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更新时间:2022-06-26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战略要地汉中,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更是蜀汉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重要,然而面对司马昭大军凌厉的攻势,蜀汉没能守住汉中,阳安关守将傅佥战死,阳安关一丢,汉、乐二城则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当年为了汉中,曹草和刘备打了整整两年,为此曹草方面损失了夏侯渊,而刘备也是将自己所有能用的家当都DU进去了才换来汉中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防御汉中北大门,魏延放下了:“若曹草举天下而至,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没错,魏延镇守汉中十年从未出过差错,而之后的王平也是如此。 其实姜维若论军事水平比之上述两人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凭他一人之力周旋于陈泰、郭淮、邓艾等诸多名将就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华,可是无论怎么想姜维都不应该一个月就丢失了汉中,那么姜维的镇守汉中为什么短短一个月就失守呢? 魏延、王平时期的战略部署:拒敌于国门之外 在魏延、王平时期,曹魏也曾屡次派兵攻打汉中,无论从国力上还是兵力上曹魏都是占据优势,而蜀汉则能够成功击败曹魏军队,当时蜀汉的军事战略还是“拒敌于国门之外”,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汉中外围还是有很多的山地的,比如定军山、黄金山、兴势等外围险要关隘,而魏延的战略部署就是分兵驻守这些关隘,迟滞敌人的进攻锋芒,让敌人无法在这广袤的山林之间展开自己的兵力,无法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同时由于进入汉中的三条道路路况都极为复杂,自己也可以趁机干扰他们的补给线。 比如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曹爽发动十几万大军进入汉中,当时汉中只有三万人,兵力上具有很大差距,当时汉中各部都主张放弃外围防御,全力保卫阳平关,唯有王平力排众议,命令手下抢占兴势山,自己则率兵守卫黄金山,以防敌人分兵包抄。 事实证明,当时王平的战略部署是有效的,曹爽连汉中的大门都没看到就被阻挡在外,外加上骆谷道崎岖难行,根本无法保障后勤,最终兴势之战以曹爽的惨败而告终,而蜀汉大将军蒋琬等人的援军正源源不断的开赴汉中,曹爽在兵力上以不占据优势。 所以“抢占险要,拒敌于国门之外”一直是汉中地区的军事部署,直到后来姜维改变了蜀汉的军事部署:“敛兵聚谷”。 姜维的“敛兵聚谷”为什么无法守住汉中? “敛兵聚谷”什么意思呢?就是收缩兵力,将外围险要拱手相让,自己则是收缩兵力驻守汉中的紧要之处:阳安关、乐汉二城等保卫汉中外围的地区。 姜维的战略部署还是要从当时汉中的实际请况去看: 首先魏延的战略的确有可行之处,可是他的兵力过于分散,一旦敌军败退则无法扩大战果。其次当时自兴势之战后,汉中外围的黄金、兴势以多年未用兵,所以已经显得毫无必要,由于蜀汉后期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收缩兵力也是必要的。第三还是兵力上的不足,由于姜维对外用兵已经到账蜀汉连年溃败,而汉中地区拥有三万多人,可是这三万多人一半人占据了外围,所以姜维只有重新调整兵力,适当集中才能实施北伐。 说白了这种战法就是俗称的“关门打狗”,放敌人进来,自己则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坚壁清野,而这种做法也无疑是加剧了敌人后勤补给上的难度,兴势之战时曹魏就已经陷入了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而姜维收缩兵力无疑是让其难上加难。 从以上请况可以看到,姜维的军事方针还是有可行之处的,毕竟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的擎天柱了,我不相信他的军事能力会如同现在“砖家”说的一般,这敛兵聚谷一无是处,那么姜维的这套战略究竟有何疏漏之处,竟然短短一个月就失守了: 首先用人有误,当时阳平关的守将是傅佥,副将则是蒋舒,然而蒋舒此前曾经因为过错被姜维重罚,而姜维将这么重要的地方交托给他无疑是一桩疏漏。其二当时姜维被迫屯田沓中,而当时司马昭等人就是趁着姜维被迫屯田才敢灭蜀,当得知司马昭的军事行动之后,姜维已经在第一时间抽身,然而却被邓艾拖住,后面又有诸葛绪阻拦,这个时候姜维使了一招疑兵之计调走了诸葛绪,将邓艾等人甩开,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由于姜维没有第一时间坐镇汉中所以无法掌控汉中的局势,这和当年王平亲自镇守汉中是不同的。第三还是蜀汉内部问题,当时蜀汉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由于连年北伐已经导致国内连年疲敝,国内厌战请绪颇高,就算是军队之中也不例外,而这又与当年王平时期的请况不一样。 所以很多人常以最鼎盛时期的魏延来比较江河日下的蜀汉也无疑是对姜维的不公平,当时蜀汉天时地利与人和都以不占,仅仅靠姜维一个人支撑着蜀汉,而他又被邓艾、诸葛绪等大将拖在沓中导致无法抽身,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汉中失守,姜维对付钟会还是游刃有余,钟会的后勤已经陷入了困难,若非邓艾的神兵天降,其实灭蜀真不一定能这么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