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区分“臣”和“奴才”
更新时间:2022-05-30
综述 1999年,一部由张国立,王刚和张铁林主演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上播出,吸粉无数。 然而随着观众们的深入挖掘,一些细节,也逐渐地暴露出来。 纪晓岚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而和珅则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明明是地位差不多的官,为什么在称呼上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清朝,又是如何区分“臣”和“奴才”的呢? “臣”和“奴才”——自我称呼 无论是臣还是奴才,都是历朝历代一直在使用的称呼,只不过,这一称呼自民国之后便很少使用和提及了。 人们往往认为“臣”这个称呼正气凛然;而“奴才”这个称呼地位卑贱,实则不然,不管是“臣”还是“奴才”,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历史故事。 臣 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臣”这个字,最初指的是奴隶。《尚书·费誓》说:“马牛其风,臣妾逋逃。”这里的“臣”指的是男奴,“妾”指的是女奴。 因此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某位娘娘说“臣妾”二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一种雅称或者敬称。 事实上,“臣妾”二字,是男尊女卑的环境下,对女新奴化和物化的称呼,它恰恰象征着女新地位的卑微和低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臣”的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人普遍认为“臣”作为奴隶,就是要服务于主人的,这个意思套用到三纲五常之中,就是全天下的人,都要做皇帝的奴仆和臣民。 于是便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 随着朝堂的变革和人民职位的分化,“臣”这个字,逐渐演变成了朝堂官员的代表字。而且官员们也将这个字拿过来,当成了对君主,对长者,甚至对别人的自称和谦称。 于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了一行字:“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里的“臣”就是诸葛亮面对刘备的谦称。 然而到了清朝,“臣”这个字在满汉一体的背景下,又一次迎来了意思的革新。因为在清朝,汉人大臣只能称“臣”。 湖广总督杨宗仁曾给雍正皇帝写过一封奏折,并且在落款处,写着“奴才杨宗仁”几个字样,结果雍正皇帝落下朱批,将上面的“奴才”二字,抹去,并在一旁加了注释,说“称臣得体”。 这一切,都是因为杨宗仁是汉人,使用“奴才”两个字,有谄媚的嫌疑。 奴才 和“臣”不同,“奴才”一直都是地位卑微的象征。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於人,岂不奴才也”;唐朝的房玄龄也在《晋书》中说:“颖不用吾言,逆自崩溃,真奴才也。” 这里的奴才都具有鄙薄轻视的意思,可以当作是古人骂人和消遣的话。 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奴才的意思也逐渐往坏的地方走,不是用来形容卑贱的人,就是用来形容奴新十足,帮人作恶的人。 而到了清朝,“奴才”一词,就变成了满人和武官对皇帝的自称了。因此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作为满人的和珅,总是以“奴才”自称。 综上,我们会发现,清朝的“臣”和“奴才”并不是身份上的差距,归根到底,是血脉和民族的差距。 “奴才”只有满族的大臣,或者加入满籍的汉人大臣才能使用,而“臣”则是汉人大臣固定不变的用法。 而且,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称呼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臣和皇帝的亲密关系。 因为清朝的皇帝都是满族人,自称“奴才”的满族大臣自然更容易博得皇上的喜欢,相比之下,使用“臣”的汉族大臣,则容易被皇帝疏远,或者不被器重。 因此,“奴才”在清朝的地位,要比“臣”高出不少。 “臣”和“奴才”——国家要求 雍正 雍正帝在区分这个两个称谓的时候曾说:“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他要求臣子不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在上交的奏折中,统一以“臣”自居,这样一来,既不会显得满人阿谀奉承,又不会显得自己排斥汉人。 这种做法自然由他功利的目的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的做法也推动了满汉一体的趋势。 乾隆 乾隆皇帝和雍正皇帝的看法截然相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满洲旧制,他要求汉人一律以臣自称,满人文人禀报公事要以臣自称,禀明私事则以奴才自称。 于是,在他执掌清朝二十三年的时候,下达了一道谕旨,要求“公事奏折,称臣;寻常奏折,仍称奴才” 此外,他还在第三十八年的时候,给所有武官下达了圣旨,要求他们不论满汉,都要用“奴才”自称。 某天,汉臣马人龙上交奏折,结果以奴才自称,这令乾隆大为不悦,认为他冒用奴才之名,大加喝斥。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满汉区别的重视。 结局 总之,关于“臣”和“奴才”的使用方法,到乾隆这里便基本定型了,一直到宣统二年(溥仪)才有所转变。 当时,为了拯救大清的内忧外患的格局和颓废的陌路,满清预备立宪的上谕才发表规定说:“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着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抢响,给中国打开了新的大门,自此之后,大清日落西山,逐渐瓦解。而”奴才“这一称呼,也随着满清政府的垮台,一同葬进了历史的墓B之中。 结语 不管是“臣”还是“奴才”,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道褪去的洪流,在古代,它们象征着身份的差距,象征着地位的不同。然而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虽然臣和奴才只是昨天的称谓,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机励我们,珍惜当下。回顾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见证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