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统治了东北地区吗?实际上唐玄宗时期就退出了辽东
更新时间:2022-05-25
谭其骧的唐朝版图共有三幅,分别是唐高宗时期(669年),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的版图。关于唐高宗时期版图的问题,小编已经在《唐朝疆域最西到达了咸海、波斯?谭其骧将地图开疆玩到了极致》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本文,小编是说明了唐朝中期和后期的版图问题。在中期和后期的版图上,谭其骧将东北的室韦、黑水靺鞨、粟末靺鞨(渤海国)、等都划入了唐朝的版图,甚至唐朝的东北范围都越过了外兴安岭,“上不封顶”。谭版的地图虽然是权威,但是其中的错误误导了不少的历史爱好者。 一,唐朝灭高句丽后在东北的局势 从汉朝到隋唐,东北出现了一个较为强大的民族政权——高句丽。这个政权是由扶余族建立,最初只是局限于辽东一角,后来其疆域已经扩展到了整个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名义上臣服于唐朝,唐朝册封其王为“高辽东郡王”。但是册封只是名义上的,高句丽的存在反而成为唐朝势力进入东北的一个障碍。于是,唐朝在不仅就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644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夺去了辽东之地。668年,高句丽最终灭亡。 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其下又设置了9个都督府,42个州,100多个县。从此,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纳入到了唐朝的版图。从战国以来,辽东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经营东北的一个据点。燕国最早在此设立郡县,秦朝继之,汉朝设置“汉四郡”。此后,高句丽的强大逐渐吞并了这些郡县。而唐朝灭高句丽,重新恢复了汉朝的局面。 唐朝初期的东北局势 不过,唐朝的辽东之地却并不稳固。和汉朝相比,唐朝周边民族的社会更加进步,国家组织更加成熟,因此,唐朝面临的对手也就更难对付。在辽东周边,分布着突厥、靺鞨、契丹、辰韩等民族,他们给辽东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首先对唐朝辽东局势造成挑战的是辰韩建立的新罗。新罗本来是唐朝的盟国,名义上的藩属国。但是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新罗就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之路。670年,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引起了新罗的不满,新罗开始和唐朝为敌。新罗一方面扶持高句丽遗民建立“报德国”来牵制唐朝军队,一方面则兼并了百济故地,唐朝的熊津都督府被迫撤销。唐朝此时忙于和吐蕃征战,无力派遣大军东征,只得在676年将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辽东,第二年又迁徙到新城(抚顺)。此后,唐朝和新罗就以大同江为界。 新罗的扩张和安东都护府内迁 唐朝刚灭高句丽之时,是唐朝在东北势力最强的时候。之后,唐朝在东北的势力是不断收缩的,再也没有扩张。 二,唐朝中期辽东的放弃 第二个对唐朝的辽东造成巨大危机的是契丹族。隋唐时期,在辽河的上游地区生活着契丹、奚等民族,他们处于半农半牧的状态,是鲜卑族的一支。东突厥强盛之时,他们就臣服于东突厥;唐朝强大了,他们就臣服于唐朝。647年,契丹臣服于唐朝,唐太宗册封其地为松漠都督府,以一个部落为一个羁縻州,以酋长为刺史。648年,奚族首领臣服于唐朝,唐太宗册封其族为饶乐都督府,其五个部落为五个羁縻州。需要注意的是,唐朝对契丹和奚的管理只是名义上的册封,没有驻扎军队。这些民族只是受到唐朝势力的威慑而暂时臣服,因此最多算是唐朝的势力范围。 武则天时期的东北局势 到了武则天时期,契丹族就开始和唐朝战争。696年,居住在营州的契丹族遇到了饥荒,营州都督府拒绝施救。于是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名义上的松漠都督府都督,该名是唐朝赐名,原名没有记载)就起兵反唐,契丹族的攻势十分强劲,一度打到了河北赵县,在东硖石谷一战中击败了唐朝17万军队。之后,东突厥乘机进攻契丹,契丹被迫臣服于东突厥。在契丹反唐期间,唐朝辽东和内地的联系几乎中断,唐朝在辽东的统治也已经力不从心。 契丹之后,就是粟末靺鞨的兴起。靺鞨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汉朝称为肃慎,宋朝称为女真。而粟末靺鞨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在辽国时期称为“熟女真”,明朝称为“建州女真”。粟末靺鞨和高句丽接壤,经常入寇高句丽。隋唐时期,粟末靺鞨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强迫粟末靺鞨迁徙到辽西一带,以加强控制。 696年,契丹反唐,粟末族的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领族人回迁辽东,武则天为了安抚他们,册封其为“许国公”和“震国公”。但是其册封遭到拒绝,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乞四比羽被杀,而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死。之后大祚荣代父而立成为了粟末首领,他带领部族继续回迁。697年,大祚荣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了唐朝的追击军队。 大祚荣 此时,东突厥已经重建,契丹也依附于东突厥,大祚荣也选择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的强盛不仅牵制了大部分的唐朝军队,还切断了唐朝和辽东的陆地联系。显然,唐朝在辽东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714年,唐玄宗将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营州(朝阳),742年又迁徙到了辽西故郡城(锦州义县)。从安东都护府的内迁可以看出,唐朝的势力在退出辽东。到761年,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安东都护府直接撤销了。既然唐朝在中期连经营东北的据点都放弃了,那谈何统治东北呢? 三,唐后期和靺鞨、契丹的册封关系 唐玄宗上台初期,唐玄宗在河北地区设置了河北三镇(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成为了唐朝防御契丹的重镇。之后和契丹族的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同时,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灭东突厥汗国,建立了强大的回鹘汗国,该国和唐朝交好。契丹、室韦等族都臣服于回鹘,唐朝和这些民族的关系得到了改善。745年,契丹阻午可汗被册封为崇顺王。当时安禄山坐镇渔阳,契丹和安禄山多次发生战争。在“安史之乱”后,契丹族依然不断进攻安禄山本部,使得契丹族居然从反唐的角SE变成了唐朝的盟军。安史之乱结束后,契丹的进攻也就停止了。 唐朝在东北册封的机构 从苏可汗开始,契丹不再接受唐朝松漠都督府的册封,契丹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国家。之后契丹族多次“朝贡”,这种朝贡只是中原王朝自己称呼的,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国家使节之间的交流(唐朝文献把阿拉伯帝国使者到来也称为“朝贡”,明显是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体现),并不能说明是上下级关系。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河北一带被藩镇控制,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状态。河北地区的藩镇和契丹族时战时和,该时期唐朝更不可能管理东北了。 河北三镇 室韦是生活在嫩江流域的一个民族,其社会状态比契丹族更落后。唐朝初期,室韦臣服于突厥,唐朝强盛后又和唐朝通好。室韦和唐朝之间隔着契丹,因此唐朝鞭长莫及。788年,室韦和奚一起进攻唐朝漠南,次年于是又宣布和唐朝和解,接受唐朝室韦都督府的封号。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名义上的册封。唐朝末期,室韦被契丹族攻破,氏族散落,其中的蒙兀室韦西迁成为蒙古族。 谭版的唐玄宗时期版图 前文中提到的大祚荣在天门岭之战后,就已经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了。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敦化)建立了“震国”,也就是后来的渤海国。而在渤海国的北部生活着更落后的黑水靺鞨,也即是后来的“生女真”或者“野人女真”。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和忽汗州都督。726年,唐玄宗又在黑水靺鞨之地册封了黑水都督府。 谭版唐后期版图 当时的渤海国王大武艺认为唐朝是想和黑水靺鞨联盟,于是就出兵讨伐黑水靺鞨,黑水靺鞨首领大门艺逃亡唐朝。732年,大武艺和契丹联合进攻河北,唐朝则联合新罗、室韦、黑水靺鞨来战,双方陷入了僵持局面。此后,契丹失败,于是渤海国撤兵,双方和解。此后渤海国开始全面的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唐朝后期,渤海国走向了全盛,渤海宣王大仁秀打败新罗,吞并了黑水靺鞨。渤海国吞并了唐朝的辽东,至于什么时间吞并还不清楚。小编认为,唐朝安东都护府内迁和撤销就和渤海国吞并辽东有关系。(东京乃渤海故地——《契丹国志》)。 渤海国的强盛 可以看出,唐朝对东北册封的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都是只是名义上的。而这些封地的契丹、室韦、渤海都时常和唐朝发生战争,甚至直接占领了唐朝的土地。契丹族和渤海国的进攻,导致唐朝势力从辽东撤离,安东都护府最终撤销。但是谭其骧却在唐朝中期的版图画上进来了整个东北,在后期的版图上也仅仅没有画进渤海国。显然,谭版地图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