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54军军长后,为何黄维被冷落了5年,直到淮海战役才被启用?
更新时间:2022-04-22
在解放战争期间,虽然有很多国军将领最后选择了弃暗投明加入到了人民的队伍中来,但也有部分将领因为和老蒋的师生关系,仍然选择了愚忠在功德林里接受改造。黄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获的这位黄埔一期的高材生,直到最后一次特赦才被释放。纵观黄维的军人生涯,起点不可谓不高,黄埔一期,土木系名将,国军王牌第18军继陈诚和罗卓英之后第三任军长,国军最强机动兵团之一的12兵团司令长官,可见其能力并非传闻中那么弱。 但如果仔细看黄维履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1943年卸任54军军长后到1948年担任12兵团司令官前,这长达5年的时间里,黄维就一直在后方赋闲。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黄维被老蒋雪藏了5年呢?其实,这一切的原因,都要源于国军系统内部1943年的那场“黄维贪墨案”。 黄维赴任54军 黄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个农户家庭,从小就很要强,发奋读书,并在成年后担任家乡一个村小的老师(国军内部嘲笑其为教书匠就是源于此)。在大革命席卷江西的时候,黄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黄埔一期,跟当时的桂永清、胡宗南和郑洞国是结拜好友。在北伐开始后进入到了陈诚的麾下效力,陈诚组建18军的时候,黄维就是其手下的团长,随后升任土木系最核心的11师师长,并在抗战前短暂到德国留学。 抗战开始后,黄维在淞沪会战中担任18军67师师长,在罗店血战中,带领67师多次打退日军11师团的进攻,整个战役打下来,黄维所部炊事员、马夫和卫生员都被动员上了战场6师伤亡了3个团长,8000多人的完整师仅剩不到一个团。而因为淞沪抗战及后续撤退中的优异表现,黄维以升任18军代军长,并率部在武汉保卫战中迟滞日军攻势,特别是在湖口、彭泽作战中,全军以将近万人的代价的挡住日军波田支队的进攻。 可以说当时的黄维,无疑是土木系的虎将。 1940年,同样是土木系王牌的54军军长陈烈在一次看牙医的过程中去世,而为了继续加强对54军的控制,陈诚推荐18军军长黄维平调担任54军军长。要知道当时虽然54军是土木系部队,但却被划归何应钦集团的关麟征第9集团军,卫戍滇南防卫日军。对于黄维来说,担任54军军长,既要帮助土木系掌管老部队,又要和上司关麟征打太极,提防其往54军掺沙子。 因此,就在这暗流涌动的派系斗争中,黄维担任了54军军长。 在担任军长后,黄维可谓是尽心尽责。 为了加强土木系对54军的控制,他将11师副师长叶佩高调到54军协助其管理土木系,在随后原198师师长郑挺锋平调后,叶佩高也升任该师师长。刚升任54军军长的时候,因为陈烈的突然去世,部队士气低落。而面对这些,黄维也从1940年10月31日到12月下旬,在60天的时间里,走访了全军绝大多数基层作战连队,深入了解了训练、生活和军民关系,亲力亲为的帮助部下解决问题。 可以说黄维在上任后,就得到绝大多数下层军官(本来就是土木系)和士兵的爱戴,甚至其工作还得到了同样以爱兵自诩的陈诚首肯。照此以往下去,关麟征等人控制54军的计划必然破产,黄维的威望也足以让其在土木系和国军内部更进一步。 但这个时候,书呆子气息的黄维却打破了“国军潜规则”,让其直接从仕途最高峰跌落下来。 黄维贪墨案 其实在黄维担任时,关麟征和何应钦等人就小动作不断,要么进行人事调动,要么挑拨54军内部矛盾。但这些暗招也随着黄维深入基层,巩固士气而瓦解。不过就在关麟征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黄维干了一件对士兵好,却得罪高层的事。这件事被关麟征不断放大成“黄维贪污”最终导致其被革职。 原来,在国军内部基本上都存在着贪墨现象,为此当时主管军政部的何应钦也制定了军事主官不得干预后勤物资分配,想以此来控制军长、师长们的吃亏空现象。在推行过程中,一向以清廉著称的土木系,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毕竟土木系的主官们在陈诚带领下,作战能力暂且不谈,但基本上都不会喝兵血。在诸如18军内部,黄维也是直接参与军需分配。 但来到54军之后,虽然军事主官是土木系的,但军需也有其他派系的人。 因此54军内部的供给一直存在被克扣的现象。虽然有明文按照当时嫡系部队每天1.5斤的口粮标准发放的规定,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些口粮,特别是米里面掺杂着很多石头,除了硌牙,还让人吃不饱。在物价飞涨后,在菜市场上将士们也吃不起油和菜。因此底层士兵当时意见很大,天天嚷嚷着饿肚子。 而在深入部队了解请况后,黄维也想以自己在18军的那套模式进行草作,由军部来调配补给,私自给士兵们多发放口粮和菜金。但那些军需蛀虫们可就不干了,他们一方面跟关麟征和何应钦打小报告,另一方面也在外面散播谣言说“黄维贪墨”。而这个也上升到了何应钦和陈诚两派的的斗争上了,两人在会议上唇抢舌战。老蒋没有办法,只能让巡视组去视察。 但在接待巡视组的时候,黄维书呆子的劲又上来了,本身自己就是“清者自清”,压根不想理这些钦差大臣。不仅没有好酒好肉招待,甚至在对这些中央大臣们也没啥好脸SE,这些眼高手低的人下地方,那些军长们谁敢不奉承?于是在黄维这里吃闭门羹后,回到重庆的他们不仅说军需的军粮里面都是足额给到的大米,还在何应钦的授意下反咬了黄维一口,说“黄维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请予撤职查办。”。 血气方刚的黄维哪能忍,除了跟陈诚诉苦之外,还直接到何应钦的军政部闹起来,嚷嚷着辞职,搞得何应钦不胜其烦搬出了老蒋,而老蒋也知道军队蛀虫多,但如果这个时候支持黄维,会让更多的人直接干预军需,可能会闹分化。于是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黄维去后方当一个中将高参过度的下。但奈何黄维新子太烈,在1943年黄维一气之下索新直接回到江西贵溪老家。 而这一隐退,就让他直接远离国军核心层将近5年时间。 黄维为何会被雪藏5年? 按理说,1943年回到老家之后,黄维靠着土木系这个靠山肯定会被重新重用,但为何直到1948年才被任用呢? 首先,问题还是在于黄维本身。 关于“黄维贪墨”这个事件的处理,老蒋其实已经够给陈诚面子了。只是让黄维忍一下,回到中央担任高参,要知道很多国军前线指挥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在高参上渡过金的,这个处理对黄维并不亏。但奈何黄维就是一条筋,说白了就是让我回去可以,你起码在54军这个事请上把事请说清查吧。 在很多人来看,你黄维拒绝高参明显是在和老蒋叫板,往坏了说这就是要挟领导啊,所以即使老蒋知道你黄维是一个正派清廉,在道德上没问题。但公然叫板领导,不处理你以后如何立威,因此黄维离职也就离职,老蒋压根没做挽留。 而黄维的离职也从一军之长,直接远离和国军核心圈层,也是变相的被雪藏。 其次,就是黄维在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能力问题。 当然,仅仅是新格原因,黄维也不至于被雪藏5年,关键是老蒋和陈诚等人在这件事,黄维的处理上看不到黄维的担当,甚至于批评其“忠勇有余,智谋不足”。都知道上缴公积金是老蒋在“新生活运动”号称“两大手笔”的新政之一。黄维悍然破坏这个政策,不是和领导唱对台戏吗,身为部下不应该拥护和替校长挡抢吗?这点觉悟都没有,很难进入到国军高层之中。 而且在和关麟征打擂台的过程中,黄维的处理也是太刚强,直接不给自己老大哥脸SE,要知道怎么样关麟征都是自己的直属长官。因此陈诚对于黄维的能力评估也不算很高,再看其在淞沪和武汉战役中的表现——虽然打得狠,但战术古板,让部队伤亡过多,也很难对其再次委以重任的。 所以,黄维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有待商榷,让陈诚和老蒋对其能力进行重新评估评估,而结果便是能力不足,被派到后方教书。 第三点,在他去桂系和后方期间,国军后起之秀崛起,替代了他的位置。 而黄维在被雪藏期间此消彼长,原本在他之后的国军其他将军们也在抗战战场立功,将其甩在了后面。 当年跟他同期的杜聿明于郑洞国,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落后于黄维,黄维担任师长了,杜聿明才是一个小团长,郑洞国也是如此。即使在黄维担任54军军长期间,杜聿明也不过是第五军代军长,还要落后于黄维半级。但到了黄维到后方后,杜聿明靠着远征军作战的成功,成为了老蒋的红人,同窗郑洞国也当上了王牌新1军军长,在抗战胜利后更是当上了东北保安正负司令。同样赶超黄维的还有宋希濂、王敬久、范汉杰等一众在前期不如或者和黄维平级的国军将领。 不仅在国军内部没地位,在土木系内部,黄维也逐渐被边缘化。在评选13太保的时候,作为黄埔一期的土木系老人黄维居然没能入选,要知道13太保排第一的还是继任黄维担任54军军长的方天,此人是黄埔二期。没入选13太保也就罢了,甚至以前的老部下夏楚中、罗广文和胡琏等人的使用级都要优于黄维。 故而,在抗战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因为黄维到了后方未能带兵作战,其在军中的地位被I很多人取代,要不是解放战争末期,老蒋无人可用,在加上白崇禧一直反对胡琏担任12兵团司令官,恐怕黄维还得一直在替补席上等着。 雨田君说 其实从黄维贪墨这个事件上来说,也暴露出了国军为何会在解放战争中败亡如此之快的原因。在派系斗争严重的国军内部,并没有什么公平对错,只有利益和妥协,老蒋宁愿牺牲黄维也不承认自己爱军需制度上的缺失。 而国军内部也容不下一位为兵请命的清廉军官,就这样的军队,谁还在作战中敢于冲锋陷阵? —The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