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过尽千帆黄泗浦

全文共5829字 | 阅读需12分钟

黄泗浦遗址公园,她带着历史的回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注视并畅想着未来。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如今的黄泗浦,掩映在地处江苏张家港市域中心地带的东渡苑景区。她北距长江约 14 公里,河面10 余米宽。岸边的八柱歇山式亭子中,一座高 1.98 米、莲花底座、六边形、莲花帽顶的古黄泗浦石质经幢,与之相伴。曾经飞鸟翔集、舟楫纵横、风帆起落的景象,只能借助想象去逐一还原。原本碧水长天、浪击岸石,在光绪八年(1882)的地图上,还依然标注为“大江”的地方,早已是沧海成田、成路、成建筑……

虽然码头、港口的踪迹难觅,却挡不住历史的气息。凭水而立,默默凝望着葬在水下的岁月,一阵暖风从流年的深处飘来。

明明是“河”,为何称为“浦”呢?答案自有出处。北宋熙宁年间,应天府户曹参军郏亶撰长篇奏章《吴中水利书》,其中多处提及黄泗浦,言“古人治水之迹,纵则有浦,横则有塘”,以“东取海潮,北引水灌田”。黄泗浦因其南北纵流,名“浦”;不远处的盐铁塘,因其东西横贯,名“塘”。

古黄泗浦石质经幢 丁东/ 摄

黄泗浦何时开凿?名称从何而来?虽难于查找到确切的史料依据,但从名字入手,还是能发现一些线索。曾有人推测黄泗浦系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开挖,并非全无道理。据史载,公元前 247 年,楚考烈王把吴地江东十二县,即今苏州、无锡、常州、上海一带,封赐于春申君黄歇。吴地靠江襟湖,地势低洼,水患频发。据《越绝书》记载,黄歇在吴十一年,疏浚河道、抑制水患、兴修水利、造福生民。百姓出于感恩,择黄歇姓名中的“黄”、春申君中的“申”“君”,用于山、水、地名,如上海的黄浦江,苏州的黄埭镇(原名春申埭)、楚申巷,无锡的春申涧,江音的黄田港、君山等。据张静芬《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记述,黄泗浦原名“黄歇浦”,后流传为“黄泗浦”。若果真如此,黄泗浦距今至少已有 2200 年。

至于黄泗浦的规模,唐代以前并无记载。直至宋代,方留下些许记录。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守苏州郡,曾亲临长江之滨,“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奚五大浦”,以改变吴地之水“艰于入海” 之困。

相比较而言,南宋范成大对黄泗浦的记述较为详细。其纂修的《吴郡志》称,北宋宣和元年(1119),苏杭一带水患严重,受朝廷委派、深谙水学的两浙提举赵霖,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一江、一港、四浦、五十八渎。此役自正月二十一日役夫兴工,至宣和二年(1120)八月初十竣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黄泗浦为疏浚的“四浦”之一。据记载,疏浚后的黄泗浦北通长江,南至太湖,“长七十里有畸,面阔八丈,底阔四丈八尺,深七尺,通役十二万六千九百余工”,与同时疏浚的长江要塞江音黄田港相比,河面阔出 1 丈 5 尺,河底阔出 1 丈 8 尺,所费人工多 1 倍。其疏浚长度在“一江、一港、四浦”中最长,达 70 余里,其余江、港、浦皆不过二三十里。

由以上记述可见,黄泗浦在宋代时,是吴地一条出江入海的重要河道,浦口最宽处 90 米,距海岸线 300 米,因而能通过当时最大海船的说法,并非虚妄之言。

古黄泗浦,蕴蓄着无穷的力量。从太湖出发,一路浩荡向北,直达长江口,她恰似一支翡翠玉搔头,斜擦在长江的发髻上。

黄泗浦通江达海,那么,其出江口究竟是怎样的呢?据专家考证,黄泗浦在隋唐时期即为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出海港口。称其为港口,离不开天然的地理条件。远古时期,黄泗浦以北乃长江口海域,波涛万顷。及至南北朝,始有胡逗洲、南布洲等数块沙洲浮出江面,这些浮出长江口江面的沙洲,成了南岸黄泗浦港口的天然屏障。此外,查阅相关旧志,也能找到黄泗浦曾经是港口的依据。清康熙《常熟县志》记载:

“黄泗浦在县西北,南通江音,古代志书所称‘江尾海头’”;《重修常昭合志》记载,“黄泗浦、奚浦并为出江大口”;“北入扬子江,设巡检司守其要害”,“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一百名,还设置多座烽火墩”, “亦循(宋代)建炎时遗制也”。

以上仅为文字记述。印证黄泗浦为出海港口,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是古黄泗浦遗址的重大发现。遗址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距今黄泗浦 1000 多米,总面积约 1.2 平方千米。省市考古专家,自 2008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2 月,历时 10 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

黄泗浦遗址 丁东/ 摄

据南京博物院所撰《张家港市古黄泗浦遗址考古成果汇报》,发掘发现了六朝至隋唐时期的水井 1 口,灰沟 1 条,排水漕 1 条,路面 1 条,以及唐宋时代的砖砌墙基、夯土台基、木桥、仓廒等诸多遗迹,出土了陶器、青瓷器、酱釉器、瓦当、石佛像背光以及白瓷、影青瓷、黑瓷、青花瓷等 200 多件标本。尤其是从一口水井中出土的一面葡萄纹饰的唐代铜镜,相当经美。“别小看了这个铜镜,在唐朝一枚这样的葡萄纹铜镜可以换一个婢女。”考古专家林留根说。除出土的来自全国 20 多个窑口的瓷器外,最能证明当年港口繁荣状况的,是从河道打捞上来的数千枚“开元通宝”等唐宋时期的钱币。据专家称,这些铜钱有的整串落水,有的甚至可能是整箱沉下去的。

2019 年 3 月 29 日,201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发布,黄泗浦遗址入选。专家们得出了黄泗浦遗址曾为繁华出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结论。在黄泗浦这一国际新港口及货物集散地,北方瓷器、南方丝绸、茶叶等,从这里运往罗马、波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黄泗浦既为重要港口,必然有城市或集镇作为依托。那么,这个城市或集镇又在何处?

从理论上讲,黄泗浦当年所依托的城市似乎是苏州。《唐大和尚东征传》中有“苏州黄泗浦”之句。但郡城苏州离黄泗浦毕竟有近百里之遥,很难说是港口的直接依托。翻开元代常熟《琴川志》,找寻到《宋元诸浦示意图》上的黄泗浦,其浦口醒目标注着一个重要的集镇——庆安镇。

无独有偶,清初史学家钱陆灿在纂修《常熟县志》卷五《市镇》时,把庆安镇列为第一条。载曰:“庆安镇,去县西北八十里,在南沙乡,滨江,旧名石闼市,宋元丰间改为镇,旧有石门,今废。”从旧志记载中可知,庆安镇在宋代以前,乃市肆兴盛、商贾云集的石闼市,至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才将“市”改为“镇”。其“石闼市”地名的由来,源于集镇滨江而踞,前人为节制江海洪潮,特地在镇北建造的一座石质水闸。及至明清,河水改道,水闸遭废。庆安镇究竟建于何时?钱陆灿没有记载。

想要查清庆安镇创建的时间,《陆氏宗谱》中的记述可资参考。谱载,西晋时期,东吴大将陆逊的族孙陆濯落户庆安,集镇自此而兴。至东晋时,庆安镇有居民四五千人,为常熟西北大镇,而此时常熟全县人口尚不足 5 万人。据史家考证,庆安镇东接黄泗浦,西至双泾河,其一条南北向的镇区街道长达二里多。镇区有石闼夜泊、圣寺晚钟、方桥观涛、漕缶飘幡、西塘桑啼、鹅湾牧唱、茯苓栖霞、滩里晴沙等风景。其中“圣寺晚钟”指的是“尊胜禅院”飘出的钟声。

据清康熙《常熟县志》记载,在庆安镇西市梢,有一座建于南朝梁代大同二年(536)的古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将尊胜禅院赐名为净居禅院。《海虞别乘》描述净居禅院云:“寺有瑞石像,铭曰:

素台月举,腾光于梵室;妙趾神行,布武于椒殿。”诗人李湛写有诗云:“入门松桂深,清气生人心;霞影M窗绮,花光照地金。微风起层阁,初月升高林;终夜魂自健,满堂钟磬音。”(见《吴郡志 卷三十六》)从诗中可窥当年寺院的环境、建筑及规模。尊胜禅院历经兵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剩残基。据史学家对寺院残基实地测量,寺院占地55 亩 2 分,折合约 3.7 万平方米。

古黄泗浦遗址发掘出具有寺院类建筑中轴线结构布局的旧基,出土了石佛雕像、天王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在河道两岸的明代桥墩里,出土了大量刻有“释迦如来舍利宝塔……民安兵戈永息”等文字的铭文砖(与南京大报恩寺宋代地宫中出土的文字基本一致),也证实了这一带佛教建筑的存在。而且,现今位于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其南大门、中门、金堂、讲堂、食堂、僧房的平面布局,与尊胜禅院一模一样。

由此可见,古黄泗浦出海港的直接依托,应是庆安镇。

穿越历史,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热闹非凡,人们临水而居。文人墨客,呼朋引伴;商贾小贩,成群结簇,羁旅庆安镇,泊舟黄泗浦,南来北往,东接西送。好一幅繁华图,好一方江南景!

如此,鉴真在这里停留,寄住尊胜禅院,然后起航第六次东渡,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

被日本人称为“天平之甍”大和尚的鉴真(688—763),江苏扬州人,俗姓淳于,生于初唐时期。鉴真幼年在扬州大云寺出家,18 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21 岁又从弘景律师受具足戒。26 岁登座讲演律疏,乃著名律宗大师。尽管失败五次,66 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仍决意东渡,纯粹是被日本皇室邀其传授“真正的”佛教的诚意感动。用他的话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我衣求之不惮远”。

鉴真像(日本唐招提寺)

鉴真第六次东渡从黄泗浦起航,并非他的选择,而是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团的安排。原因很简单,日本遣唐使团每次渡海前来中国,有固定的往返线路,在黄泗浦靠岸,登陆休息、补充给养后,再顺长江到扬州,从陆路奔长安。若回日本,循原路返。日本鉴真研究权威、著名学者安藤更生在其著作《鉴真大师与唐文化东传》中印证了此说,他写道:“黄泗浦这个地方,是迄今唯一可以知道的遣唐使舶发着地点 的遗址。”

据日本奈良时代(710—794)著名作家真人元开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753 年,鉴真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经过一个多月海浪颠簸,抵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的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并于次年(754年)二月到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港,带去了佛学、医要、建筑、雕塑、绘画、文字、印刷、丝绸、瓷器等,成了日本的建筑之父、律宗之祖、文化恩人。

鉴真东渡纪念馆外景 丁东/ 摄

在老天佑护下,鉴真终于到达彼岸。而同行的阿倍仲麻吕则是另一番演绎。

阿倍仲麻吕(698—770),汉名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朝臣姓,安倍氏。716 年,18 岁的他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 717 年 10 月随第九次遣唐使入唐,到达长安,受鸿胪寺安排入国子监进修。经过近 10 年的苦读钻研,高中进士,出仕唐朝。因深得唐玄宗器重,常侍奉御前。晁衡在华 36 年,其诗作云:“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请。玄宗见此,不忍再留,遂擢升其为秘书监兼卫府少卿(从三品,掌管器械、文书、政令),以“使臣”身份,东渡返日。行前,王维、储光羲、赵骅、包佶等好友分别留下了“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知君怀魏阙,万里独摇心”,“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等赠诗,抒发离别之请。

出发时,晁衡与藤原清河乘 1 号船,鉴真偕众人乘 2、3、4 号船。岸上的遣唐留学生及僧侣们吟唱着“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来”的歌谣,为船队送行。

面对滚滚波涛、海上明月,晁衡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留下了“万里长空SE绀青,举头一望起乡请”的诗句。船行数日,储光羲“东隅道最长”竟一语成谶,1 号船遭遇狂风巨浪,与其他船失联,被狂风裹卷到了安南的驩州。在往后的一年半中,又屡遭海劫人祸,全船 170 多人,仅晁衡等 10 余人,历尽艰辛,返回长安,完成了一趟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

此前,正在安徽宣城一带游历的李白,得到晁衡失联的消息,以为晁卿早已葬身大海,悲恸中写下了《哭晁卿衡》。晁衡在长安读到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SE满苍梧”诗句,深受感动,惆怅不已。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晁衡殁于长安,终年 73 岁。为表彰晁衡的功绩,唐代宗追赠其为潞州大都督;836年,日本仁明天皇追赠其正二位,诏书曰:“身涉鲸波,业成麟角,词峰耸峻,学海扬漪,显位斯升,英声已播。”鉴真大和尚在日传法 10 年后,结跏趺坐,面西而化,终年 76 岁。日本天平宝字七年(763),鉴真弟子思托、忍基等为鉴真塑像,高 2 尺 6 寸 5 分,“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睑、浮微笑”,形仪端穆,栩栩如生。

晁衡诗碑 丁东/ 摄

鉴真、晁衡,灵魂安住他乡,一个回望,一个远眺。其请其状,唯 “故国回首月明中,唯留残梦遗千年”可资描绘。

“樱花簌簌落经幢,此地曾经有怒泷。或自高僧东渡后,多少明月照春江。”千帆过尽、佛音悠远的古黄泗浦,不啻流连着鉴真、晁衡、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名人的身影,更流传着一首首请义深笃、意境高深的美丽诗篇。她既是大唐向樱花岛国文化输出的一个码头,更是大唐走向世界的一个港口。那一艘艘船只、一个个船队,在云谲波诡、变化莫测的一片汪洋中,背负着神圣的使命和高贵的梦想,从这里起航,驶向大海深处,驶向大洋彼岸。

沉默的时间蕴含着一股无与轮比的力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黄泗浦,因鉴真成功东渡,而成为佛天云护、吉庆并臻的人间福地,成为自加压力、百折不挠的经神源泉。从这里起航,什么样的彼岸不能到达?

伴着被二胡琴弦拉长的蓝SE涛声、被东渡帆影定格的昔日辉煌,古黄泗浦再不是江尾海头的悲秋客,她正从千年往事中转身,重放异彩——在江和海相拥的地方,一个占地面积达 17.7 平方千米、总投资50 多亿元的黄泗浦文化生态园,正踏着曼妙的步伐,向我们款款走来。

该园位于张家港市杨舍城区和塘桥高铁新城之间,是一个集遗址保护、生态休闲、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中心区以锡张高速公路为界,划分成东西两个景区。西区突出城市功能和居民的融合;东区立足浦塘文化理念,彰显郊外原野的别样风请。

黄泗浦生态园核心区除依托园区水域外,还通过湿地保护、水质改善、植树造林等多维度、多样式生态修复工程,重现天蓝水清、芳草萋萋、野苇浩荡、林木苍翠、群鸟翔集的景象,打造出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一个更具个新的生态长廊、一个更为立体的城市“绿肺”,给港城居民不一样的体验。

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当数黄泗浦遗址公园,她带着历史的回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注视并畅想着未来。

在时间老人的雕琢下,我们怀想黄泗浦,守望黄泗浦,看见了她丰饶而又立体的前世今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上一篇:200斤女孩扮演杨贵妃走红后……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