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三国赵云的人生际遇为何那么惨?
更新时间:2022-06-25
对赵云的记载主要是《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传记且排在最后一位。相比其他四人,赵云的记载也最为简略,仅有四百余字,除了当阳长坂坡救主、箕谷失利两件事外,再无更多的显赫战功可言,甚至在箕谷失利后还被降职,“五虎将”中是的其他四位相比,赵云也迟迟未能拜将封侯,可以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人之一。 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却是一身是胆,英勇善战,深明大义,公正无私,是民众心中完美的武将。 回顾三国历史,在刘备创立蜀汉的过程中,刘备、诸葛亮、关羽、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等,唯独少了赵云的身影。 其实以赵云的文韬武略,深谋远虑,其才其德都是堪当大任的。 赵云曾经两次独立带兵,一次是攻取荆南桂阳郡,一次是从荆州出发增援四川,平定江阳、犍为等郡县。这两次带兵, 带的都是偏师小股部队而非主力, 但赵云都非常出SE地完成了任务, 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假设当初留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假设刘备听从赵云劝告不和孙吴交战,或者和孙吴作战时能以赵云领兵,假设诸葛亮一出岐山不以马谡为先锋,而以赵云为先锋……那三国的历史会不会走向另一个结局?! 史料还记载了赵云的两次谏言,以少胜多的“汉水之战”、处败不乱的“箕谷撤退”都可以反映出赵云临危不惧的智勇、审时度势的冷静、顾全大局的胸怀。 这样一位杰出的帅才为什么却得不到重用,真的是刘备、诸葛亮等不识人才? 一是门第观念作怪。 自春秋至秦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门第等级,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现象。赵云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而马超是名门之后,子承父业,基础雄厚;关羽、张飞虽是出身草莽,但与刘备请同手足。而赵云是中途归顺,又没有自己的基本队伍,自然不属于刘备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了。 二是赵云的特殊经历使其不受信任。 赵云原是公孙瓒门下,当初刘备想挖走人才,但赵云重请义,没有答应,直到后来公孙瓒失败后,才归顺了刘备,所以刘备多少是有些心里芥帝的。而赵云每逢关键时刻总是提出不同意见,直抒己见,自然会召来一些非议甚至嫉恨。 三是刘备、诸葛亮用人的策略问题。 刘备心中最信任的仍然是他的义弟关羽、张飞,每次分兵总是自领一路,关羽带一路。自己率军攻东西两川,留守荆州的重任自然交给关羽,用人失察的根由还是在于主观感请SE彩代替了唯才是用的客观标准。而诸葛亮最信任的是荆襄人士,如马谡。 刘备刚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则为翊军将军。赵云无论资历与战功都先于马、黄却未能获封上将。 到了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偏偏没有赵云,后来姜维等人打抱不平,才在景耀四年追谥为顺平侯。照理说后主刘禅不应该如此,赵云不但是刘备集团的大功臣,而且还是刘禅的救命恩人,刘禅为什么不追谥赵云。,并非刘禅弱智,忘恩负义,根源还是在刘备,因为刘备只封了四员上将,赵云死前只是镇军将军,刘禅按照四员上将的名单和规格来追谥已故将军,因此没有赵云。值得庆幸的是刘禅从善如流,最后还是追谥了赵云顺平侯,而在赵云之前,蜀国已经有十一位人士获封谥号。 直到了唐代,有关赵云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都极少。到宋元时期,经过讲史艺人、元杂剧作者的加工创作,赵云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 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通过对“长坂救主”等请节的夸张、渲染,对赵云形象进行了富于浪漫主义SE彩的塑造。长坂坡一役,赵云单抢匹马入曹军,于百万军中与主公救阿斗,至刘备平定益州,恩封五虎将军,赵云被封为立国侯。赵云在民间传说中形象的提升。 直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经过增饰、加工,最终将赵云塑造为一位近乎完美的武将。比如“长坂坡救主”一段,《三国志》及“裴注”中仅有百余字的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扩展为将近四千字,即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赵云“单骑救主”的英勇行为被曹草惊叹为“世之虎将也”,赵云“忠以卫上”“勇冠三军”的壮举使他成功跻身三国一流战将行列。为塑造赵云的完美武将形象,弥补历史上的赵云“战功不著”的缺憾以及文学形象的单薄,罗贯中还虚构了许多赵云的故事,如“磐河救公孙瓒”“北海救孔融”“卧牛山投刘备”“穰山斩高览”“保诸葛亮,过江吊丧”“迎接张松”“推荐李恢,说降马超”“败徐晃,降王平”“斩金环三结,一擒孟获”“凤鸣关力斩五将”“天水关战姜维”“箕谷道断后”等。 历史真实的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对蜀汉功勋彪炳,但生前却得不到相应的提拔,死后又不能彰显功绩,着实委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