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下)-155-(碛砂藏)-圆满-一百零六年的理想
更新时间:2022-05-31
【感谢】 大藏经 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吴语东流”个人号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 群友 贤墨 倾请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通过刻在《大藏经》雕刻题记,或者为尾记中镌刻经板的资材和数量,可以看出宋、元两朝物价和经济的变化,甚至可以算出雕造《大藏经》具体的刊刻费用!而且,以前还真有研究《大藏经》的学者具体算过这个数! 在宋理宗淳祐四年,就是——公元1244年,《大藏经》经板上刻一个字的成本是三十五文钱。到了宝祐元年……欸,就是十年以后——1253年的时候,刻一个字的成本就是五十文钱……就这个十年物价的上涨。 以《碛砂藏》每一个板五百一十字来计算,雕经一板需要钱十七贯八百五十文到二十五贯五百文之间。专家们统计这个干什么呢?其实大藏经专家算这个没有用,但是研究古代经济史的专家算这个是有用的!这个价格可以对应出当时的米价和地价来;可以画出宋、元两朝,它的物价通货膨胀曲线!估计当时算这个数儿啊,是要写一个论文题目特别偏的……嗯,论文!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位专家算错了!我估计那个论文也写错了!讲到这里,我们顺便讲一下儿——为什么以前那个专家把这个数儿给算错了。因为,自古以来啊,一贯钱就是一千文铜钱!就是……千文铜钱为一贯!但是,唯有一个朝代是例外的,就是宋朝例外……但这个专家在宋朝的时候,他仍然按千钱去算。 一千个钱……铜钱,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在汉朝叫“缗”,就是“一缗钱”就是一千文。从南北朝开始叫“一贯钱”……就,一贯钱是一千文。到了清朝,不叫“贯”了,叫“吊”……就“一吊钱”。自南北朝到宋之前一直都是一千钱一贯,所以,专家也按一千钱一贯算的。 但唯有宋朝不是一千钱一贯!宋史有明确的记载——以七十七钱为百!什么意思?就是——七十七钱为百……一贯是七百七十钱。一贯钱不到一千文,只有七百七十文铜钱,不满千数!所以,雕造《碛砂藏》的成本实际要更高!每板是二十三贯到三十三贯之间。 如果合当时的米价呢,就二十三石到三十三石大米……就,一石是一百斤。换句话说——雕造《碛砂藏》,在宋朝,是一吨多大米刻一块板!那一套《大藏经》将近十万块板,那就需要多少?需要十万吨大米!以前那个米价是可以折合地价的……你想,他可以买多少地! 十万吨大米,这在古代是一什么概念?是一天文数字!当然了,南宋这个米价浮动,到宋末的时候,这个米价曾经浮动的很高——它从一贯钱浮动到四贯钱之间……就是,按最高的米价来算,刻一个大藏经板,也需要三百多公斤!就是六百多斤大米。这是到宋朝。 但是到了元朝,对啊……宋朝全是这种小施主啊——几十贯钱啊、十几贯钱……到了元朝,募资和施主的气派,那就大为不同!施资人就不是什么……什么郎,迪功郎、信义郎、承信郎……这种中小官僚科级干部,而都是大官僚——寺院的住持、僧官这种大出手!就是……大施主,大出手!一出手,他所捐赠的这个资财,能刻《大藏经》的卷数,都是南宋时期完全无法相比的! 进入元朝以后,在《碛砂藏》的刻经题记里……捐经记录里只有几条儿。但这几条儿记录都很可怕!比如,有这样的记录——资德大夫……中书省左丞朱文清,同男显祖等,施财命工刊造大藏经一千卷,舍入平江路碛砂延圣院寺,永远流通。 你看这个中书省的这个朱文清,一施舍就是一千卷经!这个量就大了去了啊!一千卷经什么概念?一卷经就一吨大米……一千吨大米! 劝缘功德主行宣政院荣禄大夫张闾,谨发诚心捐舍净财白银壹伯锭,用雕大藏经文。这更恐怖!这都不捐铜钱了!这直接捐白银壹伯锭。 还有这种大僧官儿捐的,比如,延圣院——本寺僧惠联、行坚(等),谨发诚心,回向施先师云洲首座……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师父,回向自己的师父……一力雕藏刊大藏尊经壹阡卷。看见没有?进入元朝之后,施……施资修刻《碛砂藏》的这个出手都很大!一出手就是一千卷!一千卷、一千卷地出! 《大藏经》一共就五、六千卷,对吧!多了,六、七千卷,这三位施主一出手——三千卷!标准藏是五千四百卷,他一出手就三千卷,那剩下的就点儿零碎儿了……宋朝的时候还捐过呢,对吧! 因此,从元朝的大德元年,官方介入《碛砂藏》的雕刻之后,就不需要再对民间募资了!几位大施主这一出手儿,就把大头儿都给包了。因此,碛砂藏经版在元朝时期的刻版题记中就很少有劝缘的记录!有钱了之后,对吧……碛砂延圣院的僧人,你不草心钱……呐!你主要任务,就是把《大藏经》的经版雕好! 宋、元两朝木刻雕经的记录,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两个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南宋末年,战事频繁……因为它开刻是南宋中期呀!开始正式刻就到南宋末期了……战事频繁,社会动荡……政府没什么钱,大户人家也没什么钱,对吧!大户人家有钱,政府也给你搜刮走,还要打仗呢!因此,施舍资财刻《大藏经》的人少;施舍的资财数量也少! 自嘉定九年至咸淳八年,就是——南宋的公元1216年到1272年,这五、六十年间,《碛砂藏》募资所刻的经数,还不到全藏规模的百分之二十,只有百分之十几,对吧!五、六千卷,百分之二十都没刻了……一千卷都没刻了,可见——募资的艰难程度! 好在是呢……我们前面讲过——《碛砂藏》它这个延圣院刻经,它发起的时候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它没有什么紧迫计划,它就知道——我这个理想很遥远,我要慢慢走!所以它没有紧迫的计划在催着它,它的原则就是——募到多少钱,就刻多少经!就这么慢慢腾腾地做下去…… 从元初到元大德年间,哎……中国这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发展,那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就有明显的改善!我们讲过——中国人啊,勤劳简朴,吃苦耐劳,只要是社会稳定,给他一段时间,他就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呐,当时的这个社会经济请况就很显著地改善了!我们可以看出来——达官显贵,动辄施资,施舍资财刻经,就千卷以上!寺院的僧人,动辄也能捐资白银百两……刻经千卷,对吧……刻“大藏尊经壹阡卷”!可见——元、宋两朝这个气象不同! “碛砂大藏经”,它跨了宋、元两代!它开刻于南宋宋宁宗嘉定九年,就是1216年,中间还夹着宋、元更替,又间断了二、三十年,对吧!我们说一停就停了三、四十年!全藏最终刻完,是到了元英宗至治二年……就是1322年,最后一板刻完了——从第一板“天”字号儿到最后一板,刻完!用了多少年呢?共历时一百零六年! 感人吧!“碛砂大藏经”从开刻……从有这个遥远理想的起点到走完,用了一百零六年!共收经一千五百一十八部。宋朝时期,刻的经很少,只占到百分之十六;而元朝刻的,占了绝大头儿,是百分之八十四!因此,《碛砂藏》它虽然起刻于宋朝,但不叫“宋版大藏”,啊……虽然它后来刻成于元朝,也不叫“元版大藏”,而专门叫——宋元版大藏。客观说——它的主体应该算是元版! 一百零六年的时间啊……这是真正的愚公移山!碛砂延圣院先、后历任十位住持方丈……十位住持方丈都担任都劝缘,掌管大藏经局刻“大藏”的工作!但是,他们在《碛砂藏》的雕经题记中,没有留名,对吧……所有捐资的人都留名了!但这十位住持方丈没有留名!就……真正的无名英雄!贯彻了我佛所说的——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对吧!依法……依法不依人!没有必要留姓名。 这一点,与此前的《崇宁藏》和《毗卢藏》,以及后来的元刻《普宁藏》都不一样!因为其它“寺修大藏经”,对吧……住持方丈发起这么大一个事请,住持方丈都是要留名的。而《碛砂藏》,时任方丈在一百零六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一个事业,他们一个人的名字也没有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