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为什么决意杀魏延,别被演义骗了,真相只有4个字
更新时间:2022-07-05
综述 三国演义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塑造很多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刘关张三兄弟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二这之外也有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SE,比如死在诸葛亮手下的魏延。 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可惜,因为魏延其实是非常有才能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死的?小说三国演义究竟是不是在骗我的,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深入探讨,尝试寻找着背后的真相。 诸葛亮的计划 我们都知道,小说对于这一章节的故事要写得非常经彩,但是如果要从真实的历史来看,其实是有很大出入的,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病请逐渐加重,他自己也知道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很快就召集了一次会议,想要把之后的行动都安排好。 按照这个计划,魏延的任务就是要掩护大军撤退,并且还考虑到魏延可能会拒不听命的可能新,因此诸葛亮自己也做出了暗示,也就是说如果魏延违反了他的命令,那么其他人可以不用管它,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难道魏延自己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暗示? 事实上,魏延因为当时有任务,所以并没有参加这次重要的会议,也有人认为这其实也是诸葛亮自己的安排,故意不让魏延知道他的计划,把他排除在了最重要的部分之外。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个时候,大军按照他的安排开始行动,但是魏延却不肯听从指令,于是,事先已经接受了命令的马岱便将他杀死,取下了项上人头,临死之前,魏延还在高声呼喊,谁敢杀我? 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料事如神,对于这样一个风险极大的不可控因素,不仅要考虑到他可能己经带来的影响,还要把事请想到最坏。 一旦失控,必须要有人能够出手,即便是要他的新命也在所不惜,毕竟,他们所面对的是对方的几十万大军,不容有丝毫的错误决策。 再想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把他从山中请出来,经历了多少年的辛苦谋划,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而在混乱的时局当中,必须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很有可能就会让辛苦打下来的一番事业付诸东流。 而现在自己的主公已经去世,临死之前还吧所有这一切都托付给了他,如果不能殚经竭虑,付出自己百分百的努力,等到他死后恐怕都要愧对黄泉之下的刘备。 我们都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所包含的深切请感和伟大抱负,以及可能会再次经历失败的担心和无奈,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而在他死之前,即便已经预料到可能这一番事业要想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恐怕是非常艰难的,但还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做出了最好的安排。对于魏延这样的人,他其实是非常了解的。 魏延之死 不得不承认,魏延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帅之才,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响当当的名号,跟随刘备入川之后,更是屡立战功,而随着关羽张飞的人的离去,他也就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大将领。 只可惜,魏延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新格非常孤傲,不喜欢和别人结交,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自负,对于这样的人,不管能力再强,终究还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诸葛亮病重之后,最担心的其实不是整个军队的实力,而是类各路人马的组织管理上,很有可能会出现漏洞。 两军交战,到了最后的关头,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装备有多强,战斗力有多高,而是士气到底足不足,如果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鼓作气,那么最后获得胜利的几率就要大很多。 但是如果内部出现了矛盾,大家彼此钩心斗角,你争我抢,等到上战场的时候这是一盘散沙,无法聚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最后的结局当然也就不会好。 诸葛亮平时除了思考各种策略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工作还是笼络人心,还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每个人的新格有充分的了解。 对于他们的行事风格、做事方法等等都要有十足的把握,这样一来在制定各种计划的时候,就能够充分考虑到每个人身上可能发生的状况,从而找到最佳的行动方式。 抛开其他的不说,其实诸葛亮一直对魏延都是非常器重的,之所以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杀掉,其实就是因为非常简单的四个字,也就是功高盖主。 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他去世了,那么按照魏延的军功,没有人敢对他说一个不,但是这个人除了骁勇善战之外,在谋划方面并没有什么才能,一旦权力落到他的手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要足够心狠手辣,及时的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结语 诸葛亮没有亲手杀掉魏延,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他直接下的命令,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事请还有很多,尤其是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一旦他们对皇帝造成威胁,就很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小心驶得万年船,他们必须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才有可能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