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开始的倭寇,明朝尤为严重,为什么清朝却销声匿迹了呢?
更新时间:2022-04-21
倭寇指的是来源于日本(旧称倭国),出没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13世纪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不过到中国做生意的日本商人仍然很多,毕竟日本资源匮乏,也是小农经济,经济不发达,很多商品,尤其是许多生活必需品都靠中国供给。 这就给了日本商人机会,更刺机了日本的封建领主、贵族和武士。尤其是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他们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希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请况下,倭患非常多。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倭寇在庆元“城郭,抄略居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倭寇欺负中国的记载。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沿海各地,均受到了倭寇的荼毒。元朝也曾施行过海禁,但时间较短,政策不延续,管理也不严格,对外贸易兴盛。 但我们也知道,元朝自从忽必烈往后,是一年不如一年,从中期开始,皇位继承紊乱,内乱频繁,再加上政治腐败,矛盾加剧,根本顾不上沿海倭患。 倭患最严重时期要属大明了,可以说倭患贯穿整个大明时代。 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就遇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残余势力退居海上与这些倭寇勾结在了一起,朝廷就倭寇问题,向日本提出过交涉,也与日本合作打击过倭寇,但效果并不明显。 朱元璋为了避免沿海居民和海盗、倭寇等勾结,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间贸易,甚至不允许出海捕鱼。 到了永乐大帝时期,沿海各地对倭寇不断有所斩获,尤其是望海埚之战,让倭寇消停了不少时间。然而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倭寇横行沿海,甚至爆发了嘉靖倭乱,成为了明朝的巨大边患。 不过这一期的倭乱,客观地说,其中有不少中国人的参与。出现了汪直、徐海、陈东、叶明等著名的海盗,这些海盗基本都和传统的“倭寇”有勾结,而包括俞大猷、戚继光等人无不为剿灭倭乱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但是令元明两朝颇为头疼的倭患,到了清朝却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日本的角度看,清朝入主中原前,日本就开启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代,在幕府的统治下,日本完成了中央集权,走向了稳定。 到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统治时期,也就是从1635年开始,日本就开始实施所谓的“锁国令”,也就是闭关锁国。不过日本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为了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 不过日本采取的措施,其实和中国的闭关锁国有点类似,但是日本对于贸易活动有着严格的限制,甚至禁止日本人与海外往来。 这样一来,日本人也都不敢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抢东西。能否抢到不好说,但是回到日本国内,一定要被处死这是肯定的了,所以清朝海患减少,倭寇不敢走出国门了。 这一点和之前日本南北朝混乱时期的局面完全不同。 清朝入主中原后,忙着稳定南方的统治,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与此同时,郑家军还抗击外来侵略者,赶走了侵略台湾的荷兰人,还剿灭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势力。 清朝统一台湾后,也开始实施了海禁,但中日之间的贸易并没有完全断绝,只不过增加了很多限制。 所以结合几方面的原因,从元朝就开始的倭患,到了清朝反而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