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第十四象:覆灭大明
更新时间:2022-06-26
依推背卦序,《推背图》第十四象为泽山咸卦,干支丁丑,其配图、谶语、颂词如下: 谶语: 荡荡中原,莫御八牛。 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 颂词: 一后二主尽升遐, 四海茫茫总一家。 不但我生还杀我, 回头还有李儿花。 清人金圣叹曰:“此象主朱温弒何皇后、昭宣、昭宗而自立,所谓一后二主也。未几为次子友珪所弑,是颂中第三句意。李克用之子存勗代父复仇,百战灭梁,改称后唐,是颂中第四句意。” 大清才子金圣叹对此象的解读完全是按史索象之言,若“八牛”解为“朱”,为何一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朱”,而不是大明帝国时期的“朱”,抑或是尚未发生的遥远未来之“朱”,可见其非。很显然,所谓的“八牛”定是另有所指。依推背凡例,《推背图》预言的是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制度和推动历史前进或者倒退的英雄人物。“八牛”在此象中应该是指一种具有巨大战争潜力的社会组织。 依推背凡例,《推背图》首先要根据咸卦的卦名本义绘制第十四象的配图。咸,清朝古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咸者, 之古文,啮也;从口、从戌,会意;戌,伤也”。咸的甲骨文字形从戌、从口;戌是长柄似斧样的兵器,口指人的头,合起来表示用大斧砍人的头,本义是杀和伤。古文杀的本义是让人或者动物失去生命,伤的本义是人的皮肤被利器刺破或划破的地方;伤又可引申作动词,指人体或者物体受到的某种损害;伤有时还用于表示被动,指被某物或某人所伤。咸,有人认为通“感”,是指人的心灵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在第十四象中,咸是动词,本义是伤。此象的配图画着一水流向山下汇聚的地方流动,不停地冲刷着山谷,使山谷受了伤,山谷则拘束着水,使水也受了伤。咸卦的卦名本义,被配图完整且准确的表达了出来。第十四象咸卦的互卦为天风姤卦,变卦为山雷颐卦,故第十四象共有兑、艮、乾、巽、震五个卦象。兑之象为泽、为水、为二;艮之象为山、为八、为牛;乾之象为王、为生、为一、为河、为海;巽之象为升、为降、为四;震之象为帝、为主、为后、为王、为杀。 依推背凡例,在依据咸卦的卦名本义绘制出配图之后,预言要综合配图和咸卦所包含的信息推演谶语。第十四象的谶语是:“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荡荡中原,莫御八牛”中的“荡荡”是平坦广阔的样子,“御”是息止、禁止、阻止、制止的意思。全句之义就是平坦广阔的中原大地竟然无法制止八头横冲直窜的牛。预示着国家要破了,根本就无法抵御外来力量的进攻。“泅水不涤,有血无头”中的“ 泅”是人浮在水面上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汓(同泅),浮行水上也”;《广韵》中也说:“泅,人浮水上。“涤”是形声字,动词,从水,条声,本义是洗,“不涤”自然是不洗或者不需要洗涤的意思。综合全句之义是指水的状态,一种能够让人浮行的状态;大概是暗示“八牛”所建之国的国号,或者是其国号与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有血无头”是描述虎斗龙争的机烈程度,明确指出因虎斗龙争而死亡的人实在太多了,中原大地上到处是鲜血和无头的尸体。 根据卦名本义、配图、谶语而来的颂词是对谶语所预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解释、补充和说明。第十四象的颂词是:“一后二主尽升遐,四海茫茫总一家。不但我生还杀我, 回头还有李儿花。”“一后二主尽升遐”中的“升遐”是帝王死了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在此次争夺中原地区的虎斗龙争中,出现了国破家亡的请况;有一个家族的三个帝王都被杀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尽管更换了统治者,却还是统一的,并没有因此而四分五裂,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各霸一方的局面,国家依然是“四海一家”。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个在平坦广阔的的中原大地上横冲直撞的“八牛”,它原来竟是“我”一手养成的,它现在竟然要来杀“我”了,还要夺取了“我”的权力,真的是“不但我生,还(要)杀我”;可见在人类的政治领域里,只有永远的利益和利用,并没有永远的朋友的确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这一次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中,还有一个姓李的人参与其中推波逐浪,为他人提供助力,这就是“回头还有(的)李儿花”。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这个在推背预言中撬动了历史进程的“八牛”是个什么东西。研究发现,所谓的“八牛”之“牛”指的是意译的满语“牛录”的“牛”。“牛录”是(女真)满人的一种组织制度,俗称“牛录制”。在推背预言的创造者看来,竟然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社会基层组织制度造就了一个王朝的产生。“牛录制”若用现代术语来表述,它就是所谓的军工复合体。在地球上,只有军工复合体这种组织既能解决士兵们为谁而战的问题,又具有十分巨大的战争动员力。因此,满人的“牛录制”相对于明朝的文官制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优势,自然在这两种制度的对垒中,文官制就只能“荡荡中原,莫御八牛”了。 清朝学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在西长安街路南,金朝遗刹双塔庆寿寺的南面,有个小胡同叫作回子营,那里有一条夹道叫作“头牛录、二牛录”。又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大清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人因配合清军平定了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的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回营一所居之。因为乾隆授了白和卓为回回营的佐领,回回营所居住的地方才有了“头牛录、二牛录”的称谓。由此可见“牛录”就是一种组织或机构的名称。 “牛录制”是产生于女真部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按其规一牛录三百人 。满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在汉语中是“箭”的意思),其中设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中译为“佐领”)。1601年(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1615年(万历四十八年)又扩大为八旗。原四旗的名称冠以正,新建四旗的名称冠以镶,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旗原则上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是不一样的,而且也不是固定的,帝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其进行变更。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个牛录,镶白旗只有一个牛录。牛录之牛才是谶语中“八牛”之牛的真正含义。 牛录是满人八旗制度的基础,满人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就与之息息相关。对牛录的起源,说法众多,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八旗牛录制的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由某个人突然提出建立的,而是经过了所谓“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这三个发展阶段才最终确立定型的。所以被推背预言称之为“八牛”。 纵观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和大明朝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颂词“不但我生还杀我”的生动写照。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的崛起是在大明王朝的默许、支持和纵容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大明朝廷自己不断培育而成的,自然就是“我生”的。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在努尔哈赤和大明朝之间所发生的这些事请。 1583年(万历十一年)明军进击建州右卫的女真部落,此时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是忠于大明朝的,他们为大明镇压女真其他各部奔走效劳,但却被明军给误杀了。因为如此,大明对努尔哈赤分外的优待,给予了努尔哈赤都督敕书,并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以示抚慰。敕书是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凭证。没有敕书,铁器、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的物资就无法买到。因此,敕书在女真部族中非常的值钱,谁有了敕书,谁就等于拥有了物资,也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了明朝错杀其祖父和父亲的愧疚心理,不仅成功地使大明朝不防碍他统一女真各部,扩大其所属部族的势力,还成功地让明朝成了他统一女真、扩大势力的强大外援。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明王朝授予努尔哈赤正二品的龙虎将军之职。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明王朝再次授予努尔哈赤建州左卫都督佥事之职。明朝的边将李成梁还因与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关系好的缘故,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干爹”。 1590年努尔哈赤部与叶赫部之间发生了战争,努尔哈赤就向叶赫部炫耀大明对他的厚待。他说:“昔我父被大明误杀,与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送还尸首,坐收左都督敕书,续封龙虎将军大敕一道,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汝父亦被大明所杀,其尸骸汝得收取否”?因为八年前的1583年(万历十一年)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被辽东巡抚李松、总兵李成梁杀了示众,且不容许其族人收尸。这段记录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话,充分说明了大明朝廷是如何支持和纵容努尔哈赤的。所以努尔哈赤就利用他和大明朝廷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其敌人叶赫部进行了赤罗罗的嘲讽。 1586年(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追击其仇敌尼堪外兰。当时尼堪外兰是一个受明朝支持的女真部落首领,他逃到了明朝的势力范围之内,躲进了鹅尔浑城。但努尔哈赤却凭借和“干爹”李成梁的关系,不仅杀了城内的19个汉人,还捉了中箭的另外六个人,并且命令他们到鹅尔浑城传信,要明朝把尼堪外兰交出来,不然就要发兵攻打。然而明朝却不认为努尔哈赤有什么问题,还把尼堪外兰交给了努尔哈赤带走。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大明朝廷不仅没有对其进行打压,而且一直视其为功臣之子、边境的忠诚卫士,多次对其进行奖赏,给他封官加爵。最富讽刺意味的是,努尔哈赤已经在费阿拉“定国政”并且“称王”了,明朝也只仅仅斩杀了一个参与掳掠并杀害了明军指挥的女真部落首领,只是勒令努尔哈赤送回了被掳去的汉人而已。 1592年(万历二十年)倭寇进犯朝鲜,明朝决定派兵支援。明朝有将领认为努尔哈赤手握重兵,很忠诚,建议征调努尔哈赤。虽然最终没能成行,从中却可以看出大明朝廷也知努尔哈赤实力雄厚,势力庞大,但却并不害怕努尔哈赤的反叛。 但是,努尔哈赤明白自己眼下还不是明朝这个庞然大物的对手,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也为了进一步探听明朝的请况,他亲自到都城北京进行朝贡。据《明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到北京朝贡是从1590年(万历十八年)开始的,此后又七次亲自到北京朝贡。除此之外,他的弟弟速尔哈赤也四次到北京朝贡。明朝除了在北京接待努尔哈赤兄弟之外,也曾派人到建州女真驻地进行走访。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速尔哈赤死了,明朝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吊丧致祭。 随着建州女真的势力越来越大,努尔哈赤的野心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并引起了明朝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建议朝廷对努尔哈赤和建州女真采取必要的打压措施,却未得到当朝皇帝的重视。到了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努尔哈赤就中止了一贯坚持的进京朝贡政策。针对这种请况,明朝有人认为:“建酋日渐骄横,东方隐忧可虞,而今努尔哈赤已并海西女真,其志不小”。事请到了这种地步,大明朝廷也没有对其采取任何的行动。努尔哈赤深知明朝只要他的朝贡,只要他进贡了,就标志着他没TUO离明朝的管辖,他依然还是明朝的臣民。于是,他决定先B明朝确立双方的疆界。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努尔哈赤约见辽阳副将和抚顺备御,宰马祭天,各发誓言,刻界碑,竖于边界各处,规定双方的人员互相不得侵越。其碑文为:“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私越境者,无论满洲、汉人,见之杀无赦,如见而不杀,罪及不杀之人。明朝如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原道、参将等六衙门官员必受其殃。如满洲负此盟,亦必受其殃。”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完全掌握了对明朝关系的主动权,他完成了借助明朝的势力丰满羽翼的“我生”过程,便开启了履灭明朝的“杀我”进程,走上了伺机入主中原的道路。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 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此既是“泅水不涤”。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了关,开始了履灭大明的历史进程。 在覆灭明朝的虎斗龙争中,有一个李姓之人参与了其中,完成了一次具有决定新意义的助功。这就是要我们回头再看的“李儿花”。“李儿花”应该是指明末民变中的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曾给地主牧羊,也曾为明朝银川地方的驿卒。1629年参与了流民起义,因勇猛有谋略,不久后即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高迎祥战死之后,他继称为闯王。 当时的中原灾荒严重,社会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了明朝的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即乘胜进占了西安。1644年初,建立了大顺政权,定年号为永昌。不久之后李自成率众攻破了明都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这一年的5月,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率满人八旗军与明朝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后被迫退出了北京,随率其众在河南、陕西一带抗击清军。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中遭村民误杀而死。 我们再来看一看颂词中的“一后二主尽升遐”又是怎么一回事。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了京师北京,明帝崇祯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而死。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然而此时的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于大明王朝。这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之后称帝,并改元弘光。随着清军快速南下,攻破了扬州,陷落了南京,弘光帝成了清军的俘虏。就在朱由崧称帝的这一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也在福州称帝,并改元为隆武。隆武帝采取了联寇抗清的政策,一度还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的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之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了东南大部分地区。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并改元为永历。其后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联合起来共同抗清。此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乘势崛起,于是形成了从东西两面打击清军的有利局面,抗清出现了一些高潮。但随着明朝先后称帝的三王内讧和清军加大了进攻力度,明军的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到清军之中。次年,永历帝在昆明被杀。于是明朝在南方建立的这几个政权也彻底灭亡了。1683年(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占据台湾的南明政权所封的延平王郑克塽投降大清,台湾也归属了大清帝国的版图。 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的三个政权,前后经过了18年。然而称帝的三个王却都被清军捕获之后杀害了,形成了颂词所谓的“一后二主尽升遐”的场面。但现在看来如果此三帝存在就不可能是“四海茫茫总一家”了,国家将陷于分裂的局面。至于此次龙争虎斗的血腥程度在此就不缀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