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疆域区域地理简介:缺少任何一块都是不完整的中国
更新时间:2022-05-04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国都,后来转为中原之意,也可以代称中原王朝。到了清朝,中国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名。我们以清朝的疆域版图为基础,在稍微的做一些改动,就能够得到一幅中国传统的疆域地图,这幅地图包括中原、南方、东北、蒙古、西域、青藏六大地区。其中中原和南方属于农耕文明地区,其他地区属于游牧地区。中国也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为主组合的国家。 中原地区是广义的中原,主要是黄淮海流域地区,其地区北到音山,西到玉门关和阳关,南到秦岭淮河一线,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新气候。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基本建立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以潼关和晋陕大峡谷为界,分为关东(华北)和关西(河西)两部分地区。关西地区,以关中平原为重心,西北有有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地区作为抵抗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东边有潼关、函谷关、武关等扼守通往关东的咽喉,南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秦岭。这里可谓是四塞之国,独以一面制诸侯。因此,长期以来,关中长期被选为古代的建都之地。关东地区孕育了夏商两代文明,也是六国的主要活动地区。由于这里拥有肥沃的华北平原,因此长期是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重要的粮食产地。古代早期的王朝最初基本以关中平原作为政治中心,于是将经济重心选择在了关东的洛阳,一是可以控制关东地区,二是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支援。 南方地区总处于秦岭淮河以南,中南半岛以北,横断山以西,总体上属于长江和珠江流域。该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地之一,不管是长江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这里都产生了早期的文明。不过由于古代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地势崎岖,江湖密布,森林广布,也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难以开发,因此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随着人口的南迁,南方不断被开发出来,从唐朝后期开始,南方逐渐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在具体上可以分为巴蜀、云贵、华中、华东、岭南五大地区。其中巴蜀。华中、华东开发最早。而云贵开发最晚。 蒙古地区,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音山或者长城,北到贝加尔湖以北的安加拉河一带,古代称为大漠。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新气候,冬季十分严寒,终年干燥。该地区的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生活在这里的基本都是游牧民族。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生产也不稳定,因此常常以武力掠夺周边,“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新也。”因此该地区往往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和中原战争不断。古代以戈壁滩或或者音山为界,将大漠分为了漠北和漠南两部分,漠南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在清朝时期,漠南成为了内蒙古,漠北成为了外蒙古。 西域地区,位于玉门关以西,阿尔泰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因为地处中国最西部而被称为西域。西域同样也是大陆新气候,不过相比于蒙古高原,西域的自然环境要优越一些。这里有冰雪融化的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这里的居民基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虽然西域自然条件不优越,但是西域却是处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斯拉夫文明的交界之处,这里往往是各大文明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地方。 东北地区,也可以称为“满洲”,范围南到山海关,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大兴安岭,东到库页岛,为“白山黑水”之地。东北地区气候严寒,但是水量充足,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东北地区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黑龙江流域古代气候严寒,是渔猎民族生活的地区,古代的肃慎、扶余、靺鞨、女真等民族从这里发源。辽河流域上游一带,气候较为温暖,但是降雨量不足,因而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历史上的鲜卑族、契丹等民族从这里兴起。辽东地区,是东北最佳的农耕地区。因此,古代中原王朝一般都只能到达辽东一带,想管理东北,必须先控制辽东。 青藏地区,为羌族活动地区。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因此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虽然青藏高原距离中原和南方不远,但是和中原南方的交流却十分的少,倒是和印度文明的交流更多。古代的中原王朝几乎不能控制此地,唯有青海的湟水谷地,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地区。湟水谷地热量比较充足,适合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原王朝必须争夺的地区。青藏地区在经济上不足为虑,但是在战略地位上却不可缺失。有了青藏高原,中华文明便和南亚文明直接接壤,可以影响到南亚地区的地缘关系,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尼泊尔等。青藏高原是中国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有了青藏高原,中国才能够是完整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