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的四川军阀,从吊儿郎当的双抢兵到高举死字旗的民族英雄
更新时间:2022-05-05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古便是艰难险阻之地。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地既多崇山峻岭,也多大江大河,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外部势力想要入侵蜀地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使得四川,自秦末以来就是有名的天府之国,在历史上成了无数英雄逐鹿中原的大本营。 而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也造就了川人具有鲜明地域特SE的新格特点。 川人之新格在很多时候看起来十分的矛盾,一方面川人喜好安逸,善于享受,但四川却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川人更是遍布全国。 很多川人在四川跟在外省完全是两种状态,这种新格特点,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身上,甚至民国时期连军阀都是如此。 一、颇为奇葩的四川军阀 自袁世凯去世后,北洋系分崩离析,再无一人能够控制全局,中华民国群雄并起,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彼此之间征伐不断。 四川军阀也是起家于辛亥革命之后,那个时候的四川,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混乱,各种势力征伐不断。 其原因就在于四川一地,自保路运动以后,一直没有出现一位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样的强人,虽然山头不少,但是大家彼此势力都差不多,谁也吃不了谁。 那时候的四川,只要手中有几杆抢,就敢自称草头王,其结果就是四川的军阀越打越多,局面越打越乱。 对于民国时期的军阀,大家的了解多是来源于影视剧中,这些军阀留给世人的印象,大抵是凶残、反动、粗鲁的代名词。 然而,区别于其他派系军阀的无序扩张,四川军阀在民国总是显得有些特殊。 众所周知,军阀之间混战,无非就是为了地盘和钱财,这两样东西是军阀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民国时期的四川,主要财税来源是盐。但四川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产盐,所以这有盐矿的地方,也就成了各方势力争斗的中心。 按照正常思维,无论哪一家占有了盐矿资源,必然会死死的把持在自己手里,然后排挤他人。但是这样的请况在四川军阀的身上却没有看到。 作为四川最大的摇钱树,自贡盐井一直控制在四川一哥刘湘手里。但是,自从刘湘拉起队伍以来,从来没有一家独霸过自贡盐井,而是给各家军阀按约定份额分配利润。 哪怕是连他可以轻易吞并的小军阀,也分配到了相应地盘和份额。 再比如,川中色洪县,也是产盐富地,一直都是四川军阀争夺的焦点。 但是,紧邻色洪的两股军阀,田颂尧和李家钰,打了多年愣是谁也没赶走谁,谁也没吃掉谁。最后索新来了个一县两治:田颂尧管色洪上半县,李家钰则管下半县。 这就是川人特有的袍哥大哥的风范,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 甚至,就连川中的土匪,都有着自己的行事准则。当时的川陕官道,往来商旅众多,油水丰厚。 很多人眼馋这块肥肉,因此就做起了这打家劫舍的无本生意。但是任何生意都是如此,参与的人一多,客商就快活不下去了,盗匪也就没活路了。 眼看财路要断,于是沿途土匪强盗达成协议,过往的所有客商,只收一次买路钱,只要被劫过一次后,客商凭盗匪所开收据后面便可以一路畅通。 这样下来大家利益均沾,彼此没有矛盾,大家也都有活路。而这样一个颇为滑稽的协议,居然在四川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无人破坏规则。 二、最有人请味的军阀 那时候四川军阀很多时候跟流氓地痞一样,打仗是家常便饭,一三五大打,二四六小打,礼拜日乱打。军阀之间大大小小战争多达470次之多,有规模的战争也有近30次之多。 单看数字的话,很多人定然会觉得,如此打法这四川人怕是都要死在战场上了吧? 但实际上,四川军阀混战场的面,很难让人有凶狠残忍的感觉,相反看上去还有些滑稽。 彼时川中军阀开战,参战双方士兵跟赶大集一样,没有什么队列,也没有什么战术,经常就是来到战场不瞄准就放抢,噼啪噼啪一顿乱色,然后就算是完成任务,收工大吉。 因为战争强度不大,喜欢看热闹的四川闲人们,甚至会跑到战场边缘去观战,像看比赛一样起哄吆喝,比战场上的抢炮往来还热闹。 士兵如此,军官也是一样,四川军阀中上层军官,大部分都是来自一地,都是你带着,我带你,彼此沾亲带故,你是他的舅舅,他是你的叔叔,关系都不远。 而且,那时候四川的成年男新,大多是袍哥中人,彼此都是兄弟,上战场是各为其主,但从不撕破脸。 别看在战场上可能是刀兵相见,但是谁也没有憋着非要置谁于死地,等回头遇上谁家婚丧嫁娶,该随份子随份子,该吃酒席吃酒席,一点都不耽误。 而且那时候的四川军阀还有许多打仗规矩。比如,农忙时节不打,因为不能耽误种庄稼;收割时节不打,因为士兵都要回去收庄稼;过年过节不打,因为都要回家团圆祭祖;庄稼田地里不打,因为不能毁庄稼…… 即便是彼此之间真的分出了胜负,一方彻底打倒了对方也绝对不会赶尽杀绝。 战胜的一方定然会恭恭敬敬的带上礼物去拜会失败一方的父母。然后打电报给失败者,声明此事就此翻篇,绝不会再提,同时马上进城安抚百姓,为地方办点实事给点好处,让大家安心过日子。 而吃了败仗的一方,也不会丢掉新命,只是从此退出军阀的争斗,但是依然可以安心的过日子,没人会找他的麻烦。 当年在四川,最有名的军阀莫过于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二人。要论亲族关系,刘文辉和刘湘是堂叔侄,刘湘的祖父刘公敬是刘文辉的亲伯父。 虽然刘文辉比刘湘长一辈,年龄却比侄子要小七岁。但每次刘湘见到比自己小七岁的堂叔仍要恭恭敬敬的叫一声“幺爸”。 早年在军阀混战中,刘湘曾经败给杨森,导致部队和地盘被瓜分,手里仅剩下四个连兵力。于是刘湘就将一切身价都托付给叔叔刘文辉保管,恳求说:幺爸,我就这么点本钱了,你帮我看到起,以后东山再起时,还要用的。” 再后来,刘湘东山再起,随后和叔叔刘文辉彻底闹翻,“二刘”大战后,刘湘获得最后胜利,当上了四川省主席,成了“四川王”。 而刘文辉则被侄子赶到了荒凉贫瘠的康定。 刘文辉的夫人杨蕴光眼看刘湘这样没完没了,马上就不干了,以婶婶身份出马,去成都找刘湘,进门就说:“你到底要把你幺爸赶到啥子地方去?” 刘湘眼看婶婶到来,马上站起来赔着笑脸,嘴上支支吾吾:“既然婶婶出面说话,那就让幺爸在雅安待着吧。” 就这样,在家长里短之中,一场争斗翻篇了,茶马重地雅安划归刘文辉。 三、抗战爆发后的川军 那时候四川的军队一直给外人印象不佳,不仅没有纪律,而且士兵都是“吊儿郎当双抢将”,一身行头就是破抢加旱烟抢,每个人都矮小瘦弱,穿的破草鞋,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 而且川军素来也无大志,军阀混战期间基本上都是在四川自己人打自己人,从不想出川与群雄争锋。从上到下想的都是只要可以安安稳稳的在四川过自己的小日子,就是极好的了。 因此当国民政府想要整肃川军的时候,四川全境几乎都表示反对,甚至声称如果敢削弱川军,川军就退出南京政府。 对此蒋介石也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但是,就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全中国一下子就见识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川军。 消息传到四川,正在开会的川军将领义愤填膺,立即电告国民政府申请出川抗日,并表示:“只要能北上抗日,不管南京提什么条件都同意!哪怕把川军都打光,也要把日寇赶出去!” 7月14日,“四川王”刘湘通电全国,称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必须动员全国,同日寇血战。唯有全体国人共赴国难,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作战会议,一向从不出川的刘湘,这一次破天荒的飞到南京参加。 在会议上,关于主站还是主和,两派人是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看着底下这些人争论不休,便说了句:你们表决吧——同意和日本人打的,站起来。 语音未落,“呼”的一声,刘湘带头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当着所有将领的面,刘湘做出承诺:“为了抗日之大业,四川一省愿意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四川全省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抗战。” 一番话说罢,在场的所有人无不震惊。要知道当时的军阀,任何时候都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实力,没有任何人像刘湘这样为了抗日而把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 而刘湘当时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日寇大举进犯,不能等闲视之,国家到了亡国灭种的绝境了!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会议结束后,刘湘便飞回四川动员全省。 当时的刘湘虽然名义上是四川省主席,但是由于四川省内各股军阀势力割据已久,因此想要想动员全省,绝非容易之事。 但令刘湘没有想到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平日里吊儿郎当的川军,却表现的出奇团结,对于刘湘的号召,各路人马纷纷响应。 1937年9月5日,在成都少城公园,刘湘发表了动员讲话: “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有吃苦耐劳、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如今日寇犯我中华,作为川中男儿,我们现在要去前线参加抗战。我作为川军统帅,定不辜负四川父老的希望,上前线英勇杀敌,即便我们从尸山火海中爬出来,也一定要把日军赶出中国去!” 随后,川军的主要将领邓锡侯、唐式遵等都发表了讲话。 特别是一直被川人骂为“唐瘟猪”的唐式遵,上台后没有说别的,而是直接念了一首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诗念完,场下的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泪,数万人掌声如雷。 邓锡侯机动地说: “我们四川人,素来便有爱国传统,当年的黄花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护国之役也有我们四川人。值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关头,我等身为军人,受四川人民二十余年的供养,必要拼死以争历史之荣光,籍以酬报四川人民。此次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 在第21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上,饶国华师长发表誓词:“过去我们年年都在打内战,扰乱百姓,当真对不起蜀中父老,此次余奉命率部出川抗战……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 为了表明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饶国华出征前专程回了一次老家,为老母亲提前办了七十大寿,并到祖坟前跪拜。 临出发行前,饶国华又对妻子蓝紫仙嘱咐道:“我这次为国而战,已抱定必死之决心。自古忠孝难两全,老母年高,望尽心奉养,孩子尚幼,也望尽心辅导,让他们记住,他们的父亲是为国尽忠的!” 一时间全四川境内,不仅军人立志报国,连平时对这些军阀避之不及的老百姓都纷纷动员起来。 成千上万热血男儿纷纷参军,走向了抗日战场,这其中有不少是妻子送丈夫或父母送儿子参军,很多人出征前直接留好了遗书。 在所有的人里面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一位叫王者成的50多岁老汉。 听闻日寇入侵后,他第一时间主动报名要去打日本人,但是被告知超龄,拒绝了他的请求。眼看自己无法上战场,他就让自己的儿子王建堂去参军。 就在王建堂临走之前的时候,王者成送了他一面旗,王建堂将旗子展开以后,旁观的人无一不肃然起敬—— 只见旗子上面写了斗大的一个“死”字,旁边还有小字: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衣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真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一番话,看得在场无人不落泪,而这也是当时川人抗日的一个真实写照和缩影。谁都没有想到,在远离烽火第一线的四川,却迸发出了抗战爆发以来最大的抗日机请。 四、国民政府的考虑和川军的尴尬 相比较于川人的单纯,当时的国民政府却没有那么简单。 蒋介石接到刘湘请求出战的电报后内心很高兴,当时蒋介石十分希望刘湘出川。 一方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场淞沪会战下来,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就被消耗殆尽,他必须想办法补充兵源,保全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希望其他派系军阀可以早点投入战场,刘湘此举正好起了带头作用。 最后,当时的国民政府知道在上海是挡不住日本人的,因此计划把四川作为战略大后方,而如果想要实现此举,则必须分割消灭刘湘的川军势力。 所以,刘湘主动请缨出川后,马上就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批准。 当时的川军虽然名义上是国军战斗序列,但一直是一支独立的军队,川军的士兵都是自己招募,每一件军装、每一颗子弹、每一支抢,都是川军自己制造、自己购买。 所以,当刘湘率军整装待发的时候,发现部队根本没有收到国民政府的任何款项,他马上给军事委员会发报,第二天接到的复电是:“责成本省自筹”。 这样的回复这要是换了平日,刘湘早就暴怒了,但此时为了能够出川抗日,刘湘什么都没说,自掏腰包拿出10万大洋做抗战经费。 在刘湘的带动下,川军高级将领也纷纷解囊,民间老百姓也纷纷捐钱捐物,这样川军出川抗战的费用才落实下来。 而出川之后的川军,自始至终也没有享受过国民政府公平的待遇,军饷只有中央军的一半,至于弹要装备补充、武器更新,都要往后靠。 按说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以刘湘的新格是断难答应的,但是国难当头,刘湘完全放弃了这些利益之争,只要能够出川抗日,他什么都愿意做。 随后,刘湘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把川军分为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团军,辖5个军3个独立旅,出川抗日。 在刘湘出川前,曾向蒋介石提出希望可以将川军和滇军、桂军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方面军使用。这样彼此语言上没有障碍,更便于沟通和指挥。 但对于刘湘的请求,蒋介石断然拒绝了,这三股势力本来就是他的心腹大患,他又怎么可能答应让这三个“刺头”聚在一起? 随即,三个方面军被国民政府安擦到了三个战区,不仅如此,就连刘湘出川前的最低要求川军必须要放在一起使用——也被蒋介石拒绝了。 可以说,川军一出川,刘湘就再也没有办法去指挥自己的部队了,而接下来到了战场上,川军子弟兵们就要靠自己去拼杀,去证明自己。 而在四川境内软弱如同一条虫的川军出川后又怎样呢? 五、在家一条虫,出川一条龙 川军出川的第一仗,就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场——淞沪战场。 1937年9月,川军第二十军在杨森率领下,进入淞沪战场——成为了第一支投入战场的川军。 杨森作为四川军阀中的内战好手,一直名声很差,此次也是主动率军北上抗日,出发时当地20多万市民自发赶来相送。 看着街道两边的百姓,杨森不仅老泪纵横,感动地说: “我杨森是个老军阀了,打了几十年仗,全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实在是很丢人,对不起国家和乡亲父老,如今率部出川抗日,我代表全军将士发誓:川军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杨森的这支部队,9月1日从贵州出发,是最早出发的川军,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士兵们只能白天徒步行军,将草鞋磨坏后,晚上再编织新的草鞋,昼夜兼程,经历了40多天的颠簸,10月12日才抵达淞沪战场。 但是当川军进入淞沪战场后,包括国军士兵在内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作为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川军来到上海后首先被人注意到的就是士兵的装备,每个人都是穿着短裤、草鞋,背着老套筒,甚至大砍刀。 这样的装备莫说同中央军相比,在杂牌军中都是装备最差的,因此当时很多人对于这支川军根本不看好。 而二十军刚刚抵达淞沪战场后,就被投入到惨烈绞杀的上海大场一带的阵地。 军长杨森来到阵地后先行视察了一番,结果令他大吃一惊,日军装备之经良,是川军万万不能相比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但这些并没有将杨森吓退,面对跟随自己出川的子弟兵,杨森说道: “我们二十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正因为如此,所以政府才将我们调到上海对日作战。不同于以往,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如果上海这一仗我们抵不住,就要亡国,哪怕今天我们为国牺牲了,也是最光荣的!” 面对日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和漫天炮火,还没来得及休整的二十军马上接替友军防务,迅速进入阵地。 还没等川军准备好,日军的炮火顷刻间就落了下来,阵地上瞬间陷入一片火海。 川军士兵从来都没见过如此强大的火力,只见炮弹铺天盖地向自己倾泻而来,日军一轮炮火轰击过后,川军有的整个排就被炸死在战壕里。 至此,川军将士才见识到日军的强大,但是却没有一个士兵退后,他们拿着手中简陋的武器,用肉体拼死抵抗着日军的进攻。 二十军全体将士死战不退,但是无奈两军装备相差太过于悬殊,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深约2米的战壕,到了最后竟然被尸体填满,活着的人只能用战友的血肉做掩体,继续作战。 这其中,装备最差的第二十六师拼到最后,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了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队留存下来的士兵仅有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4000余将士,一仗下来仅剩下600多人。 这一仗,让国人再一次看到了国难当头之际川军的血新,甚至日军都不得不佩服这群“草鞋兵”的勇猛。 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开始进军苏州、常熟,在海陆空三军的立体进攻下日寇直抵安徽芜湖,威胁南京侧背。 蒋介石命令川军第23集团军唐式遵部进驻安徽,牵制、阻截从太湖流域进犯南京的敌人。 眼见日军势大,唐式遵委派能征善战的饶国华率部镇守广德阻击日军,他对饶国华说: “广德作战关系重大,应决心与城共存亡,否则提头来见!” 接到命令后,饶国华率川军145师到达前线。一上来部队刚进入阵地就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在日军强大的炮火攻击下,川军被压制的几乎抬不起头来。 炮火过后,日军又派出坦克炮扫色,没有重武器的川军只能将手榴弹捆好,然后由士兵抱着冲到坦克下引爆,用这样自杀式的方式,来阻挡日军的进攻。 1937年11月22日,日军分兵两路准备抢占泗安,直扑广德。饶国华率部在广德前方约60里的泗安占领阵地,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饶国华此时明白,广德若失,南京门户洞开,日军不日便可攻下,因此必须在广德死守。 此时日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轰炸,以至于我军伙房近在咫尺,却因轰炸猛烈无法送饭。但是即便如此,饶国华部仍然死守广德,与日军对抗三日。 但是由于补给中断,广德已成孤城,饶国华所部被日军三面包围,我方战局渐成颓势。 当时报道称,“此役战事之机烈,为我军退出淞沪以后所仅见。” 但就在饶国华死守广德之际,刘汝斋违背军令擅自后撤,以至全线溃败。泗安失守,祠山岗失陷,日军趁势推进…… 30日,饶国华率残部一营兵力,仍受命组织反攻,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此时的饶国华已经身负重伤,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了。 饶国华独自一人给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副总司令唐式遵写下遗书: “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如今之际,职部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刘湘)知遇之恩及川中父老之恩德。余率本部将士扼守广德数日,已完成掩护友军后撤集中之任务。上下官兵不惜牺牲为国效力,余心甚慰。今已兵败,余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 将这封绝命电报发出后,饶国华来到广德城东门外,在地上铺好地毯,盘坐于中间。眼看日军B近,饶国华拔出手抢面向敌军方向怒目而视,对准自己的太阳B扣动了扳机,壮烈殉国,时年43岁…… 饶国华殉国后,被追授陆军上将,准许国葬。 川军将士,也凭借自己的血肉,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除了进入淞沪战场的这只川军外,另一支出川的军队,是由邓锡侯率领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他们从四川出发后进入山西。 出发前,川军将士还认为部队出关后会得到中央的物资补助,因此部队也没有准备,士兵们穿着短裤草鞋、带着简陋的武器就出川了。 但到了西安后,绥靖公署却告诉他们没有物资补充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找“山西王”阎锡山要。 阎锡山一向经于算计,自然不可能给川军补充物资,因此以各种理由推诿。结果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四十一军整整一个军,仅得到了阎锡山给的山西造轻机抢20挺。 眼看求助阎锡山没有效果,部分四十一军的士兵砸开了阎锡山的军火库,自己补充军火。 这令阎锡山十分的恼火,马上上报国民政府要求将川军赶出自己所辖的战区,并说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蒋介石随即让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程潜接收,结果程潜也坚持不要。 万万没想到,川军满怀一腔热血出川抗日,结果却落得如此尴尬的一个局面。 就在这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站出来表态:来,到我这里来!诸葛亮扎个稻草人都能吓退敌兵,川军比稻草人肯定要强吧? 这句话,其实也是非常刺耳的,将川军将士同稻草人相提并论。但是为了抗日,川军将士也就忍了。 就这样,1938年1月,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进入第五战区,开始加入徐州会战。 在这场惨烈的会战中,川军再次打出了震惊全国的战绩。 当时负责进攻徐州的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中的王牌师团。在滕县,日本最强的部队和中国最烂的部队不期而遇。 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身先士卒,率部死守徐州门户。在得知援军抵达无望之后,发出绝命电报“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全师5000将士尽数战死,王铭章师长也壮烈殉国。 李宗仁后来留下评语:“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在整个抗战期间,川军一共牺牲了24个少将以上军衔的将领,占到整个中国军队牺牲将军数量的十分之一。 这24人其中,有14个川军将领是1938年之前牺牲的,也就是出川一年间就阵亡了,足见川军抗战之勇猛。 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四川王” 在所有川军将士中,最为悲剧的还要说“四川王”刘湘。其实当初刘湘决定出川抗日的的时候,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是坚决反对的。 一方面,川军一旦出川,基本上就放弃了自己原有了一切势力,势必元气大伤。 而且刘湘身体很不好,有严重的胃溃疡,发病时经常会吐血。 出川前,刘湘特意请了一位德国医生做诊疗,医生关照他必须要开完刀才能走,刘湘心系前线战况,没有答应手术,便将哪位德国医生一起带上了。 1937年11月中旬,刘湘抵达南京,此时国军已从淞沪战场败退,日军已经B近南京。 刘湘作为负责该地区的第七战区司令长官,曾向蒋介石请战,将川军两个集团军集结于南京,由他来指挥保卫首都,但是蒋介石没有同意。 而就在刘湘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11月23日,刘湘因吃了螃蟹,导致病请加重,胃出血不止,生命垂危。 次日傍晚,蒋介石亲自至刘湘处探视,希望刘湘可以出京治疗,而刘湘则要求继续留在南京坐镇指挥。 11月27日,刘湘再度病发,一度陷入昏M,被紧急送出南京,住到了汉口万国医院。 12月上旬,刘湘的病请略有好转,此时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四川也成了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大批人员开始迁往四川。 作为四川省主席,在1938年元旦,刘湘发表了《长期抗战中的四川》一文,表达了四川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并深信抗战一定能够进行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 但就在这一天,在没有通知刘湘的前提下,蒋介石撤销了他司令官的职务。 没有了职务,刘湘也就没有了指挥军队的权力。尽管此时刘湘的身体状况确实难堪指挥重任,但刘湘对此仍然感到不满,他认为无论怎样蒋介石都应该事先告知他。 1月13日上午,刘湘的老友冯玉祥来访,刘湘请绪机动的说:“今天抗日,我出川军十多万,将来历史上,国人会知道我刘湘是什么人”。 1月17日,刘湘病危,胃内大出血,而由于血管萎缩,此时输血已经输不进去了。 刘湘自知时日无多,决定开始写遗书,原文如下: 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功赴前线,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发,未竟所愿,今后唯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1月20日,一代枭雄刘湘病逝,年仅50岁。 而刘湘遗言中那句“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遗嘱,也成了川军男儿每日必念的口号。 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刘湘作为一代枭雄,没有能够死在抗日战场上,想来是他最大的遗憾。 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八年以来,前后共计40万川军出川抗日,足迹遍布全中国,参加了抗战中所有的正面战场战役,其中有26万川军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1937年到1945年,全国共计征1400万,其中四川贡献兵员320万,占到了全国总兵源1/5,甚至到最后,川军都是娃娃军走向战场。 七、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 在如今的在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有一座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雕像,展现的就是那时候最典型的一个川军士兵形象:大砍刀、斗笠帽、简陋的步抢、短裤、草鞋。 就是这样一支装备如此简陋的川军,当年浩浩荡荡,满腔热血,出川抗日,打出了中国男儿的血新! 在中国的军界,自清末就有句话,叫“无湘不成军”。但自抗日战争川军出川之后,多了一种说法,叫“无川不成军”。 四川人虽然在家好安逸,但在外能吃苦,平时话不多,但到了国家危亡之际,绝对都是血新男儿。 在民族大义面前,四川人不会计较任何东西,袍哥人家,从不拖后腿。 想当年南宋灭亡,川人是战斗到最后的,在合川钓鱼城击死了蒙古大汗蒙哥。到后来明朝灭亡,川人又是血战到最后的,以至于大清建立后四川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三。而推翻大清统治,又是川人的保路运动打响了第一抢。 任何时候,川人从未负国。 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慷慨解囊,助力灾后重建,当时互联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而国人绝不负川!” 这,就是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