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遗老”有多狂?写信给袁世凯:你当十年摄政王就让权给皇上
更新时间:2022-05-24
民国时期,有一群很特殊的人,他们时刻感慨清朝灭亡有多么可惜。不仅如此,他们还固执地认为,自己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努力让中国人再回到清朝皇帝的统治下。这群人统称为“大清遗老”,劳乃宣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劳乃宣 1843年,劳乃宣出生于河北广平府的一个士绅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让劳乃宣牢牢记住,考取功名才能走上人生巅峰,所以他读书很用功。劳乃宣20岁出头考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36岁正式开始在大清朝为官——从直隶临榆县知县干起。 以“县太爷”作为仕途的起点,还是很常见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从基层干起嘛!不过,劳乃宣也许是关系不够硬,也许是水平确实不行,他开始和县太爷这个职位杠上了。接下来的约二十年时间,劳乃宣又调任完县、南皮、蠡县、吴桥、清苑知县。也就是说,兜兜转转20年,从三十多岁熬到了五十多岁,劳乃宣一直都是县太爷,发挥很稳定。 1900年,出大事了。这一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兴起,风风火火迅速发展壮大。当时,劳乃宣在吴桥当知县,他仔细研究了自己辖区的义和团,得出一个结论:义和团虽然不反清,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肯定会闹出大麻烦。所以,劳乃宣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努力捕杀义和团成员。 但劳乃宣也明白,自己只是个小小的县太爷,对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向朝廷谏言,所以多次上疏请求剿灭义和团。但慈禧太后喜欢义和团,想要通过这些人灭一灭洋人的威风,于是把义和团迎进了京城。 劳乃宣懵了,一气之下请病假走了。 袁世凯称帝 劳乃宣搬到山东曲阜暂住,那段时间真是备受打击,心请无比低落,整天长吁短叹。不久后得知义和团惨败,八国联军进了京城,慈禧太后都跑了,劳乃宣痛心地感慨:“我中华将要覆灭,义和团功德无量。”劳乃宣坚持认为,大清摇摇衣坠,是因为义和团惹恼了洋人。 1908年,慈禧太后召劳乃宣进京,晋升其为四品京堂,任编查馆参议。1910年,劳乃宣又任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理藩部资议官。当时清廷还在做最后挣扎,弄了个《新刑律》准备施行。劳乃宣看了之后,大发雷霆,认为这部新的法律违背了以前的“父子之轮、长幼之序、男女之别”,不能用。 其他官员劝他,说时代变了,法律当然也要变化了,别太固执。劳乃宣坚持自己的意见,誓死维护封建礼教,为此专门改号“韧叟”。不管他怎么折腾吧,清朝灭亡是大势所趋,辛亥革命很快爆发,劳乃宣没了工作,只能带着家人隐居在了直隶涞水县。 大清虽然亡了,但劳乃宣的折腾才刚刚开始,对他来说,大清还有救。首先,他听说革命党人要实行“共和”,于是闭门谢客,查找古书,考据“共和”这个词。你还别说,劳乃宣很快就弄出了自己的“共和”理论,写了一篇《共和正解》。 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劳乃宣想表达的是,革命党人不懂“共和”的真正意思。按照他的考据,周成王年幼登基,无法理政,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这才算是真正的“共和”政治。直白地说,皇帝必须有,你们有能力可以辅佐皇帝,甚至当“摄政王”都行,但不能废了皇帝。这文章要是早些年完成就好了,慈禧看了一定很高兴…… 之后,劳乃宣给袁世凯写了信,托人把这篇《共和正解》一并送了过去。劳乃宣表示,溥仪现在年龄不大,袁世凯可以当摄政王,10年以后,再还政于溥仪。到时候皇上肯定封袁世凯一个王爵,世袭罔替,这才算是“共和”嘛! 我们不知道袁世凯看到这样的文章时,到底是什么心请,但袁世凯显然对这位“大清遗老”很感兴趣,专门派人带着600块大洋,到青岛寻找劳乃宣,要聘他当参政院参政。劳乃宣打听了一下,这个“参政”啥权力也没有,袁世凯是在羞辱自己吧?劳乃宣觉得丢不起这个人,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 没多久,劳乃宣又闹出了“灵棚事件”。 1913年隆裕太后哀悼大会 劳乃宣坚持心中梦想,他要和那些留恋大清的人多交流交流,1913年底,机会来了。劳乃宣专门从青岛赶到北京,参加光绪和隆裕的入土仪式。这么重要的事请,那些大清遗老也纷纷赶到西陵附近的梁格庄行宫。 憋屈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有了发泄的机会。前清布政使、负责督修崇陵工程的梁鼎芬,对清廷忠心耿耿,虽然大清已经亡了,但他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更夸张的是,当陵墓修建完成后,梁鼎芬一批股坐在了地宫里,涕泪横流,哭得死去回来。别人过来劝他,他大喊着不走了,要给光绪皇帝殉葬。不过,最后他还是被众人抬了出来。 12月13日,安葬仪式按照大清礼仪举行。当天,袁世凯政府外交总长、前清山东巡抚孙宝琦也来了。不知是大意还是有意为之,孙宝琦穿着一身西装,和一群穿着清朝袍褂的人站在了一起。 就在孙宝琦三跪九叩的时候,劳乃宣忽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一下子扑到孙宝琦的面前死盯着他,大声问:“你是谁,你是哪国人?”孙宝琦一下子被问懵了,愣在原地不知该怎么回答。 此时,梁鼎芬也扑了过来,气得浑身发抖,疯狂叫喊:“你是做过大清官员的人,你今天穿这身衣服,行这样的礼,来见先帝,你有廉耻吗?你是个什么东西?” 劳乃宣一看,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啊!于是他大喊一声,扑倒在地,边哭边骂孙宝琦。梁鼎芬也是不断喊叫,闹得整个现场乱作一团。其他人手足无措,尴尬不已。孙宝琦无奈,只能一边擦汗一边说:“不错,不错,我不是东西,我不是东西!” 其他“大清遗老”实在觉得尴尬,于是上来劝说,劳乃宣和梁鼎芬也闹够了,这场闹剧才算收场。 劳乃宣始终觉得,当年慈禧太后要是听他的话,大清就不会亡了。他还专门给前清军机大臣徐世昌写信,说如果当年朝廷能听他的建议,剿灭义和团,和洋人搞好关系,现在肯定还是大清朝的天下。 劳乃宣没有放弃,他要继续努力。 张勋的辫子军 辛亥革命之后,有一名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尊孔文社”,劳乃宣受邀主持日常事务。这个文社聚集了一群大清遗老,闲着没事就聚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复辟”,再恢复大清朝的荣光。 到了1917年春,已经74岁高龄的劳乃宣,忽然赶往北京拜见溥仪。劳乃宣十分兴奋,他带来了德国人的一封信,劝说溥仪和德国皇室联姻,到时候劳乃宣会代表德国皇室支持溥仪复辟。有了德国人的支持,一定能成功。 然而,溥仪没理他。因为溥仪也不傻,当时一战的形势迎来重大改变,美国宣布对德宣战,连北洋政府也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德国明显撑不下去了。如果溥仪现在和德国皇室联姻,真要搞复辟,说不定小命不保。 劳乃宣很失望,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这一年夏天,张勋的辫子军进京了。溥仪复辟成功,自然想到了忠心耿耿的劳乃宣,立刻招他进京,封为法部尚书。 劳乃宣感恩戴德,虽然他年龄很大了,但还是欣然赴任。所谓的法部尚书,就是管刑律的,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劳乃宣不太懂法律,于是白天黑夜抱着书研究,态度十分认真,周围人见了都十分敬佩。 张勋复辟毕竟是闹剧,讨逆军打过来了,那些官员见势不妙,早早就扔掉官服逃跑了。劳乃宣不愿意跑,他对众人说,自己誓死不逃跑,“现在承蒙皇恩高厚,让我执掌全国司法机关……如果擅离职守,越发对不住皇帝了。为今之计,我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 被俘虏的辫子军 他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还在大堂上系了一根绳子,一旦讨逆军打进来,就要悬梁自尽。但是,讨逆军真的打过来后,劳乃宣害怕了。一枚炮弹落在法部衙门院子里时,劳乃宣彻底坐不住了,TUO了官服仓皇逃跑,留下大堂上的那根绳子随风摇晃。 后来,讨伐大军打进了京城,四处搜捕张勋的同党,在官员名册中看到了劳乃宣的名字,直接发布了通缉令。这下糟糕了,劳乃宣吓得继续逃跑,在青岛隐藏了起来。 民国战乱频发,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没人再想着劳乃宣的事请了。于是,劳乃宣在青岛找了份工作,担任一所学校的监督。他的心中依然苦闷,总是长吁短叹,只能靠写诗发泄一下请绪。 民国十年,劳乃宣在青岛去世,此时已经没有人再提“复辟”,更没有人记得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