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上党从来天下脊”,论“三国分晋”前后上党地区的历史形成

“上党”之名来源于刘熙《释名》:“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而《国策地名考》进一步解释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从我们现在的长治地区看来,其东太行,西太岳,中条山环绕四周,形成一个自然地形闭合。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位于上党的周围,如长安、洛阳、汴梁、许昌等,其居高临下、俯瞰中原,若顺势而下,夺中原如同探囊取物,故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自然也就十分重视其战略地位。

上党风光

三家分晋中,上党区域形成的历史过程

上党之名始见于战国文献,《韩非子》中记载:“赵简主问于解狐曰‘孰可为上党守’?”这是上党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因而其战国特征颇为明显。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以上党为战国韩地,长平之战时,一度归为赵国,这是根据《汉志》记载认定的,“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这句话成为后世史料划定上党区域的重要证据。

三家分晋

韩、赵、魏在上党地区的占地方式可分为三种,即瓜分、交换、夺取。

一、瓜分。

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瓜分上党是分多次步骤进行的。

1、早在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的大族范、中行、知、韩、赵、魏想办法灭掉公族部分成员,进而分得了十县之地,遂“各令其子为大夫”。

2、又有记载:“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3、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4、幽公之时(大约公元前434——公元前417年),“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余皆入三晋。”此时说明晋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土地了,但仍然留有上党地区的要地曲沃和绛县。

5、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先后百年,晋地尽归三家,上党也被瓜分殆尽。

三国分晋,关于上党地区的分地记载只有一次,那就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乐宵为铜鞮(dī)大夫,此人是谁家大夫,无考,所以我们只能在史阙无载的请况下,姑且将史籍所见属于一个国家的地方定于始分,以区别先后变动之地,则阏(yù)与、橑(liáo)阳、光狼三地属于赵国,高都属于魏国,路、长平属于韩国。

三家分晋前的势力范围

二、交换。

在战乱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互相争斗,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经常会以交换土地的形式来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上党地区也不例外。

《史记·魏世家》梁惠成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取得泫(xuàn)氏县,十九年,又取得玄武、濩泽,《竹书纪年》又记载:“魏与邯郸赵榆次、阳邑”,言下之意,魏国以榆次、阳邑两地换取了赵国泫氏、玄武、濩泽等地,那么可以判断出,公元前361年后,榆次、阳邑为赵地,而泫氏、濩泽等地归魏国。

三、夺取。

《水经注》记载梁惠成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韩公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并封晋君以“端氏”。此历史事件被《史记·赵世家》记载,故而可以推断出,此时的屯留,应当属于赵国。

同时《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58年,“郑取屯留、长子、涅,韩灭郑,自平阳徙都之”,可见当时屯留、长子、涅应该为韩国所有,但同时《战国策》又记载,周赫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93年)“上党、长子,赵之有已”之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相当长时间范围内,屯留、长子、涅一带为韩、赵长期相持之地,双方互有得失。

从以上可以大概推得:泫氏(今高平市)、长子(今长子县)、端氏(今沁水县以东)、光狼(今高平县以西)、阏与(今和顺县)、橑阳(今左权县)以上地区为赵国所有。而濩泽(今阳城县以西)、高都(今晋城市)为魏国所有。而屯留(今屯留县)、涅(今武乡县西北)、路(今黎城西南)、长平(高平市西北)为韩国所有,而以上所述地区,皆为当时晋国上党郡之范围,可见其重要新。

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在上党地区的对峙

三家分晋后,上党地区的历史变迁

三家分晋,具体疆界不明,大致在山西地理位置来看,魏占晋南、韩占东南、赵占东部,三者呈三方鼎足之势。

赵国从赵简子开始以榆次向上党南部积极扩张,交战中逐渐取得了上党大部分地区,将上党、太原、邯郸连成一片,首先形成了对韩魏两国的战略优势。而魏国占据上党沿河之地,打开了通向河内魏地的出口,使魏国旧都安邑与河南大梁本土以最短距离连接起来,避免了被国土被割裂的可能。韩国本来占有上党地区绝大部分,虽受到赵魏两个强国的不断侵袭,但在长平之战前,它还保留着北至屯留、长子,东依太行,西越沁(qìn)水相连的广大地区,三方互制的局面也一直延续到长平之战结束。

上党郡治所变迁

及秦始皇统一中国,诸侯纷争的局面不复存在,上党不再成为四战之地,但该地区的重要新却丝毫没有降低。公元前221年,秦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即为其一,是秦国中央政府直属的地方行政单位,其治所在长子,领十四县,其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长治市和晋城市以及晋中的左权、和顺、榆社,还有临汾的安泽、吉县,属地千里,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郡。

汉朝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元年(196年),上党郡治所移至壶关,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又归于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治所路县。西晋时期,上党郡分别归属前赵、后赵以及西燕,治所皆在路县。太和五年(370年),苻(fú)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治所回迁至壶关城。隋朝开皇三年(583年),上党郡被废,作为郡制行政区域,上党退出了历史舞台。

按历史记载,就算从韩国公元前348年建立上党郡始,到578年止,历经926年,也可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立郡最早,沿革时间最长的地方郡署之一。

潞安府上党门

但由于该地区地形封闭易于形成割据势力,作为“四塞之固”的上党在军事上依然有着“镇太原,抚上党”以控山西、河南的作用,因而隋大业年间以上党和丹川(今晋城东北)为中心,分置为路州和泽州。

唐武德二年(618年),于潞州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五州,开元十七年(729年),又置大都督府,成为与并州、益州、荆州、扬州齐名的都督府之一。到了宋代,改州为军,潞州又分为了昭德军、隆德军。到了元朝,改军为府成为隆德府,领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等县。明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为潞安府,此后府之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应该说,后来对该地区的划分是行政管理深入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更符合自然地理基础,两府分别以长治——黎城盆地和晋城——高平盆地为中心农业区,间以山地高原相隔,这样一来,“上党”作为整体区域的名称逐渐在历史中消失。

泽州府衙

结语:

“上党”这个两千多年的古老名字虽然离我们渐远,但我们要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秦汉到明清,该地区记载着大大小小多达四百多次的战役,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苦难,百姓在战争中寻求安宁,无论是改名“潞安”也好,“长治”也罢,都在极力追寻安宁二字。虽然它历经苦难,但它在经历战争的同时也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融合的作用,所以说两千多年的“上党”史,看起来像一部战争史,但其实更是一部多民族的融合史。

参考资料:《竹书纪年》、《史记》、《战国策》、《水经注》、《左传》、《汉志》、《国策地名考》等。

  • 上一篇:在分裂的汉末三国时期,为何游牧民族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