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起源之魏姓起源
更新时间:2022-05-24
魏姓 魏姓 百家姓排名 最新:45 2019年:45 2018年:45 2014年:46 2013年:45 2007年:46 2006年:44 1995年:44 1987年:47 1982年:62 明朝:48 元朝:73 宋朝:51 北宋:30 一、姓氏源流 魏(Wè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轮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毕万。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三、历史名人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请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机请。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机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机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SE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Ru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请见扶余县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姓族人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两个: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 2、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巨鹿堂: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此外,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爱堂”、“治礼堂”、“十思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时发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较多,且分布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领域,为历朝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3、魏姓人早在宋朝时就已广播于全国,成为我国一大姓氏。 4、魏姓家训严明,颇具时代与家族特SE。 5、魏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姓宗祠通用对联】 〖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任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魏姓源流和郡望。 系承毕万; 望出巨鹿。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晋国大夫毕万,受封于魏,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书屏志画; 图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少年时孤贫,曾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失败后归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时升任谏议大夫,前后上谏二百多件事,多被采纳,贞观年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任侍中(宰相),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引用《荀子》中的话,说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曾写《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批评太宗没有保持贞观初年的优良传统,太宗把它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著有《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他去世后,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字弱翁,济音定陶人,举贤良,为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强势力。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 救赵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符救赵。 信陵世泽; 明鉴家声。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魏无忌,战国魏昭王子,封信陵君,为“四公子”之一。下联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为鉴。 誓成宅相; 绰有祖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 机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即魏庄子,历官中军司马、新军之佐、下军之将。曾极力主张与戎族和好,被晋悼公采纳,使晋国领地得以扩展。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人。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北魏时官太学博士、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奉诏编撰《魏书》,后官至尚书右仆色,监修国史。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鹤山受业; 虎观谈经。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华父,号鹤山。官至权工部侍郎。后知道潭州,(今湖南长沙)、绍兴、福州,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陆九渊,有《鹤山全集》。下联典指东汉五官中郎将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学,习鲁诗,举明经,永平初为博士。时会嵇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问难。再迁骑都御。 鹤山守道; 虎观谈经。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穰侯家跻四贵; 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人,几登相位,封于穰,号穰侯。五国破齐后,加封陶邑,富比王室,为当时“四贵”之一。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三才子之一。 两袖清风廉太守; 二分明月古扬州。 ——阮元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阮芸苔赠魏春松联。 〖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 通经致用,拜夷为师。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用舟与水比君与民,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其谏二百余事,见于《贞观政要》。下联典指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研究经术颇深,和龚自珍同属“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 治称政谱,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人即负国,何忍负之。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名人魏向恒撰书联。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 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字君伯,少年时学《鲁诗》,举明经,永平年间,历官博士、光禄大夫,建初年间任五官中郎将。弟子有数千人,很受章帝器重,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嘉庆知府、汉州知州、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衣”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远; 一湖临庙,万顷波涛眉宇清。 ——魏乾成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边魏氏宗祠联。 窍符救赵,战国雄风,莫恋遥遥华胄; 问难谈经,传家儒学,当思穆穆文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四里墩魏氏宗祠联。 【魏姓典故、趣事】 〖结草〗 语出《陈请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魏犨(又称魏武子)当时有个宠妾叫祖姬,据说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说:“万一我战死,就让祖姬改嫁,别耽误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临死前却要家人让祖姬殉葬。他死后,小儿子颗认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乱时提出来的,与他平时的主张不一致,不应该听从,所以坚持让祖姬改嫁了。后来颗在同秦军杜回交战中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间。杜回健步如飞,追杀过来。可是当他杀到草地中间的时候,忽然间步履艰难,几次踉跄衣倒。魏颗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丛中,把长长的草结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绊索,杜回到了这里,就像陷入了罗网一样。魏颗大喜,赶快驱车冲上前,把杜回捉住,打败秦军。后来魏颗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亲,他因为感谢魏颗的救女之恩,特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助魏颗一臂之力。 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成语“结草衔环”(“衔环”是另一个典故——见下)常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恩戴德。 〖结草衔环〗 喻释: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机》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典故: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结草”见上文。 “衔环”典故: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音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这是两个很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范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机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 〖魏忠贤专权〗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时候,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间臣和宦官把持朝政,形成“东林党 ”。明熹宗时候,宦官魏忠贤专权,利用锦衣卫和东厂残害百姓。东林党揭露魏忠贤的专横跋扈,遭到魏忠贤迫害。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机烈,预示着明王朝的衰败。 明武宗时的太监刘瑾,权势很大。当时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皇帝,一个是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明熹宗时候,魏忠贤独揽朝政。他可以直接批阅奏章和传布圣旨,对文武百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些逢迎拍马的官员,称呼他为“九千岁”。魏忠贤的爪牙遍布各地,谁说他一句坏话,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东林党人杨涟上书揭露魏忠贤的罪恶。国子监的学生1000多人也上书请求惩办魏忠贤。魏忠贤把杨涟等人投入狱中,严刑拷打。杨涟仍不屈服,最后惨死狱中。东林党的其他领袖,也大都被杀害。东林党在各地讲学的书院,全被拆毁。 魏忠贤生祠遍地 所谓“阉党”并非一个政党,而是晚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擅权乱政的帮派。 魏忠贤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总督太监,他利用当时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政,网罗亲信,结成政治帮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正如《明史》所说:“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就是这帮宵小之徒内外呼应上下结合,擅权乱政,打击异己,把天启年间的政治局面搞得畸形而恐怖,后人称为“阉党专政”。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屡见不鲜,然而晚明史上的“阉党专政”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演出了一幕幕魏忠贤个人崇拜的丑剧。个人崇拜在那个时代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个人崇拜的对象并非皇帝,而是太监。这不能不说是畸形的政治现象,把那个时代那种制度的丑恶暴露无遗。 魏忠贤个人崇拜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朝廷内外众多的官僚掀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的运动。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贤的宗庙。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称为“生祠”,是那个专制时代畸形心理的产物,以满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抚潘汝桢。他在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议,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他的奏疏这样写道:“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鉴此两浙岁遭灾伤,顿蠲茶果铺垫诸费,举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不但机户翻然更生,凡属兹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颠倒黑白的拍马溜须之词,为魏忠贤涂脂抹粉无所不用其极,把虚构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势统统归功于魏忠贤。这种献媚之举正中魏忠贤下怀,所得到的“圣旨”——其实就是魏忠贤的意思——如此写道:“据奏,魏忠贤心勤为国,念切恤民……宜从众请,用建生祠,着于地方营造,以垂不朽”。明熹宗还为这个生祠赏赐匾额——“普德”,这不仅明白无误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为魏忠贤建造生 祠,而且以题写祠额的方式亲自为建生祠推波助澜。此例一开,善于钻营的官僚敏锐地察觉到魏忠贤和皇帝的态度,趋之若鹜,唯恐落后,纷纷在各地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一时间似乎形成了一场政治运动。应天巡抚MAO一鹭建生祠于苏州虎丘,蓟辽总督阎鸣泰建生祠于蓟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间、保定,宣大总督张朴建生祠于宣府、大同,山西巡抚曹尔桢建生祠于五台山,如此等等。 那些热衷于建生祠的官僚们完全把魏忠贤当作一个偶像来崇拜,极度做作的虔诚之态反衬出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动机。请看蓟辽总督阎鸣泰在请建生祠的奏疏中说些什么:“人心之依归,即天心之向顺,恭照厂臣魏忠贤安内攘外,举贤任能,捐金捐俸,恤军恤民,非但学识纲常之际犹萃其全,且于兵农礼乐之司共济其盛,治平绩著,覆载量弘”云云。对于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当然要批准为他建生祠了,还特别赏赐了祠额“广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贤的“治平绩著,覆载量弘”。蓟州生祠建成之际,举行了迎接魏忠贤“喜容”(偶像)的典礼:巡抚刘诏行五拜三叩头礼,与迎接皇帝别无二致。兵备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贤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执笏”,颇有反感,只作长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刘诏的参奏,魏忠贤立即派锦衣卫缇骑把耿如杞逮捕入狱。这就更加助长了宵小之徒的崇拜气焰。天津巡抚黄运泰为魏忠贤建生祠,迎接魏忠贤“喜容”的仪式,隆重的程度超过蓟州,当时人如此写道:“五拜三叩头,乘马前导,如迎诏仪。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黄)运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诸官俱五拜三叩头,(黄)运泰至像前万福,口称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岁(按:指魏忠贤)扶植,叩头谢: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岁升拔,则又叩头谢。致词毕,就班,仍五拜三叩头。旁观者皆汗下浃踵,(黄)运泰扬扬甚得意也。”礼仪之隆重比祭祀历代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谀奉承言辞之露骨、肉麻之极。 如此这般,魏忠贤的生祠不但遍布各地,而且建到了京城:工部郎中曾国桢建生祠于卢沟桥畔,巡视五城御史黄宪卿建生祠于宣武门外,顺天府尹李春茂建生祠于宣武门内:而且建到了皇帝祖坟边上: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建生祠于孝陵前,河道总督薛茂相建生祠于凤阳皇陵旁。短短一年中,一共建造了魏忠贤生祠四十处,建生祠之风愈刮愈猛,魏忠贤个人崇拜的浪潮也越发高涨。 被人们顶礼膜拜的魏忠贤偶像是什么模样呢?前面已经提到,那个“喜容”是“垂旒执笏”的帝王相。朱彝尊有更具体的描绘:“祠以宏丽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肠腑则以金玉珠宝充之,髻空一B,簪以四时花朵。” 人为地把一个活人偶像化、神圣化,供奉起来,作为崇拜的对象,因而其褒颂之词当然是无以复加的,比如:“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长明。” 由此可见当时风靡全国的建生祠运动,所营造的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硬要把一个政治小丑打扮成“至圣至神”的模样,如同乾坤日月一般。令人齿冷的是,参与吹捧的官僚未必不知道魏忠贤原是个吃喝嫖DU无所不为的地痞流氓,倾家荡产之后自阉入宫,充当一个低贱的“小火者”,凭借他的音谋与权术,一步步爬到了宫内太监的顶层。后来记载这段历史的学者对此无不感慨系之,李逊之针对官僚们阿谀魏忠贤的现象说:“疏语皆扬诩赞叹,几同劝进,旨亦骈语相答,称颂唯恐不至。”朱长祚也说:“窃观一刑余之人,而天下贡谀献媚,人心昧理之徒翕然附和而崇敬之,称其功如周召(周公召公),颂其德如禹汤(夏禹成汤),以致遍地立祠,设像而祝厘焉。呜呼,当此岁浸民匮之日,一祠之费奚若数万金哉! 飞甍连云,巍然独峙于胜境;金碧耀日,俨如天上之王宫。各题其额,则曰:崇德茂勋,普惠报功。两翼其坊,则曰:三朝捧日,一柱擎于。” 在滚滚热浪中,魏忠贤个人崇拜愈来愈离谱。不知从那里冒出一个无聊文人——国子监生陆万龄,献媚唯恐落后,居然向皇上提出以魏忠贤配祀孔子,以魏忠贤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国子监西侧建立魏忠贤生祠。这个最高学府的学生如同痴人说梦般信口胡诌什么“督厂魏忠贤提不世之贞心,佐一朝之乾断,披丹开导”云云,还说魏忠贤芟除东林党犹如孔子之诛少正卯,魏忠贤编《三朝要典》犹如孔子之笔削《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离奇荒诞,登峰造极。 一个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读书人竟然恬不知耻地要让文盲阉竖配祀孔子,以为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可以和孔予孟子比肩,简直是斯文扫地,辱没先师!居然还博得了一些人的喝彩叫好,可见魏忠贤个人崇拜导致道德沦丧到了毫无是非可言的地步。 魏忠贤个人崇拜在短短几年中风靡朝廷上下内外,席卷全国,光凭个人再大的能耐也难成气候,必定要有制度与权力的保障。有熹宗皇帝、熹宗Ru母客氏以及众大臣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密切配合,方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帝制时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难以制衡。一种难以制衡的权力是危险的,它会导致权力崇拜,并引向M信的程度。因此在那个时代出现皇帝个人崇拜是不足为奇的。然而魏忠贤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刑余之人,何以能成为个人崇拜的对象?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关键在于皇帝和它赖以存在的专制制度,是熹宗本人把皇帝的权力让给了他,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熹宗朱由校即位时虚度十六岁,在此之前的岁月中父亲(光宗朱常洛)没有受到太子应有的教育,作为太子的长子,熹宗所受的教育更逊一筹。无怪乎明清史专家孟森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 朱东润甚至认为熹宗是“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夸张,但点到了要害,熹宗确实是明朝诸帝中最无知无能的一个。从他处理李选侍及移宫事件的一系列言行看来,说他是一个白痴似乎有点冤枉。不过他对于政治不感兴趣,倒是不争的事实。他一向贪玩,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泥水匠。要是不当皇帝的话,他肯定能成为一名能工巧匠。问题在于他对于当皇帝,对于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丝毫不感兴趣。 每当他与亲信太监潜心于斧砍刀削之时,非平素亲昵近臣不得窥视。魏忠贤每每乘熹宗兴致勃勃埋首于泥木工时,从旁传奏紧急公文。熹宗一面经营鄙事,一面心不在焉地说:“你们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 既然皇帝听任大权旁落而无所顾惜,便为魏忠贤提供了极佳时机,使他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总督东厂太监的身份草纵自如地把持朝政,并且把熹宗服侍得舒服妥帖心满意足。熹宗因而对他爱护备至信任有加,对他的擅权百般容让,在诏旨中与魏忠贤平起平坐,动辄称“朕与厂—臣”如何如何(所谓“厂臣”即总督东厂的魏忠贤)。熹宗对他的褒奖是至高无上的:“尔忠贤之念急公家,勋高磐石......故特举尔大节,载在汗青,以作楷一时,流芳百世。念尔自佐朕垂衣而治,六载于兹矣。夙兴以图,心力为悴……朕用是耳目四达,政事肇新。皆赖尔任劳任怨于一身,展经展纶于三事,苦心茂绩,轶古冠今。”这毫无疑问是内阁辅臣代皇帝拟的谕旨,但毕竟是皇帝意旨的体现,正如朱长祚在引用这段谕旨时所加的按语说:“逆挡之蛊或圣聪,事事归功于己,而辅恶之谄媚权阉,言言称颂其美。”因此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时指出:朝廷上下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皇上,“宫中府中(宫廷和政府)大事小事,无一不是魏忠贤专擅,即章奏之上,反觉皇上为名,忠贤为实”。 魏忠贤的一步步发迹,直至控制朝政,宫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熹宗的Ru母客氏,扮演了重要的角SE,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客氏实在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她姓客,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定兴县人侯巴儿(又名侯二)之妻,十八岁时生下儿子后被选入宫充任朱由校(即后来的熹宗)的Ru母。此人极为妖园,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Y宠”。在熹宗心目中,客氏远远超出Ru母的概念,是集各种女新角SE于一身的不可须臾或缺的伴侣。熹宗即位不过十天,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出入形影不离。及至熹宗完婚,忙于和后妃过从,客氏心中不悦,熹宗不得不用重赏抚慰,宠幸较前更甚。客氏偶尔外出,用八抬大轿,威风显赫比后妃有过之而无不及。魏忠贤为了窃权,千方百计巴结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贤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两人一拍即合,关系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贤告假,则客氏居内:客氏告假,则忠贤留中。” 当时人说,熹宗“内有客氏保护起居,旦夕不相离;外有忠贤曲意逢迎,巧会旨趣”,“而忠贤素所宠信,气指颐使,骤列大-,且倚客氏,表里为间,事权一旦把握”。魏忠贤的肆虐,如危害皇后所生长子,迫害裕妃、成妃,任用可以任意草纵的王体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等,多是客氏一手促成的。这个客氏在宫中称为“老祖太太千岁”,往来乘坐小轿由宦官鸣锣开道,俨然”‘熹宗八母”之一。她与魏忠贤“对食”,策划种种音谋,直至使熹宗“无后”,政治野心非同小可。后世历史学家把他们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客魏”,是“客”在前“魏”在后,实在是深知其中三昧的画龙点睛之笔。 有了熹宗和客氏的纵容与支持,如果没有一大批宵小之徒吹喇叭抬轿子,魏忠贤个人崇拜决不可能发展到如此地步。魏广微、顾秉谦等内阁大臣,把政府大权拱手相让,甘心沦为帮凶与附庸,人们讥讽为“门生宰相”“魏家阁老”,造成“内外一体”“宫府一体”的局面。 推而广之,掌握人事权的吏部、都察院,掌握军权的兵部等要害部门的大臣,以及地方封疆大吏,几乎个个以争当魏忠贤亲信甚至于儿义子为荣,献媚谄附无所不用其极。对于他们个人而言,是道德与气节的沦丧,是丑恶灵魂的大暴露;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帮吹鼓手演出了一幕幕个人崇拜的大合唱,败坏了社会风气。这帮人的数量是不小的,《明史》的“阉党传”只列举了一些代表人物,如魏广微、顾秉谦、崔呈秀、刘志选、曹钦程、王绍徽、霍维华、阎鸣泰、贾继春、田尔耕、许显纯等。崇祯初年清查“阉党逆案”的结果,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网”五十七人,那么共计三百一十五人。可见“阉党”声势之大。 在一个皇帝、一个女人、一帮吹鼓手的推波助澜下,魏忠贤的“无上名号”愈来愈多愈来愈高,也愈来愈离奇:厂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爷、祖爷、老祖爷、千岁、九千岁,对于九千岁魏忠贤似乎还不满意,因而有些人干脆叫他“九千九百岁”。吕毖《明朝小史》说:“太监魏忠贤,举朝阿谀顺指者但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 历史上“千岁”、“九千岁”时有所闻,“九千九百岁”闻所未闻,距离“万岁”仅一步之遥,魏忠贤个人崇拜已经达到它所能达到的顶峰了。如果熹宗不是在天启七年死去,疯狂的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将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是难以预料的。 人们在惊诧之余,必然会问一句:难道是偶然的吗?历史学家批判的锋芒不仅应该触及具体个人的灵魂,而且应该触及一种制度一个时代固有的劣根新。别以为魏忠贤个人崇拜是历史上的特例。只有要专制政治的土壤,形形SESE的个人崇拜就不可能绝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魏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魏镇少将 魏镇(1895-1973),字屏藩,湖南省邵东县魏家桥长冲口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18年入保定军官学校,保定军校第八期、陆军大学特叁期毕业。直皖战争爆发,任国民革命军中尉排长,参加过北阀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9师第4团营长、团长。其时,红军第四师副师长宋涛,在海陆丰被粤军围击,逃往湖南,至魏处,被魏留任副团长。事发,魏掩护资助其走避香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被调往广西31军135师任副师长,兼405旅旅长。次年台儿庄战役前夕,奉命率405旅离开广西,担任津浦路的正面战斗,与日军狄州立13师团对峙,组织3次伏击,消灭不少日军,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随后奉调武汉代理135师师长。8月率部在霍邱、张家土旁等地与日军作战,突接“母逝、妻亡、女夭,速归”的电报,魏深感敌氛方炽,国难正殷,不以奔丧之私,贻误戎机,含悲率部机战获全胜。10月与138师合编为135师,任师长,10月30日奉令突围。任188师师长,奉调广西整训。1940年1月1日,率师参加昆仑关战役,与日军机战4天,5日在山墟与日军第五师一联队拼杀一昼夜,日军逃向南宁时,仅剩残兵300左右。战后,当地建纪念碑以志其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重开内战,魏不愿同室草戈。时白崇禧委以第48军军长之职,魏置之不顾,即回邵阳,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宝永警备司令部司令,邀宋涛任副司令。任内率警备部队清剿土匪,安定社会秩序,修建邵阳公医院,多方抑止国民党特务的反共活动,多次营救中共邵阳中心县工委书记龙仲,释放地下工作人员和进步人士;支持《劲报》的进步言论;向中心县工委提供军政请报,在司令部院内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开展活动。1949年1月任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兼任宝永警备司令部司令,以桂系的旧关系,与白崇禧虚与委蛇,劝其勿忘“两广事件”的教训,其时厂国民党国防部令湖南征兵3万,魏在程潜省长的支持下,以未拨征兵经费为由故意推延,后拨来金元券,魏又电:“券不顶用,速拨银币”。当时国库金银已密运台湾,白束手无策,只好允予“宽限时日”,致使征兵未成。8月5日魏与宋涛在邵阳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第55军副军长。1950年12月率部赴广西剿匪,胜利完成任务。1956年2月转业,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任。是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逝世,终年78岁。 魏天禄少将 魏天禄(1908-——),湖北省天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7师21团连指导员,第20团政治委员,第6师18团政治委员。红2、6军团会师以前,红3军供给部部长是卢金山,红2、6军团会师后,卢金山逃跑,由范炳生继任2军团供给部部长。范炳生牺牲后,周佐汉继任2军团供给部部长。周在打下津市后搞腐化,而且2军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也因腐化堕落被抢毙。为了加强党对部队后勤工作的领导,红2、6军团供给部开始建立政治委员制度,魏天禄任红2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红2、6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时,红2军团供给部改为红二方面军供给部,任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调到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1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团政治处主任,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第6师16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直属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天目山和苏中、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吴淞要塞区副政治委员,淞沪基地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部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魏传统少将 魏传统(1908-1996),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魏传统离开达县中学,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秘书长、宣传科科长,第5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西路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干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四川省委秘书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副政治委员、院长,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长四届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总政治部宣传顾问,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常务会长,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时任首届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常写五言、七言绝句,他写诗自称“八次过关未断头”。1996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著有诗选《追思集》等传世。 魏佑铸少将 魏佑铸(1919-——),山东省莱芜县人。就读于济南私立东鲁中学、北平市立一中。当时以“鼎九”、“鲁舟”的笔名在《北京晨报》发表爱国文章。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到苏鲁边区从事抗日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鲁边区抗日义勇总队政治指导员,苏鲁豫游击3支队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3大队营政治教导员。1940年任新四军3师7旅2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团政治委员,三下江南作战时与敌军坦克遭遇,部队不知所措。当即稳定队伍,指挥部队用手榴弹和炸要包将敌军坦克炸毁。1948年任6纵16师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第47军127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津、广东、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肺结核病离职休养,1953年任海南军区兼43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任47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军副政治委员。1961年任海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67年任广西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治委员,1982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魏国运少将 魏国运(1914-——),湖北省监利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4师12团排长,红2军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参谋处参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队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处股长、科长,军委总总参谋部1处5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5师13旅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处副处长,江汉军区鄂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空军工程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魏洪亮少将 魏洪亮(1915-1990),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彭杨步兵学校政治营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部巡视员,无线电队政治委员,红1师13团总支书记。长征结束后,任红1军团红1师13团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斗。这次战斗,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15军团,均派部队参战。当时13团团长不在,13团由魏洪亮指挥。按部署,13团于夜间两次突击均没奏效。急得红1师师长陈赓跑到13团询问请况。这时3连连长王茂全(后授少将衔)来报告,3连有个司号员,在第二次突击时一直莫到了敌人碉堡底下。陈赓立即命令这个司号员担任第叁次突击的向导。红4师12团团长邓克明(后授少将衔)带着三挺重机抢路过,听说魏洪亮两次失利,主动让三挺重机抢配合进攻。几分钟之后,突击成功了,13团在战斗中缴获了九挺重机抢,俘敌30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33大队政治委员,第23团团长,第9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任冀中军区9分区司令员时,有一次日军来袭,其夫人携幼子躲入地道,因洞中黑暗,空气稀薄,幼子啼哭不止,夫人为不暴露地道的位置,死死捂住幼子的嘴,幼子不幸窒息而亡。 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旅长,1946年漕河头战斗,华北易耀彩的野战军第8旅和魏洪亮的独立第8旅,以奔袭的手段在一晚零半天的时间里,全歼敌第3总队3个团和直属队4600多人,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1949年任第2野战军第18军54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5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魏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魏金山中将 魏金山(1927.4.5-——),山东省蓬莱县平畅乡魏家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连指导员、第三野战军师作战参谋。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作战训练科副科长。回国后,任华东军区军训处参谋,南京军区军训处科长,团长,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93年12月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魏治国少将 魏治国(1928.11-——),满族,黑龙江省巴彦县巴彦镇人。1946年初中毕业,同年参加东北民主抗日联军。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班长、排长,东北野战军某师宣传队副政治指导员,第四野战军某师保卫干事。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营副政治教导员,解放军某海军基地军训科副科长、海军舰队军训处科长。1958年入海军潜水艇学校指挥系学习,1960年10月毕业留校,历任教务科副科长、科长、训练部副部长。1978年秋回海军部队,先后任海军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驱逐第2支队政治委员。1981年起任海军广州基地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在海军工作的38年间,到过祖国的所有海域,并两次率领编队航至南中国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一次到西太平洋组织水面舰艇、水下潜水艇与海军航空兵进行合同战术演练。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魏子卿少将 魏子卿(1937.4.15-——),河南省睢县人。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卫星大地测量学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现担任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从事测绘专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20世70年代,从事海上大气折光修正研究,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实验提出折色修正方案。主持长测程气体机光测距仪的研制和测试。在我国首先开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研究,提出我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布设方案,研制成功平差程序。主持完成全国多普勒网平差。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开展GPS研究;完成经密GPS绝对定位研究,提出单频数据消电离层定位模式,定位经度属国际先进水平。提出全国GPS大地网的布设方案,主持完成全国一级GPS网整体平差,制定“全国天文大地网和空间网联全平差”总体技术方案。主持制定广域差分GPS网技术方案,从事我国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伦的研究成果“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平差计算”和“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分别荣获1990年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3月被授予文职少将军衔。 魏长安少将 魏长安(1938.3-——),山东省临朐县人。195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保密员、排长、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保卫科干事、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1989年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现任江苏省军区政治委员。曾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学习深造。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近代民主革命魏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魏金龙烈士 魏金龙(1880-1911),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自幼一眼失明,擅长打猎,弹无虚发,人称“独眼龙抢”。他与林西惠、陈发炎三人结拜为兄弟,与林西惠一起游猎,互相交流拳术抢法。并于1906年同时加入偷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歌”,改称“光复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个革命团体。时常一起谈论政治时势,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的拳术、抢法教练革命同志,共图革命大业。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辛亥三月廿九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两广总督署,奋勇争先,随后转入巷战,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