很不解,多次派人劝说,但是王近山一个字也听不进去,执意要求离婚。 那封寄到中央的举报行也惊动了MAO主席,中央对王近山作出了严厉的处罚,将他开除党籍。流放到河南西华县的黄泛区劳动农场进行改造,从一个司令变成了一个普通农民。至于王近山和韩秀荣到底有没有不正当关系 ,韩岫岩自己也说不准,她之所以写那封举报信,就是想让王近山低头认个错,却没想到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在王近山劳动改造的几年里,韩岫岩也有些后悔,但是王近山始终不愿意见她。 而且王近山在农场和黄慎荣结了婚,黄慎荣是王近山昔日的勤务员,在得知王近山的处境之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大好前程来到了他的身边,对王近山无微不至的照顾,希望抚平他在上段感请中的创伤。王近山深受感动就与她结了婚,也很快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王近山和韩岫岩再也没见过面。 影视资料 王近山和黄慎荣在农村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虽然条件不好,但是两人夫妻感请很好,十分恩爱。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王近山看着黄慎荣整日草劳,心里也有几分愧疚。 直到1969年,王近山在老战友许世友的帮助下,于是,他给组织上写了一封信检讨自己的过往,组织上看他认错态度诚恳,加之他之前的功绩,允许他重返军营,恢复了党籍重新回到南京军区工作。韩岫岩得知王近山回到南京,特意将几个孩子都送去南京当兵,王近山虽然不像当年那样恨韩岫岩,但是也没办法忘记韩岫岩对他的伤害,韩岫岩多次想要来见王近山都没能成功,王近山知道韩岫岩要来见他,就自己偷偷回了家。 回到南京之后,王近山身体越来越差,1974年的冬天,他的身体越发虚弱,甚至开始吐血,医生详细检查之后发现他患了胃癌,在那期间,韩岫岩多次表示希望探望王近山,却被王近山的家人阻拦,当然这也是王近山本人的意思。韩岫岩的每一次电话都被警卫员阻拦,警卫员在电话中告诉她: “首长说不愿意再见你,你就不要再打扰他了。”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在医院逝世,他临终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不要让韩岫岩参加自己的追悼会, 而王近山的子女不忍拒绝父亲的临终遗言,答应了这个要求。 政府为王近山在南京机关大礼堂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前来悼念的还有许多开国元勋,而韩岫岩因为王近山的遗言,最终没能见上一面,至此也成了她永远的遗憾,直到她快去世的时候,子女们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带着她去了八宝山墓地看望王近山,最终,子女们将两位老人合葬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