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传统&传世|外朝三大殿:建极绥猷之所

作者:胡燕 刘颖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紫禁城外朝的核心建筑,也是中轴线上最亮的明珠。太和殿是举行重大朝会的地方,无论从型制、规模等方面,等级均为最高,凝结了我国礼制文化的经华,是木构建筑最辉煌的代表。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保和殿

“建极绥猷*[yóu]”是悬挂在太和殿正中的牌匾,原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建极”出自于《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立也;极,中也。这两个字的原本意思是,屋脊的栋梁,引申作为中正的治国之道与准则。传说当年武王伐纣之后,曾经去拜访被商纣王囚禁的王叔箕子,向他询问天地大法与教化之道等等,而箕子认为君王是天下之主,最该自己先建立中正宏大的道理,才能教化百姓。而“绥猷”出自于《尚书·商书·汤诰》,上古商汤讨伐夏桀之后,制作《汤诰》昭示天下,并将此作为安抚百姓的准则。原句是“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姓,克绥厥猷惟后”,意思是:天帝将善道赋予下民,使民有常新,那么能顺乎其道的人即为天子。绥,甲骨文做“妥”,像用手按住一个女人,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绥猷”即顺乎大道的意思。“建极”“绥猷”合在一起,意思便为:天子要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历史上三大殿正是皇帝完成使命、处理朝政的主要场所。

三次火灾、三次重建

明代,永乐帝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成功登上帝位,下旨迁都北京,并要求仿照南京的皇宫修建北京宫殿。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北京宫殿正式开始动工,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历时三年半。由于紫禁城工程浩大,实际上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永乐四年,朱棣的心腹大臣上奏:请修建北京宫殿,以备皇帝巡幸。朱棣欣然同意。之后便在全国各地选取大型木材,寻找石料等,准备工程材料。木构建筑很多都是提前预制好构件,现场组装,于是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整个紫禁城宏伟的工程。三大殿也同期完成,最初沿用了明南京的宫殿名称,即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竣工后九十多天,就遭受雷击引起火灾。由于三大殿彼此距离较近,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均遭焚毁。当时人们认为是老天在谴责朱棣,不该夺取皇位。于是,宫殿一直没有被修复。直到明正统五年(1440年)才开始重新修建,历时一年半完工。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次失火,三大殿均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再次重建,由于难以找到长度、直径能够达到要求的金丝楠木,只能以杉木代替。这时三大殿的规制比起最初建造时已有所缩小,并于第二年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再次被毁,此次火灾殃及大量宫殿。由于修复困难,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先建成建极殿,其余两殿于明天启年间才陆续完工,延续近三十年。由于原材料以及明朝的财力限制,第三次重建的三大殿规制则更为简约。

清代顺治帝建都北京,直接继承了明代宫殿。为了强调民族融合,突出“和”字,顺治二年(1645年),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康熙八年(1669年)进行修缮,但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在地震中受损,最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修缮完工,一直留存至今。经众多学者实际考察,自从明代天启年间修建完工后,中和殿、保和殿虽屡次受灾,但损伤较小,两殿均属于明代遗构。

三大殿在明代共经历三次火灾、三次重建,规模大小逐次递减,其位置在明万历天启年间第三次重建之后比起明永乐初建时也有所改变,而清代的修缮与重建均基于明代旧址,没有太大改变。明永乐时期,三大殿面积足有9100平方米,而如今只剩4200平方米,大殿面积缩减一半有余,与面积不变的台基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最后一次重建中,将皇极殿后檐前移,建极殿前檐后缩,并将两殿布置在台基南北两端,将中极殿移至两殿中间,这也就是如今所见,中和殿与两侧台阶不相对应的原因。这样做,增加了三大殿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防火。

三大殿及外朝庭院平面图

在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由于经过“共和”的涤荡,宫殿之名已不再合适,因此更名承运殿、体元殿和建极殿。为举行大典,临时对三大殿的外檐彩画进行填补,但手法粗糙,没有遵循传统彩画的纹样等级规则及严格的施工步骤,造成修补后的彩画褪SE干裂、损坏严重。其后复辟失败,三大殿又改回太和、中和、保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但三大殿檐下彩画所受到的破坏却难以复原。

此后于1929年对太和殿进行了保养。1933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测绘,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们只测绘了部分建筑,且测绘图纸最后遭遇水灾,损坏较多。第二年成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开始对故宫进行一些抢救新的修缮、保养工作。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10日,华北战区的受降仪式正式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举行,太和殿不仅为封建王朝帝王服务近500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值得纪念的时刻。

华北战区太和殿广场受降仪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准备开国大典,数以万计的百姓自发新加入到清理故宫的行动当中来。从1953年开始至其后的数十年间,擅长建筑八大作的能人巧匠以及古建筑专家全都参与到十个故宫古建筑的修缮中,其中对三大殿的外檐彩画重新进行了油饰。

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说故宫是封建帝制的象征,必须对故宫进行一系列整改,由于周恩来总理、梁思成等人坚决反对拆除故宫,大规模破坏才及时终止。1967年5月,周恩来总理派北京卫戍区进驻,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军事保护,三大殿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此后,我国古建筑的保护逐渐得到重视。1973年,故宫又开展持续七年的更加大规模的修缮工作,故宫博物院对紫禁城的建筑制定了“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方针,我国逐渐开始走上古建筑保护与更新之路。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大殿鸟瞰图

即使各界都开始重视对故宫的保护,并开始不断修缮,但三大殿的建筑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例如屋顶琉璃瓦及琉璃构件损坏TUO落,檐下彩画老化褪SE甚至干裂等等。2001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关于研究故宫古建筑维修和文物保护有关问题”的会议,决定对故宫进行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其后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分为近、中、远三个时期,由200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0年。这是第三次大修,也是第一次经历全面、深入、细致的整体大修。

空间格局:太和门广场

紫禁城中轴线的核心位置,由南向北依次坐落着太和门和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大殿,共同构成“前朝后寝”的前朝部分,主要承担礼仪和行政办公等职能。

进入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以及宏伟的太和门。广场上蜿蜒着弓形的内金水河,河上飞跨着五座金水桥。穿过太和门,便看到一座更为开阔的广场,以及三大殿的身影。太和门及内金水桥 内金水桥为单孔拱券式,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太和门是外朝三大殿建筑群的正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

太和门及内金水桥:内金水桥为单孔拱券式,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太和门是外朝三大殿建筑群的正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

太和门前广场上,金水河河道向南突出,弯曲如弓。五座汉白玉石桥飞跨金水河上,称为内金水桥。金水桥模仿明南京城的内五龙桥,单孔拱券式,造型秀美,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只有皇帝能够通行;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

太和门:“御门听政”

太和门是外朝三大殿建筑群的正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明代初建时称为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为皇极门,顺治二年改名为太和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只比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低一级。坐落于3.44米高的台基之上,采用须弥座,台基栏杆采用云龙望柱头。太和门前矗立一对铜狮,高4.36米,衬托出大门的宏伟气魄。

明清两朝均有“御门听政”的制度,即文武官员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太和门听政,之后移到乾清门。

太和殿: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于故宫中轴线上最显眼的位置,是三大殿之首。太和殿是古代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如皇帝登基、大婚封后、命将出征等等,以及在重要的节日如皇帝诞辰、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也会在此接受百官的朝贺。清初,皇帝也曾在此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后来改为在保和殿举行。太和殿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是紫禁城内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无论是建筑的规制还是建筑的装饰手法,太和殿都足已列为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戗脊的曲线流畅飘逸,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

明初建时,奉天殿面阔9间,进深5间,广30丈,深15丈,约合长95.19米,宽47.595米。清康熙年间改建时,因缺少初建时使用的巨型金丝楠木,在保证总长度一致的前提下,就把面阔改为11间,以缩短木材长度,解决大型木材不足的问题。现存太和殿面阔11间,长64米,进深5间,宽37.2米。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副阶周匝”的形式。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作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列有日晷、嘉量各一个,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其中,日晷为古代的计时器,嘉量为古代的计量器,二者置于太和殿前,象征皇帝为标准规则的制定者。铜龟、铜鹤则象征长寿,蕴含美好的寓意。

太和殿建筑高26.92米,坐落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台基高8.13米,所以通高达35.05米,为整个紫禁城最高的建筑,以体现皇帝的至尊地位。全殿共有72根大柱,其中六根为缠龙金柱。门窗正面七间和背面中间三间满装六抹大槅*[gé]扇,只有前面的尽间和稍间安装四抹槛窗。在举行大典时,前后十间大槅扇全部打开,通偷且大气。殿内大多以金龙纹装饰,正中为金銮宝座,制作于明朝嘉靖年间。

太和殿平面图

太和殿殿内外檐下彩画均为和玺彩画中的最高等级――金龙和玺彩画,金SE双龙以升、降、行、坐等不同主题呈现,同时采用大量金箔装饰,无一不体现出太和殿等级至高、皇权至上的地位。太和殿的斗栱也采用最高形制,上下檐均采用溜金斗栱,是清朝一种特殊的斗栱,但在结构上稍作改变,将斗栱的秤杆搭在花台枋上,使得整体更加稳定,因此成为斗栱形制中的最高等级。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庑殿顶等级最高。太和殿屋顶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彰显出其等级最高的地位。此外屋顶上布满黄SE琉璃瓦,与建筑内部金黄龙纹的装饰完美融合,寓意建筑为皇帝所专用,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戗*[qiàng]脊的曲线流畅飘逸,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造型特点。

太和殿龙吻示意图

太和殿屋顶正脊两侧有两个巨大的兽吻,称为龙吻。每一个均由13块陶砖拼合而成,高3.4米,宽2.68米,重约4300公斤,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突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古人还在屋脊上装饰琉璃脊兽,其最初功能是为了保护屋脊交接处的木栓和铁钉,防止其生锈腐化。后来为了美观需要,逐步演变出不同的吉祥之物和图腾样式。脊兽数量能体现建筑物的等级。一般建筑上的走兽最多为9个,太和殿上却有10个脊兽,其多出来的第10个叫做“行什”,形象像猴,背上有双翼,是传说中雷公的造型,意寓避免火灾发生。10个脊兽是现存古建筑中的特例,象征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和殿脊兽

中和殿:“向明而治”

中和殿,其名“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工字形台基的中腰后部,一般为皇帝举行典礼前的休息场所,在此接受主持典礼的官员朝拜和奏事等,皇帝祭天、祭地、亲耕之前,也会在此做一些准备工作。

中和殿平面呈方形,大殿进深面阔均为三间,四面设回廊,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中和殿四面不设墙,均为门窗,以利采光达到“向明而治”的目的。东、北、西三面明间设槅扇门各四扇,唯南面为配合太和殿需要,满装槅扇,共12扇。殿内正中设宝座,上挂有一块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允执厥中”,这四个字出自《尚书》,意思是为人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中和殿

中和殿在嘉靖四十一年重建时体量缩小,屋顶由圆顶改为单檐四角攒尖顶,顶上安有铜质鎏金圆宝顶,顶端有一颗鎏金大宝珠,垂脊上有7只脊兽。殿内外檐下彩画均为金龙和玺彩画。中和殿在三殿之中面积最小、等级最低,但在故宫攒尖宝顶式建筑中却又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

保和殿:志不外驰,恬神守志

保和殿,其名“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保和殿位于三大殿最北,明代时,皇帝在册封皇后、皇太子等典礼前常在此更衣以及接受朝贺。在清朝时,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也均于保和殿举行。除此之外,顺治帝和康熙帝也曾在此暂居,并在暂居期间,将保和殿分别改称为“时育宫”和“清宁宫”。

保和殿的建筑形式等级和建筑规模都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其平面采用减柱法,即保和殿间架结构采用六架梁(宋称五椽栿*[fú])形式,将其一端落在金柱上,另一端落在瓜柱上,使得前檐金步的空间没有柱子的障碍,从而获得更宽阔的殿内空间。这种做法是宋代减柱造的处理方法,在明代时也常使用,这也证明了保和殿确为明代遗物。

保和殿

保和殿连台基通高29.5米,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比起太和殿略低一级,顶上同样覆盖黄琉璃瓦,象征皇家。保和殿的垂脊有9只脊兽,内外檐下的梁枋彩画也均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

紫禁城三大殿是我国现存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典范,也是世界现存建筑基址占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功能布局及空间序列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对官式建筑以及都城建设的影响。三大殿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在建筑形式、结构、用材与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最高成就。

(作者胡燕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刘颖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6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如果你是这四个姓氏之一,你可能并非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