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敢提意见,少奇同志:我们发现黄克诚太迟,这样的干部太少
更新时间:2022-05-19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的大会上,主席表示:今后,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东北。只要有东北,中国的革命就会有光明的前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迅速控制了东北地区。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受到群众欢迎】 8月28日,主席到达重庆与蒋氏谈判,为了给谈判争取更多筹码,朱老总于9月10日及11日,向全国各地的部队发布坚决彻底地向敌伪发动进攻的命令。 (一)黄克诚大胆向延安提出全局新建议,主席复电:完全同意此时,黄克诚正指挥新四军第三师在苏皖地带开展军事行动,不断从敌伪手中解放一个又一个城镇。 9月11日,黄克诚到达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盱眙,向领导汇报三师的近况。在华中局的几天时间里,他了解了一些国内外重大的事件,尤其是苏军占领东北,蒋氏在东北几乎没有正规军事力量的请况。 向来关注局势的黄克诚喜上心头,认为此时抢占东北对我军极为有利。于是便向华中局的饶书记书记汇报关于自己进军东北的想法:“目前我军只派了冀热辽军区的几千人,前往东北协助苏军,这点兵力远远不够。我建议以华中局的名义向延安发电报,派更多部队前住,少则5万多则10万,而且要抢在蒋氏之前进驻东北,这样在军事上抢先部署,有助于谈判。” 饶书记听后面露难SE,感到如果要以华中局的名义向延安发电报,必须开会讨论一下再作决定。黄克诚认为饶对此事重视不足,并不是真心要开会探讨,于是便提出借用华中局的电台,以个人的名义向延安发出建议,饶表示同意。 黄克诚(右二) 9月14日,黄克诚把自己拟写的电报发给延安,大意是:“蒋对谈判不会有诚意,只不过是在拖延时间,从而有利于蒋军占领更多的大城市,不断把我军分割开来加以孤立。” 同时,黄提出“和战”问题的三个方针:“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在有利的基础下让步;主动放弃一些地区,集中主力决战,创造联片的大根据地。” 另外,就军事部署提出具体建议:“往东北派出5万最好是10万队伍,选一位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过去主持工作;目前以晋、绥、察三地为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与傅、阎、胡决战;以山东为第二战略根据地,用15万主力在济、徐、胶及徐海铁路线决战;其他地区为这两大战略根据地的中心,可以长期打游击与敌人周旋。由山东调出3到5万人去东北,东华调3到6万人去东北,河南部分主力应调往山西。 延安于15日早上收到黄克诚的电报,刘、朱、任、彭等高层传阅后,无不称赞黄克诚有战略眼光,对全局新的部署很周到,跟延安想到一块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就在9月14日这天,延安召开会议,听取了曾克林关于东北的请况汇报,大致是:“东北各地较为混乱,到处堆积着无人看管的武器和物资,只要不打八路军和蒋军的旗号都能进去。我于9月6日带4个连进到沈阳,已掌管几万支抢并看守了几处重要仓库和工厂。” 听了曾克林对东北的汇报后,延安高层马上开会讨论,最后决定要把战略重点放到东北,马上在东北建立根据地。 同时作出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东北局,乘坐苏联的飞机马上去东北开展工作。已进入沈阳等地区的部队撤到农村,由山东派出4个师去东北。 【彭真】 9月17日,刘向在重庆的MAO、周首长汇报,提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把部队调动意见大致说了一下,同时还提到黄克诚的几点建议很好。19日,主席回电:“完全同意。” 9月20日,延安给华中局转发了黄克诚的电报意见:“延安原则上同意你的意见,以后多提意见。” 少奇同志对黄克诚相当欣赏,曾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我们发现黄克诚太迟了,像他这样能以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并提出建议的高级干部太少了。” (二)黄克诚担心苏北子弟不愿去东北,暂不公布目的地 9月23日,总部再次发来指示电,调新四军第三师4个旅全部去东北,每个旅要补充到七八千人,20天内到山东蒙音待命。 同日,新四军军部发出命令,要求第三师最迟于10月1日出发去山东。25日,延安再次发来电报:“黄率35000人去冀东,归林指挥。” 得到命令后,黄又喜又忧。喜的是延安决定派大军入东北,对我军极为有利;忧的是自己的部队要去东北,而第三师的老底子是八路军的115师,现在的第三师大多是苏北兵,官兵可能不会心甘请愿离开苏北,去天寒地冻的东北。一旦宣布去东北,总会有一部分人提出各种理由不去,能带去东北的部队就达不到延安的要求。思来想去,黄决定逐级传达进军东北的命令。 【黄克诚】 也就是说,暂时不告诉部队基层官兵行军的真正目的地是东北。随后,黄克诚召集几位师部领导开小会,讨论具体的行军方案。会上通报了延安对进军东北的相关部署:“8月8日苏联出兵东北后,朱老总于11日令四路部队前往东北,包括吕正草、张学诗、万毅,3位原东北军将领各部,以及驻守河北、热河、辽宁的李运昌部,但人数不多。现在延安明确指示我新四军第三师全部去东北,这是与蒋氏抢时间、抢资源,我们必须尽快配齐人员,做好部队的动员,但目前不宜在全师宣传进军东北这个计划,所以先召集旅以上干部统一思想。” 黄克诚在会上强调了此次行动对外要保密,原因就是:“苏北的气候和生活条件都不错,而且很多人可能不愿意离开家乡去东北。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阻力,我们此次北进,要采取分阶段逐步传达的办法,出发前可以传达到团以上干部。至于行军任务,可以统一说成是北进收缴敌伪抢械,扩大解放区。” 团级向下传达时只说去山东,所以部队很快集结完毕。9月25日,由师参谋处长沈启贤及第八旅副旅长胡继成,率领的先遣队就出发了。10月3日,黄亲率第七旅、第八旅及2个特务团从淮安出发。第10旅从胡集出发,独立旅垫后,于10月10日出发。另外。后勤及卫生等人员,准备好相关物资后,于10月18日出发。 10月11日,部队到达山东临沂,部队停下来做物资补充和短暂休整。此时,陈毅自延安返回到临沂,并与罗荣桓碰面,黄克诚得知后,马上要见两位领导。 【罗荣桓】 陈毅听了黄克诚的行军介绍后,认同他分段逐级传达去东北的用意,并在黄克诚的请求下,召集了营以上的干部开会,明确部队要去东北跟蒋氏抢地盘,希望部队要加快行军速度,赶超蒋氏的飞机和轮船,抢先到达东北。 此时,大部分基层官兵仍蒙在鼓里,只知跟着大军一路北上。其间,有些消息灵通且恋家的官兵要求留下来,他们不想继续向北,好在这样的人不多。也有一些人,以生病等借口不愿北上,甚至有人直接离开逃了回去。黄克诚为了稳住大部队,对这些人并未追究。 10月14日,大部队离开临沂,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兼程,部队于10月29日到达河北景县。不料,延安来电,要求黄急速率军控制山海关。又经过多日的急行军,于11月10日到达冀东玉田一线。此时,部队极度疲劳,生病和掉队的人不断增加,黄果断下令让部队停下来休整2天再走。到了此时,黄师长才把部队要出关到东北,且是延安的最高指示告诉部队全体官兵。部队从出发时的35000余人,到现在已流失减员到32000多人。 随后部队几经周折,于11月25日到达锦西。28日,,黄亲自到李家屯向林总报到,并把第三师交由林总统一指挥,完成了延安交给黄克诚的移师东北的重大任务。 与新四军几乎同时进军东北的,还有山东的队伍。这其中包括万毅率领的4个师,大约3500人,于9月底乘船到达辽东。萧克率1000人乘船于10月下旬到达安东,吴克华率8000余人乘船于10月下旬到达营口,罗华生率7500人乘船于10月底到达辽宁,罗荣桓率4000余人、田松率1000余人乘船于11月初到达辽东,罗舜初率9000余人乘船于11月中旬到达辽东;另外,杨国夫率12000人、梁兴初率8000人由陆路进军东北,基本上在11月中旬到达东北。 (三)黄克诚是否多虑了?部队出发3.5万,途中流失减员3000 自9月20日左右延安调动部队以后,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光山东和新四军两部就有近9万大军到达东北各地,被主席称为又一次几千里的长征。 大军抢占东北,打破了蒋氏独占东北的妄想,为林总指挥东北解放战争奠定基础,也为夺取东北进而解放全国开了先局。 黄克诚向来“多虑”,在调军这件事上也许是“多虑”的,从延安指示山东部队的电文中可以看出一二。当时延安明确要求山东把延安的调军思想宣传到位,必须严格服从。事实也说明,山东队伍无论是乘船去往东北的近4万人,还是后来由陆路到东北的2万人,大家都是知道目的地,也许有人不请愿去,但在军令面前几乎没有退缩者。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山东离东北更近,加上平时罗荣桓把思想工作做得够细,所以不用担心部队调动有阻力的问题。 【罗荣桓】 如果黄克诚在出发前就把调军的思想宣传到位,中途开溜及借故不去的人也不会多。但黄克诚并不后悔这么做,原因是三师大部分都是苏北人,抗战刚胜利,多数人都不想离开家乡。不管怎样,新四军经过短短几天时间的准备,就拉起如此宠大的一支队伍,而且是步行前进。历时50余天,跨越苏、鲁、冀、热、辽5省,行程超过3000里,只减员3000人已实属不易! 【深耕正能量,弘扬战争史,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