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丞相与宰相并不对等,宰相只有辽国才是正式官职名称

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宰相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而只是一个俗称,一个对辅政君主总理百政,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历朝历代,只要官员能同时拥有以下两项权力的,他就能被称之为宰相:一、要有能与皇帝直接面对面商议朝政事务资格的“议政权”。二、要有能够监督、督促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

只要能在朝堂上同时拥有“议政权”、“执行权”两项权利的,他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如魏晋南北朝的尚书令、唐代的尚书左右仆色、宋代的参知政事、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及清代的军机大臣等,他们就都可被称为“宰相”。

当然,“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也并非是完全就没有用来做过正式的官职来使用过。事实上,历史上还是有一个朝代,将“宰相”来作为官职来使用的,这就是辽代。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以北、南枢密院为尊,北、南宰相府次之,这四个衙门共同执掌着辽代中央最高军政事务。而北、南宰相府的最高长官就是北府左、右宰相和南府左、右宰相。

张孝杰

那辽代所置的“宰相”是干嘛的呢?从《辽史·张孝杰传》载:“孝杰久在相位,贪货无厌,时与亲戚会饮,尝曰:“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耶律宗允墓志铭》载:“拜为南宰相,斯则我朝所置之元辅也,位在丞相之上”等史料来看,辽代所置的南北左右宰相,就是掌握辽代最高权力的官员之一,类似于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的参知政事,也就是辽朝堂之上的百官之长。

有学者认为南北左右宰相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新质的官员。

到这里,有人或许就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宰相”几乎从来就没有作过正式的官职名来使用过,可为何人们会用“宰相”来代指历代朝堂上那些君主之下掌握全国最高权力的官员呢?

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虽未被多数朝代用于正式官职,但在先秦时期,“宰相”中的“宰”和“相”却是正式的官职,史载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他们皆是百官之长,是辅佐君主并掌握全国最高权力的官员。而后,因“宰”有主宰、管理之意,“相”又有辅佐之意,是故,自春秋战国之后,人们就习惯将“宰”和“相”合为“宰相”,以此来代指朝堂上那群执掌全国最高权力的官员。将“宰”和“相”合称为“宰相”,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丞相有别于“宰相”,丞相自出现那刻起就是作为一个正式的官职名来使用。最初是作为百官之长的副手,秦汉之时,曾在副手与百官之长间来回徘徊,三国之后,彻底成为辅政君主总理百政,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

樗里疾

周赧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置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来辅佐相邦处理朝政事务。秦武王置左右丞相时,“相邦”与“丞相”是同时存在的,这点出土于秦国东陵器物上刻着“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金文,及《史记》记载秦王政初期吕不韦为相邦,昌平君为丞相,就可得知。因此,在相邦未被废除前,丞相并非是秦汉之后那般百官之长的存在,此时,他只是“相邦”的副手,虽地位依旧崇高,但较之秦汉以后,还是要差了些许。

到了秦王政时期,因相邦吕不韦之乱,让始皇帝对相邦起了忌惮之心,之后鉴于“相邦”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严重威胁到皇权,始皇帝在铲除了相邦吕不韦的势力后,遂就不再置“相邦”,而是改由“左右丞相”来替代相邦,成为“总理百政,典领百官”的百官之长。

此后秦代就一直以“丞相”为百官之长。不过在秦二世时期,丞相的人数有了些许的变化,曾经是左右两位丞相,在此时变成了左中右三位丞相。而之所以会出现中丞相,就是因赵高的缘故。众所周知,秦二世能登基,靠的就是李斯和赵高二人,若无他们二人,二世断无登基可能,因此对于这二人,二世自然是要大加赏赐的。

秦朝中央官制

在当时,李斯已贵为左丞相,所以在职务上已是顶峰的,而赵高虽未列丞相之职,但因左丞相被李斯所占,右丞相又被地位更高的冯去疾所占,所以要想让赵高列丞相之位,秦二世只能是再增加一个丞相,而这就是“中丞相”。

汉代秦后,在政治制度上,刘邦几乎是照搬秦制,因此丞相制度自然也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在延续秦制的同时,刘邦也进行了一些创新。首先,刘邦废除了秦二世所置的“中丞相”,而在废除“中丞相”的同时,刘邦又恢复了被始皇帝所废除的“相邦”(为避刘邦讳,相邦改为“相国”)之职,如惠帝时期,相国为吕产,右丞相为王陵,左丞相为陈平。

而从《史记》中记载萧何因诛杀韩信有功“使拜丞相何为相国”来看,汉初被恢复的“相国”之职,他的地位同秦代一样,是为百官之长,地位要高于左右丞相,是为掌握全国最高权力的最高长官,此时左右丞相就又成为相国的副手。高后八年(前180年),自相国吕产被杀后,“相国”之职不再设,由左右丞相执掌朝政大权。

文帝二年(前178年),汉文帝废除左右丞相,仅设一位丞相,由他“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全国军政事务,总理万机,此时丞相拥有着巨大的权力,首先,他可以不经由皇帝就直接任命或罢黜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郡国官,而对于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级官员,丞相虽不可直接任命或罢黜,但却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请求皇帝执行任命或罢黜行动。

同时,若是一般政务,丞相一人就可乾坤独断,可直接决定该如何去做,而无需经过皇帝的同意。而若是国家大事,则拥有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与皇帝共同商议的权力,且如若丞相对皇帝处理重大政务时的命令有质疑,他还可直接行使封驳诏书的权力,将皇帝的诏书直接退回到皇帝的手中,拒不执行。

刘彻

基于丞相拥有如此显赫的权力,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开始严重威胁到皇权,再加上武帝初期,又是外戚干政的高峰时期,此时外戚窦氏、王氏总揽朝政,窦婴、田蚡等外戚借着丞相的权力是拼命挤压着武帝这位皇帝的生存空间,他们独揽朝政,把控着朝中官员的任用权,田蚡时期,甚至是B得武帝都说出了“君除吏已尽未?吾亦衣除吏”这般无奈的话。

由此,武帝中期,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遂着手建立起了一个只依附于皇权,并只听命于皇帝的机构,这就是“中朝”。而随着“中朝”的建立,西汉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中朝领袖大司马大将军的手中,此时,丞相虽名义上还是百官之长,但权势却是大不如前。在皇帝,及中朝官员双重的压迫下,到昭帝时期,丞相就逐渐从一个决策官员变成一个只能是听从“中朝”官员的吩咐去执行的官员,这时如韦玄成、匡衡等丞相,他们在皇帝与中朝官面前,为了保持其禄位,只能是阿谀奉承,再无往日作为百官之长的威严。

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自此“丞相”这个作为百官之长的官职暂时告一段落,而此时丞相已存在了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一段时期。此后,自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再无“丞相”一职。

建安十三年(208年),枭雄曹草为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遂重设“丞相”一职。而此时,因担任丞相的是权臣曹草,所以此时的“丞相”,其权力已与皇帝一般无二。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置有丞相,但需注意的是,三国丞相中,魏吴两国丞相非百官之长,地位较之秦汉都是要低很多的,而蜀汉的丞相是地位最高的,是真正“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百官之长。

诸葛亮

首先魏国的丞相等同于虚职,其兵权被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所控,而其政权则被尚书令、中书监、中书令、侍中等所控。其次吴国的丞相只是管理例行政务的普通官员,他参与不了国家大事的决策,在吴国真正掌控朝政大权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这些内朝将军,他们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最后蜀汉的丞相是三国中权力最大的,因诸葛亮的缘故,蜀汉丞相的职权是被无限放大,几乎等同于皇帝,他可任命朝中任何官员,并执掌蜀汉内外军政事务,可谓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几乎不设,而一旦设立,那就是改朝换代之时,正如《文献通考》所言:“丞相既不为宰相之任,而常为嬗代之阶”,此时南北朝的那些权臣们,为了更加名正言顺的执掌朝中事务,从而完成他们的谋朝篡位之举,他们往往会B迫当朝皇帝册封他们为丞相,而后在不久就会实施篡位之举,如齐萧宝融,称丞相不久就废其君萧宝卷自立;梁侯景为丞相,两年后侯景即称帝。

再之后,隋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这百余年间,除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曾短暂将尚书左右仆色改为左右丞相外,其余时间丞相就再未出现过。这段时间里,原属丞相的职权被尚书令、尚书左右仆色、中书令、内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官职所替代。

赵昚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实行“乾道改制”,将左、右仆色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但此时左、右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长,而是在尚书令、中书令之下,为其副手。

元朝,元廷于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总理全国政务,是为百官之长。同时,元廷还曾经在尚书省置丞相,分理财赋,但不久即废除。此后左、右丞相制一直延续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这一年,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并以胡惟庸案为契机,宣布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辖六部。自此,断断续续地存在了1600余年的丞相宣告终结,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综上所述,丞相与宰相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他们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首先,“丞相”是官职名,而“宰相”除辽代外,他皆不是官职名,而仅仅只是一种俗称。其次,“丞相”就是“宰相”,可“宰相”却并不一定是“丞相”,因为在历史上,如唐代的中书令、尚书令、侍中,宋代的参知政事,他们皆可称为“宰相”,可事实上这些官职皆不是“丞相”。

  • 上一篇:汉武帝拿宠妃玉簪挠头,宫女纷纷头戴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