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白云山,国军起义部队为自己正名,也获得了绝无仅有的荣誉
更新时间:2022-05-18
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被我人民志愿军从“三八线”打退到“三七线”。 虽然志愿军获得胜利,但由于战线拉长,给后勤补给带来很大困难。况且,部队连续作战,伤亡很大,急需休整。因此,司令部做出休整两到三个月的决定。 反观“联合国军”这边,虽然被赶到“三七线”附近。但在退却中,依靠强大的陆空火力优势,其主力并未受到太大损失。反而利用优越的运输条件,很快又集结了一支25万人的地面部队。 对志愿军更不利的是——狡猾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两大弱点: 第一,由于运输条件有限,志愿军每次只能携带七天左右的粮食弹要,因此志愿军每次攻势只能维持7到10天,也就是美军所说的“礼拜攻势”。 第二,志愿军喜欢在月夜发起攻击。 据此,美军想出了所谓的“磁新战术”——每日以汽车配合少量坦克,以多路小股的方式不断对我们进行攻击,干扰我们的休整,加快我们的消耗。 除此之外,李奇微还乘坐飞机亲自到志愿军阵地上空侦查。他断定志愿军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再发动进攻。紧接着,他为“联合国军”制定了将志愿军压回“三八线”以北,夺回汉城的“霹雳行动”。 面对“联合国军”的反扑,志愿军不得不在未得到休整和补充的请况下应战。彭德怀制定了“西顶东放”的作战部署,即西线在汉江两岸不惜代价一定要顶住敌人的进攻,不能让敌军前进一步;东线将敌人有计划地放进来,在运动中寻机歼灭之。 西线,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军、第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坚决阻止敌军向汉城方向的进攻。 东线,由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指挥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和第66军将敌人放至横城、砥平里一带,形成优势兵力后分割包围之,争取歼其一部。 白云山——西线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位于汉江南岸。占据白云山就可以控制水原通往汉城的铁路和两条公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守卫此处的是志愿军第50军第447团。 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要像钢钉一样钉在白云山上,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50军本是国民党起义部队,辽沈战役时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投诚。 起义之前他们的番号是国军第60军,因为是杂牌军,不免受到蒋嫡系部队的歧视,由于经常打败仗被蒋嫡系谑称为“60熊”。 起义后,虽然不再被歧视,但也没取得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这次彭老总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而且是与在朝鲜打出名堂的“万岁军”38军配合作战,因此,50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争这口气! 特别是第447团,他们接到守卫白云山这个最艰巨的任务后,战士们一个个血灌瞳仁,恨不得立即就飞到白云山。 1951年1月25日,双方在白云山形成对峙状态。1月27日拂晓,美军第25师一个营在五辆坦克配合下分三路向志愿军第447团阵地发起进攻,很快便被志愿军打退。29日,在30架飞机和30门火炮掩护下,美军攻占了一处高地和白云山西峰,下午,第447团反击立足未稳的美军,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30日,恼羞成怒的美军以50架飞机30多门火炮向我447团阵地狂轰滥炸一个多小时。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炮弹狂风暴雨般倾泻而下。轰炸过后,美军刚准备冲锋,志愿军神兵天降般再次抢声四起,又一次将其打退。 坚守白云山东峰的447团第6连两天内打退美军八次冲锋,最后只剩下指导员和三名战士,依然坚守阵地。 守备261.5高地的一支小分队,与敌机战四个多小时,全部壮烈牺牲。 阵地丢了夺,夺了丢,丢了再夺,来回拉锯,双方就这样机战了11个昼夜。447团于2月5日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撤出了白云山阵地。他们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歼敌1200人,壮烈地完成了任务。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在天寒地冻、构筑工事极其困难、缺衣少食、“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难请况下完成的任务。 战后,447团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成为唯一一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荣誉称号的成建制步兵团。 结语 同样一支队伍,改换了一下门庭,就爆发出之前十倍、乃至百倍的战斗力,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在国军之下,他们是为军饷而战;来到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发现这里不但不发军饷,还经常缺吃少穿,他们才明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而战。他们开始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也开始庆幸自己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份子。 因此,他们誓死也要捍卫国家来之不易的和平,无论对手是美国,还是16国联合,只要威胁到国家安全,就算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也要击败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