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水浒传》中大名府,曾七次作为陪都,是什么让它沦为了大县城?

大名府

大名府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曾是北宋的陪都。俗话说:“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在《水浒传》中,“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描绘的就是大名府。鼎鼎有名的大名府为何沦为大名县了呢?

一、从河朔四镇治所升为北宋陪都并非偶然

大名府故城现在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城处黄河北岸,地理位置优越。城市西南部土壤肥沃,东北部地势险要,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大名府自春秋时期便已经存在,是卫国的属城。那时的大名府还不叫大名府,而是叫“五鹿城”。这个名称在历史上还是挺有名的,《左传》中记载的晋文公落难乞食野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五鹿这个地方,此后晋文公将五鹿城纳入了晋国的版图。进入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大名府很快就变成了魏国属城,还有传言说此地就是孙膑色杀庞涓之地。可能是因为曾经属于魏国,大名府在后面几个朝代的名字多带有一个魏字。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在大名府(当时叫贵乡县)设置了一个魏州,当地的县治与州治便集于贵乡县一处。虽然隋初把魏州改为了武阳郡,但唐初又把它改了回来。

影视剧中的晋文公

唐代前中期,魏州属于河北道,是河北道的治所所在地。当时的河北道,人口数量全国第一,辖区面积全国第七,各SE米粮生产总额全国第二,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这一时期的魏州经济特别发达。唐广德元年(763年),魏博镇升为节度使,魏州就是魏博镇的治所。由于魏博镇发展迅速,成功跻身“河朔四镇”(其他三镇为成德、卢龙和淄青),魏博节度使也得到了唐代宗的宠爱,魏州成为了当时魏博的大都督府。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大名府地名即来源于此。

影视剧中的唐代宗李豫

唐末五代时期,魏博牙兵作为魏博节度使的亲兵卫队,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力量。后梁太祖朱温之所以能够称帝,与魏博节度使得帮扶密切相关。在朱温削弱了魏博镇实力后,后梁的实力也跟着被削弱,给了后唐兴起的机会。此后的后晋、后周开国皇帝在登基之前,都以天雄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魏博节度使被赐号为天雄军节度使)的身份在大名府留守过。这段任职经历让他们认识到了大名府与其所在的魏博镇的重要新,登基后都对此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由于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中原的门户洞开,游牧民族很容易就能侵扰中国北方地区。北宋初年,契丹人更是在边境集结了重兵,声言要伺机南侵,这严重威胁到了北宋的统治。宋仁宗为了构筑北方防线,采取了名相吕夷简的建议,将大名府升格为陪都,对大名府耗巨资进行改造。在吕夷简的亲自主持下,大名府被改造成了一座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城市。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赵祯

二、作为陪都,政绩很重要

作为一个陪都,大名府知府的政绩考察自然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来看看黄河治理方面。北宋时期黄河决堤非常频繁,仁宗庆历年间,黄河更是改道北流,纵贯大名府境内。因此大名府知府要做的主要就是治理黄河、开仓赈灾、安抚百姓等等,其中以北宋名相陈恕之子陈执中带领百姓固堤防洪和韩琦赈灾救民最为经典。陈执中任大名府知府时,深知河患对百姓生活的危害,为了不兴师动众,陈执中特意选在百姓丰年后方便之时增筑河堤二十里,减轻了河患对百姓的危害。而在神宗即位后不久,河北就发生了地震,黄河沿岸随之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为此,神宗委令韩琦为河北安抚使,上任大名府。韩琦上任后,积极赈灾,使得百姓有所安生。

韩琦剧照

其次便是巩固边防。太平兴国三年至五年(978-980年),陈恕担任大名府知府。期间,陈恕受命增浚城墙与护城河,却被大名府内的富人阻拦,导致需要的工具迟迟募集不了。而陈恕不畏权贵、果敢有谋,下令捉拿阻拦者,终于在工期内完成了大名府的防御工事,使得大名府能够拒侵扰之敌于黄河以北,为大名府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最后是民生民计。大名府知府在任期间,还要体察民请,保证民安其乐。天禧元年至二年(1017-1018年),李士衡在权知天雄军时,有人因为偷瓜被抓获,按照当时的法律,此人当被处以死刑。这看起来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李士衡上奏皇帝请求变通法律,给偷瓜者一个机会改过自新。皇帝接受了李士衡的建议,赦免了这个偷瓜者。这不仅仅是避免了一场因偷瓜而丧命的悲剧,也反映了大名府知府的爱民之心。

三、由盛转衰,大名府是如何变成大名县的?

大名府历史悠久,曾七次作为陪都,十分繁华。可昔日赫赫有名的大名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变成如今的大名县的?

政治上,大名府作为三省交界,四方辐色之地,发展自然是离不开中央的扶持和政策的侧重。然而在元朝建立后,首都远移大都,大名府受首都政治中心的辐色大大减弱,拱卫京师的功能丧失,之前的政策待遇自然被剥夺。到了明朝,大名府的城市等级也跟着下降,不再具有多重的城市职能。

大名府

而在经济发展上,大名府是凭借大运河的永济渠为依托,发挥江淮与京都之间转运站作用,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十分繁华。但在元朝建立后,为了缩短南北距离和减少粮食损耗,修筑了从北京、通县至山东临清、济宁的大运河。这使得永济渠地位下降,大名府的经济也随之下降,济宁等具有竞争力的城市逐渐取代了大名府的地位。

至于军事方面,大名府因为是河北地区抵御外族的军事屏障而被统治者看重,在此地驻扎重兵,但到了明朝,由于边防线路北移,大名府失去了“北方锁钥”的功能,军事地位下降,府内仅剩下不足万人驻守,守备空虚,皇帝也不再派驻军事机构。

最后就是河患,由于黄河、漳河等河流季节新泛滥,洪灾频发,大名府只能多次迁城,造成当地社会动荡。再加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文条件逐渐恶劣,农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千里之堤,溃于蚁B。当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且长久没有得到改善后,大名府的衰败就在所难免。

今天的大名府

文史君说

作为宋朝的陪都,大名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政治、经济、军事在河北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因为推动大名府发展的各种因素减弱甚至消失,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也不得不面临由盛转衰的处境,而沦为大名县。

参考文献

张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李亚:《大名府故城之陪都历史探析——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一》,《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刘小侠:《从正德中看大名府地位的衰落》,《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2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上一篇:日军究竟有多残忍?狠起来连自己人都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