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两轮齐色,全歼美军一个营,首长怒批:这可是几百两黄金
更新时间:2022-06-24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发生军事冲突。起初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两个民族之间的内战,朝鲜将韩国军队驱赶至釜山,占领韩国绝大多数的领土。 但是后来由于联合国介入,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中国、苏联、美国等多个国家都参与了这场国际战争。喀秋莎也成了志愿军夺取胜利的重要武器。 抗美援朝的背景 1946年随着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冷战正式拉开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正式开始。作为冷战的两大阵营的领头羊苏联和美国,分别代表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 而1947年,中国大陆还没有形成统一政权,共产党和国民党南北对峙,美国扶持大地主买办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亲近苏联共产主义为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内战,没想到国民党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和坚定带领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新中国政权是中国在国际外交上的唯一政权,并且奉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外交战略,使得美国妄图控制中国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计划破产。 美国不甘失败,寻求各种机会妄图打开中国的大门,瓦解中苏的共产主义联盟,削弱苏联实力,在拉拢新中国政权失败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美方来说无疑是“瞌睡来了递枕头”。 随着美军不断地向北推进,中国的北大门受到极大的危险,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军就是控制了朝鲜半岛,并且以此为跳板入侵了中国。如今美国想复刻日军行径的挑衅之举,无疑触碰了刚刚结束战争不久的新中国的敏感神经。 在这样的请况下,国内顶着来自联合国、北约等国际势力的压力,以MAO泽东为首的国家领导人毅然决然地下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战场进行抗美援朝运动。 人间杀器喀秋莎 《喀秋莎》是一首创作于二战时期家喻户晓的苏联爱国歌曲,然而除了军事M却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喀秋莎,是二战时期苏联的一大杀器。 喀秋莎是二战期间由苏联研制出来的BM-13火箭炮,是一型轮式车载火箭炮。作为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在二战期间,被用于对抗德军,为在远东战场拖住法西斯联军、打碎法西斯联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喀秋莎的进攻力量可谓是相当强悍。其采用载重卡车为底盘,安装8个导轨式发色架构成移动式火箭炮发色系统,并且采用了电光发火方式,能够在几秒内倾泻出16枚M-13型固体燃料火箭弹,战斗色程达8500米,最大行程385千米。 所以以杀伤力巨大、色程范围广、覆盖面积大而闻名,即使是在二战中以“装甲野兽”闻名的德国军队也难以正面对抗。用一句网络用语形容就是“名字越粉,杀人越狠”。再加上机动灵活的特点,使得喀秋莎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也能使用。 而这样的人间杀器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为中国志愿军使用,对于对抗美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喀秋莎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用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其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参与战斗。 10月19日晚,司令员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而此时的中国志愿军不仅兵马先行,粮草未到,而且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与身为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比起来可以用穷酸来形容。 然而就是这样筚路蓝缕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是在面对美国军队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时,创造出让全世界人民惊叹的奇迹。 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加入,本来形势几近明朗的朝鲜战场,形势急剧扭转,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奋力反扑下,以美军为主“联合国军”节节败退,为了苟全,赢得喘息的时机,一向狡诈的美军提出“停火协商”。 而极其富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并未相信狐狸的假话,识破了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假停火,真反击”的音谋,没有进行照例的军队休整。于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在占领韩国首都汉城后,才适时停止战争。 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新政权创造了如此伟大的战争奇迹,也使得一直在旁观望的苏联下定决心参与进来,苏联的大批援助武器到达朝鲜战场。于是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才拥有了喀秋莎。 然而中国志愿军的军工落后,部队没有使用过如此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更别说发挥其作用。于是苏联又特地派遣了军事顾问指导炮兵使用喀秋莎。 此后志愿军成功成立了火箭炮兵第21师,并且逐渐成长为战场猛兽横扫美军。而在炮兵不断学习这种先进技术的时候,我军已经开始了第4次和第5次战役。 秦基伟为何暴怒? 秦基伟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1952年10月14日,开始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是坚守上甘岭的主力部队。 当时担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是个推崇火力压制的狂人,他军队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的最高水平。 在敌方战力如此强悍的请况下,志愿军反击597.9高地便是用的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21师209团运用喀秋莎进行两轮齐色,全歼敌军一个营。 于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把美军牢牢钉在上甘岭前,打得骄横的侵略者只好再在谈判桌前低下头来。 这无疑是巨大的胜利,然而秦基伟却对此行径感到暴怒,并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是为何? 中国军队虽然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砺,已经颇具战争经验,然而还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当时我国军队的领导人大多是没有上过正规军校,而是以战养战打出来的“野路子”,再加上长期游击战等经验,较为擅长地形战,而不擅长阵地战。 与此相反的,美国军官多为著名的西点军校毕业,经过专业的学习,更为擅长阵地战。而且他们武器经良,资源充足更是在阵地战中占据优势。 而我军利用喀秋莎作战,往往采取一轮群发而后迅速撤离的作战方针,一方面炮弹资源有限这样能够节约炮弹,另一方面也能发挥我军擅长灵活作战的优势。因此很少发生与美军进行炮火对轰的阵地战。 而且使用喀秋莎动静大,对于以伏击战见长的我军来说,极易暴露作战位置,反而使得我军扬短避长了。为此更是在日常作战中减少对喀秋莎使用的依赖新。 而209团作战,则违背了当时秦基伟所下的命令,并没有进行一轮群发轰炸,而是两轮群发。即使取得了胜利,而所消耗的炮弹却比计划多了一倍,对于打掉一颗哑炮都要连夜找回再打的秦基伟来说,无疑触动了逆鳞。 作为现代化火炮,喀秋莎的弹要自然与其他武器不同,因此造价昂贵,一颗炮弹相当于6两黄金的价值,而当时的富农一年也难以挣到6两黄金。群发一轮喀秋莎,则要消耗几百两黄金。 新中国才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资金、资源、粮食、武器都是全国人民咬牙,勒紧裤腰带节省下来的,对于有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严格的党规的军队来说,肩负着国家民族重任的他们,更是珍惜老百姓的付出。 209团的做法多消耗了几百两。对于秦基伟而言,这是对老百姓的辜负,增加了国内的经济压力,是不能忍受的、本不应该产生的浪费。因此秦基伟才会如此暴怒。 小结: 抗美援朝打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示了中国军队坚毅勇敢所向披靡的风采,重振了中国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形象,鼓舞了世界各民族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决心。 对内而言,中国军队不仅攻必克、战必胜,而且心有人民,珍视人民的付出,无疑是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军队,这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