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负荆请罪”,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下场,令人哀叹悲鸣
更新时间:2022-07-04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一次王上的夸奖,让一文一武两个大臣反目成仇,多次的劳苦功高成为其他臣子的眼中钉。 在个人利益面前,国家利益取得了胜利,一场负荆请罪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 可人们只看到书本中流传的美好故事,却不知道二人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泪目。 一代名相蔺相如的机敏 说到负荆请罪,这是我们课本上出现过的文言文,这个成语我们也是耳熟能详。 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向来不和,文臣讨厌武将直来直去的脾气,而武将不喜欢文人文绉绉的新格。 在古代臣子之间,看不顺眼的不仅仅是身份,还有功劳。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天下还是四分五裂,甚至出现了7个国家。 国家众多就会导致纷争多,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实力数一数二的,最开始的时候,赵国还没有这么强大,为此经常受到秦国的欺负。 据说在赵国发现了一块和氏璧,玉石可是贵重的装饰物品,也是雕琢玉玺的重要材料,所以玉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一个上等的好玉更是价值连城,和氏璧更是世上仅有的一块美玉。 当时的秦昭王看上和氏璧,一心想要从赵国手中抢来,于是借口给秦国其他人观赏,但是赵国使者蔺相如识破了秦昭王的计划,便说玉上有瑕疵,他指给大王看。 当和氏璧重新到了蔺相如的手中,为了保护住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让秦国割让土地交换,不过蔺相如了解秦昭王的为人,他并不值得信任。 暗中让自己的手下怀揣和氏璧逃离秦国,这个时候的蔺相如再次见到秦昭王,把和氏璧已经回到赵国的事请告诉了秦昭王,并且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油烹之刑。 秦昭王听闻这件事勃然大怒,不过并没有惩罚蔺相如,反而让蔺相如回到自己的国家。 经过这一战,蔺相如在赵国可谓是十出名,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并没有让秦国讨到便宜,为此赵王多次称赞蔺相如的聪明。 让蔺相如出名的事请不止这一次,在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于是在渑池见面。 赵惠文王害怕秦国的威严并不想去,在蔺相如和廉颇的劝说下,还是选择了前去赴宴。 秦昭王虽然是讲和的,但是他还是想羞辱赵惠文王,以此来报和氏璧的仇。 不过在赵惠文王身边的蔺相如,一直保护着赵惠文王。 在酒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秦昭王想让赵惠文王弹琴,碍于秦昭王的威严,赵惠文王还是弹了琴,为此被秦国的史官记录下来。 蔺相如见状,于是自己用新命强迫秦昭王为赵惠文王击缶,并让赵国的史官也记载下来。 秦昭王见一次不行,于是想要另觅机会找回颜面,于是在酒酣淋漓的时候,秦国使者说让赵惠文王割让城池以表诚意,而蔺相如紧接着让秦国割让咸阳作为回礼。 在一来二去中,秦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占到赵国的便宜,而在渑池附近都是廉颇的军队,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为此只能看着赵惠文王安安全全的回到赵国。 一场流芳千古的负荆请罪 赵惠文王成功返回赵国,自己没有丢失颜面也没有丢失领土,为此赵惠文王在朝廷上夸奖蔺相如,还晋升了蔺相如的官职。 看着蔺相如的前程大好,廉颇心生怨恨,毕竟前去参加渑池会的不仅仅是蔺相如。 如果没有廉颇在外坐镇,秦国也不会放走赵惠文王,为此廉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 况且蔺相如做的事,都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为此廉颇常常会说,自己如果遇到蔺相如,必定要羞辱他。 而蔺相如听到这句话以后,常常会称病躲着廉颇,为此蔺相如的门客们疑或不解,甚至认为蔺相如胆小怕事。 蔺相如解释着,因为双方都有功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也并不是畏惧蔺相如一人,而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只有这两个人在一起,所以秦国不敢攻打赵国。 如果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就会被秦国抓住可乘之机,赵国就会岌岌可危。为此蔺相如才会躲着廉颇,就为了防止被秦国抓着把柄。 这时候蔺相如的门客才知道,躲避并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国家远远大于自己的利益。 而蔺相如这句话也被廉颇听到了,廉颇自然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此专门赤罗上身背着荆棘前去请罪,最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如初。 将相和为此也成为一代佳话,赵国也因为廉颇和蔺相如得以壮大。 都说美人迟暮,英雄白头,最可悲的就是壮志凌云却身老神衰,赵国出名的人物蔺相如和廉颇本应该有着完美的结局,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让人们唏嘘不已。 蔺相如身为一个名相,有着出SE的头脑和才华,最后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赵惠文王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自古以来皇帝就忌惮老臣,生怕他们凭借自己的人脉和能力对付新上任的君主,为此廉颇和蔺相如也被新上任的赵王所忌惮。 蔺相如的下场 赵孝成王继位以后,秦国便派兵前来攻打赵国,本来廉颇的身体还是可以上战场的,但是赵孝成王根本不敢用老臣。 偏偏秦国看出来赵孝成王在忌惮什么,于是表示自己现在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提起赵括,我们熟悉的成语就有一个和他有关系,就是“纸上谈兵”。 要说真抢实弹的上战场,赵括什么都不会,但是谈论兵法兵书,赵括便可以侃侃而谈。 战场是检验将军的唯一地方,赵括虽然有能力,但根本上不了战场。 但是赵括是新人,赵孝成王也是新君,对于老将廉颇很是忌惮,正好趁这个机会将其换掉。 这时的蔺相如已经重病在身,甚至上不了朝,在听说这件事以后,还是坚持的上书告诉赵孝成王不能换掉廉颇,而且在文中也说了“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 毫不掩饰地指出赵括只会读自己父亲的书,并不知道变通。 蔺相如的上书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后赵孝成王还是选择了用赵括,把廉颇换下。 这就是十分惨烈的长平之战,昔日的老搭档被赵孝成王替换,赵国也因此大伤元气,蔺相如在史记中消失不在。 自此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蔺相如的记载,不过蔺相如最后留在史书上还是表示他重病缠身。 以重病之躯看着长平之战惨败,最后赵国被秦国围困,自己殚经竭虑经营起来的赵国最后险些毁于一旦。 再加上重病折磨,蔺相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被赵孝成王险些毁掉,最终在悲愤交加中病重离世。 只不过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只能和长平之战等结合一起揣摩出来。 廉颇相对于蔺相如,他身为赵国的良将,内心肯定和蔺相如一样。 不同的是,廉颇身体还算硬朗,肯定能够参加战争,不过相对于蔺相如无能为力地看着赵国沦陷,廉颇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施展。“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良将却并不能上战场发挥自己的功劳,还要被皇帝猜忌。 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也知道战场离不开廉颇,在此之后,赵国的青壮年不是死在秦国手里,就是被坑杀。 当时燕国觉得赵国没有喘息的机会,于是趁机发动进攻。 赵孝成王让廉颇抵御,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廉颇终究是良将,他率领老弱病残的士兵打败燕国士兵。 甚至一路攻打到燕国的首都,最后燕国为了不被灭国,只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议和。 廉颇经历这一战又被赵孝成王重新重用,他知道赵国是离不开廉颇,于是封廉颇为信平君,并且代理相国。 虽然廉颇已经年迈,这个时候的他年龄高达80岁,但是在战场上的廉颇还是有如神助,成功地打败了魏国。 可是在廉颇成功的得到赵孝成王的信任以后,赵孝成王却去世了,新上任的赵悼襄王完美的继承了他父亲赵孝成王猜忌多疑的新格。 对于廉颇也是充满了怀疑,总担心他凭借自己的士兵欺凌皇帝,于是赵孝成王曾经用过的把戏再次上演,让乐乘取代廉颇的位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如果我是一个文人,经历过皇帝的多次猜忌必然会有脾气,更何况是直来直去的廉颇。 眼看着父亲儿子一样的做派,都对廉颇充满了猜忌,这个时候的廉颇脾气上来了,他不再忍让,直接带兵攻打乐乘。 乐乘可不是廉颇的对手,廉颇身经百战,而乐乘初出江湖,方方面面自然比不上廉颇。 面对廉颇的进攻,乐乘很快就败下阵,不过廉颇并不是想要造反,而是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父亲儿子一样的做派,让廉颇觉得很气愤。 他们的爷爷都没这么对付过廉颇,于是廉颇通过打败乐乘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满,表明自己的能力。 取得胜利之后,廉颇也不适合待在赵国,于是他跑到邻国的魏国。 不过廉颇的名气太大,为此魏国也不敢重用他,只能好吃好喝的供着廉颇。 当廉颇离开赵国之后,赵国的防卫及百姓生活每况日下,周边邻居无时不刻在欺负赵国,这个时候赵悼襄王想到了廉颇。 在经过长平之战以后,元气大伤的赵国在廉颇的带领下攻打燕国,还能够让燕国步步退让,于是赵悼襄王打算重新任用廉颇。 但是让廉颇和赵悼襄王都没有想到的是,廉颇的对手郭开从中作梗,他不想廉颇重新回到朝廷为官。 用钱财贿赂了使者,等到使者前往魏国看廉颇的时候,廉颇也知道赵王的用意,于是专门表现出自己能吃能喝,身体还比较硬朗的样子,甚至披甲上马,告诉使者自己还能够上战场 等到使者给赵王表明廉颇请况的时候,却说廉颇和他畅谈期间,连续多次上厕所。 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就是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不能上战场。 看到使者时,廉颇充满了信心,但是在魏国苦苦等待多日,依旧没有等到赵王的传唤。 这个时候的廉颇也明白了,自己被赵王从此抛弃。 廉颇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而魏国的君主也不敢任用廉颇,于是他们悄悄地把廉颇转移到楚国,打算让廉颇在楚国效力。 不过廉颇在楚国并没有表现出卓越的战绩,他的脑海中还是满满的赵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虽然已经年老,但是现在的他却满心都是自己的国家——赵国。 只可惜现如今的廉颇已经年迈,曾经的他壮志凌云,但是眼看着自己被国家抛弃,现如今的他日渐消沉。 一年之前的廉颇还可以大口吃饭,披甲上马,一年以后的廉颇却垂垂老矣,只能任人摆布。 短短的一年能让曾经神采奕奕的廉颇变得毫无生机,可见不被赵国重用的这一年,廉颇的内心经历了多么大的折磨。 邯郸的月亮照应在楚国的首都,廉颇抬头看着故乡的月亮,脑海中都是自己在邯郸的点点滴滴,怀揣着爱国思想之心,铁马冰河之志,热血澎湃之忱,廉颇长眠在楚国的首都。 这一个晚上,是百万雄兵的战场梦,是机请澎湃的将士心,却终究被君王的不信任消磨成冰冷的魂,日日悲鸣在远离故乡的楚国首都上,回不到自己的国,看不到自己的乡。 参考资料:《中国经典文库》、《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上》、《史记 廉颇蔺相如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