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最大败笔:教坊司的姑娘能是黄花大闺女?|循迹晓讲
更新时间:2022-06-24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10分钟 最近有个古装剧《梦华录》火了,神仙姐姐刘亦菲演的——虽然我没看过她的作品,但是周围人表示刘亦菲是他们的女神。 ◇ 刘大美人在剧中的古装扮相 ◇ 这部古装剧改编自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简称《救风尘》)。主要讲述花花公子周舍利用手段骗娶宋引章,婚后又对其百般虐待,而赵盼儿为救助姐妹宋引章,以风月手段智胜恶少周舍,最终宋引章被救出并与安秀实结为夫妇的故事。 笔者上次看古装剧还是《甄嬛传》而且一直看到昨天,《梦华录》这个名字,唯一让我联想的是《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写的散文。据说,剧中女主角是“教坊司”的工作人员,带着姐妹去东京汴梁当“北漂”创业,最后保守贞洁,找个公务员嫁了。 ◇ 编剧大可不必 笔者听后表示这绝不可能,至少前半句“保守贞洁”绝不可能。今天,我们就聊聊教坊司。 教坊司这个名称,严格说起源自明朝。但类似这种机构,起源自唐代“教坊”。高祖李渊设立教坊,与当时负责礼乐的太常寺并存。太常寺对外,教坊对内。两者分别向百姓和官员奏乐,以表示帝国盛世之像。 唐代教坊设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乐正八人,从九品下。除此之外,其他工作人员,即那些具体表演人员均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甚至连“吏”都不是,而属于“贱民”一等。 ◇ 唐代彩绘乐舞俑 唐代教坊具体表演人员(下简称“演员”)主要由民间艺人充实,日常工作任务很重。日复一日的排练,只为给官员平民展现唐帝国繁荣昌盛一面。尤其给平民演出时,更多的演出教化百姓的作品。皇帝经常亲自更改节目单,像是最早常见的节目《兰陵王入阵曲》,就被唐玄宗以“太过戏谑,不宜教化百姓”为由,从节目单撤下。甚至导致此曲直到上世纪末,才从日本传回中国。 ◇ 唐左骁卫郎将杨知什墓东壁绘制的乐舞图 不过也正是在玄宗时期,教坊逐渐成熟。在教坊中的演员非常多,《新唐书·百官》中,就有这样的记录:教坊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民间评书作品里常听说的“公孙大娘、霍小玉、薛涛、裴兴奴、杜秋娘、鱼玄机”等人,都是教坊中的演员。 由于教坊中的演员大多为女新,常来光顾的顾客也大多为“皇亲贵胄”。因此,教坊除演出任务之外,往往多了一层“机院”属新。不过在唐朝时期,这层属新还并不明显,直到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的教坊没有本质变化,只不过其中演员来源更加广泛。除了民间录取之外,多了一条“抄家”的录取方式。有些官员在获罪后被抄家,家中有些姿SE的女人,有些也会被送到教坊。 宋朝的教坊更像是官办青楼。之前有篇文章介绍了青楼这个行业(详见:在古代,逛青楼是怎样的体验? | 循迹晓讲),宋代青楼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辉煌的时期。这其中,教坊的贡献非常大。教坊成为当年最顶尖的青楼。对其中演员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还要学习如何跟达官显贵交流。 这也产生一个问题。由于教坊中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曾经是大家闺秀,从小娇生惯养。这些人家道中落,很难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因此,教坊会请来专业人士——老鸨子——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她们自寻短见。 毕竟曾经是大家闺秀,这些演员的吸引力是一般人不能抵抗的。不少当朝官员都把逛教坊当做一种时尚。朝廷不得不出台规定,禁止官员去教坊寻欢作乐。但架不住有人带头——宋徽宗。 ◇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经常私会李师师,甚至有种传说:宋徽宗专门修了地道,直通李师师的卧室。皇帝带头违规,底下官员自然纷纷效仿。根据记载,当时的东京汴梁城乃至后来南宋首都临安,上到朝廷一品大员——比如蔡京,下到普通京城官员,都把教坊当做后花园,时常回去光顾。 本来教坊演员都是“卖艺不卖身”,但面对达官显贵,这条宗旨也成了空话。皇帝要睡你你敢反抗么?因此,教坊之中,新病频发。演员生活也变得水深火热。从宋朝开始,教坊彻底沦为官办机院。 宋人逛教坊渐渐成了一种风尚,只要有钱,都希望去教坊“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青楼艺术家”柳永。存世的柳永作品中,涉及教坊的约150首。据说当年柳永科举,文章递到宋仁宗手中,仁宗阅卷之后,一眼看出这是柳永的作品。想到他经常留宿花柳,就驳了他的功名。让柳永专心去教坊填词。 柳永一生贫困潦倒,死后没钱下葬,也是教坊女子联手为他买的棺材。可见柳永其人在教坊的影响力。 ◇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 到了明朝,教坊更名教坊司。演员来源跟宋朝差不多。教坊司隶属礼部,由一名正九品太监主管。虽然也叫“司”但跟宦官的“四司八局”毫无关系,属于末流小部门。教坊司也变成皇帝个人娱乐场所,彻底与官员百姓绝缘。 明朝皇帝几乎都有逛教坊的经历,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孝宗、武宗父子。其中,明孝宗虽然一生只有一位皇后,且没有其他妃嫔。但孝宗不少需求是在教坊解决的。孝宗逛教坊,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图为明孝宗十二章衮龙袍像 有一次,明孝宗来到教坊司欣赏音乐,顺便抚慰一下教坊司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教坊司演员不能一上来就TUO裤子,先要正常表演歌舞。而且表演内容都有严格规定,至少从表面上,不能看出教坊司的机院属新。没成想,可能是孝宗许久不来教坊司抚慰,亦或因为新晋演员不知流程。在演出时,把“黄段子”加到“正常”节目当中。 这下子惹怒了明孝宗。皇帝都要脸,就算是嫖娼也不能明说,得叫游龙戏凤。演员的“污言秽语”只能私下与皇帝交流,不能放在明面上。明孝宗大怒,说这演员“有辱圣冲”——脏了皇帝耳朵——下旨将该演员和教坊司负责太监下大牢,准备杀掉。 明孝宗也明白,这种说法实在太“装孙子”,谁都明白皇帝逛教坊司是为了什么。于是又下旨,将演员和负责太监释放。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犯事演员被赶出教坊司,终身不得录用。主管太监被罚去守皇陵。顺便说一下,这名主管太监叫刘瑾,后来祸乱大明王朝的“立皇帝”。假如明孝宗杀了刘瑾,可能就没有他祸乱正德的故事了。 明孝宗的儿子正德皇帝也对教坊司请有独钟。明朝除了北京之外,还有一个首都南京。正德皇帝下令,除了北京教坊司之外,南京也要成立教坊司,以防万一皇帝“脚野”,跑到南京散心时没地儿去。 ◇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 但是正德皇帝和之后明朝皇帝,几乎没有到过南京。导致南京教坊司长期闲置。为了防止浪费国家资金,南京官员集体决定代替皇帝抚慰教坊司演员们。后来,南京教坊司发展的太过昌盛,直接形成了秦淮河沿岸的风流生态。大量德艺双馨的演员涌现出来。大家熟知的秦淮八园,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等,都是教坊司的演员。 明朝皇帝玩的实在太脏,等到大清入主中原,顺治皇帝就下令,教坊司里工作人员一律换成太监。反正吹拉弹唱的工作,太监也能干,还能避免皇帝流连其中。原有工作人员一律“除贱籍”,放回民间。教坊司的风流事儿也就此终结。 这些女人有不少都找了个“老实人”嫁了,还有到民间青楼机院继续发挥余热的。 教坊司从出现那天起,里面的演员就是皇亲贵胄的玩物,生活也是非常辛苦,可以说毫无未来。热播剧《梦华录》里面的女主角还能卖艺不卖身,保持忠贞,这绝不可能。就算是文明开化的宋朝,也不能幸免。皇帝要睡你你还跑得了? 不过话说回来,教坊司这玩意儿,既能给国家创收,还能满足达官贵人们的一己私衣,一举两得。可见古代统治者在这方面多用心,既能白嫖还能挣钱,太聪明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