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被架空,为何不直接除掉权臣夺权?学者:他们想但不能
更新时间:2022-05-24
自古以来,皇帝都用“真龙天子”,“九五之尊”来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身份,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皇帝就是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人,所以为了一个皇位,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比较悲剧的皇帝,因为皇权外落,而变成了一个傀儡,运气好点的,还能夺回大权,运气不好的,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被诛杀的下场。 比如北周静帝宇文阐,他是北周王朝末代皇帝,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一共经历了五位帝王,建国24年。而早在周宣帝宇文赟时期,就培养了一个权臣,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公元555年,杨坚14岁时就开始入仕,早年间,杨父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周武帝时期被封为随国公,杨坚成年后,承蒙父荫,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 天和三年,父亲杨忠时候,杨坚继承爵位,成第二任随国公,同时,周武帝特地将杨坚长女杨丽华封为太子妃,对他十分赏识,当时曾有人劝过周武帝,说“皇太子赟将来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可惜周武帝不信,反而被杨坚得知,从此更加小心谨慎。公元578年,周武帝加班,皇太子宇文赟登基,他登基后任用杨坚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地位权力日益增大。 当宇文赟反应过来时,已为时已晚,想要除掉他却有十分忌惮,再加上他沉M酒SE,不问朝政,使得杨坚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公元579年,宇文赟禅位于静帝,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伪造诏书,辅佐朝政,开始计划篡夺北周大权,大象二年,宇文赟病逝后,杨坚被封为大丞相,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与杨坚,自此,北周灭亡。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坚建立隋朝并没有用多久,从他开始计划到继位,仅用了一年时间。 那么,在这期间,为何周宣帝或者静帝不下旨除掉他呢,而是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势力?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他们不想除掉杨坚,而是不能。其实早在周武帝时期,杨坚一家就受到重用,他父亲曾是随国公,后来杨坚继承爵位,女儿又成了太子妃,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手中势力早已不可小视,到了周宣帝时期,杨坚担任的都是武职,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建手中是有兵权的,这也是为何周宣帝和静帝不敢动他的原因。 以杨坚当时的实力,如果贸然处死他,那么杨坚很有可能就会起兵造反,等待北周皇室的就是一场腥风血雨,而且皇帝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避免这种结局,所以他们只能忍,宁愿与之周旋,也不愿让自己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清朝初期,也面临着皇权外落的局面,在康熙帝登基初期,朝政被四大辅政大臣掌握,其中当属鳌拜的势力最大,早年,他曾跟随清太宗一起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更是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但是鳌拜在辅佐小皇帝康熙时,并没有尽心尽力,反而结党营私,丝毫不掩饰的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在朝堂上,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在康熙亲政前,十分忌惮鳌拜,多次想要处之而后快,但又不敢贸然下旨,只能暗地里与其斗智斗勇,康熙六年,索尼病逝,鳌拜失去牵制他的势力,他开始处心积虑想要铲除另外两个辅政大臣,1667年,苏克萨哈被鳌拜及其党羽诬告,列出二十四宗罪后,处以绞杀,自此,四大辅政大臣就只剩下遏必隆和鳌拜了,相比起来,在鳌拜发展势力的时候,遏必隆选择明晰自保,所以对鳌拜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 康熙八年,经过多年养经蓄锐,康熙以12项罪议,严惩鳌拜与遏必隆,自此,收回中央集权。和北周静帝一样,都是权臣当道,且鳌拜又是三朝元老,顺治帝钦点的辅政大臣,其威望和势力,是不可撼动的,康熙帝八岁登基,根基不稳,从各方面来说,贸然处死鳌拜,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所以只能慢慢与之周旋,最后才成功瓦解鳌拜及其一众党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