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为何清朝能彻底征服蒙古使其臣服,而明朝却始终征服不了蒙古呢?

其实清朝能彻底征服蒙古从根源上还得感谢明朝做出的贡献,清朝能征服蒙古只不过是随着时代发展,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而种树的就是明朝。

明朝分化瓦解了蒙古人

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之初,对待蒙古人是采取的强硬态度,当时的明朝只有一点那就是把蒙古人打散、打服。

所以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会爆发多次的北伐战斗,这也代表着明朝初期对蒙古人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就是强大的军事打击。

但是打了蒙古几次之后,明朝发现蒙古人并不是这么轻易就能被征服,因此在强力的军事打击之下,明朝又想出了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的策略,一面用军事打击,一面用重金笼络蒙古的王公贵族,这样一来蒙古人的北元势力就逐渐开始走向分裂。

其实从朱元璋的洪武三十年(1380年)的地图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元朝虽然被明朝从中原地区驱逐出去,但势力还非常强大,北元的统治力和凝聚力还在。

可是虽然明朝没能彻底使蒙古臣服,但是明朝的分化瓦解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明朝分化瓦解蒙古的过程中,北元逐渐从统一有凝聚力的政权逐渐走向松散瓦解的状态,分化瓦解蒙古的战略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起到了作用。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坖时期,内阁辅臣张居正、高拱等人正是趁着蒙古内讧之际,与北元的俺答汗达成了隆庆和议,在名义上北元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成为顺义王,这也代表着确立了明朝与蒙古的从属关系,正式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两百年的战斗对立状态,虽然此后蒙古还时常烧扰明朝边境,但是此后明朝与蒙古没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意味着明朝对蒙古的分化瓦解战略起到了作用。

到了明末清初的明清对峙之际,蒙古基本被分化成了三大块分别是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漠南蒙古。

这三大蒙古实际上还是由各个部落所构成,而各部之间又互不统属,虽然名义上蒙古人心目中还是以成吉思汗家族的黄金家族后裔即北元皇室血统为尊,但此时北元皇室对于蒙古各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已经微乎其微。

其实在明朝的历史上本来明朝是有机会使得蒙古臣服的,不过这还得说一说明朝内部的问题,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多次北伐之后,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明朝认为蒙古难以用武力征服,于是逐渐开始撤除对蒙古的军事打击,改为单纯的怀柔和分化瓦解。

在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漠西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屠杀了很多北元皇室后裔,北元皇室对于蒙古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弱,当时的蒙古各部基本已经人心离散。

朱祁镇确实也抓住了机会,他是准备出兵蒙古,不过他错误地低估了蒙古的战斗力,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亲自统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爆发,千里送人头,不仅大明军队全军覆没,连朱祁镇自己也被也先所俘虏,朱祁镇为此被后世戏称为“大明战神”。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蒙古是畏敌如虎,基本已经放弃了军事打击,而且之后的明朝向着宋朝发展,开始重文轻武,文官当政,书生掌兵,这也使得明朝彻底放弃了对蒙古的军事打击,对蒙古基本只是分化瓦解和怀柔之策,边关守将也只是负责抵御蒙古的侵扰而已。

其实对比一下明朝初期和后期的名将就能看出来,明朝初期大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等人哪个不是打得蒙古节节败退的人,而且这些明初大将都是很善于指挥大规模的大型军团会战,而明朝中后期的名将如李成梁、戚继光、袁崇焕之辈比之徐达等人可谓天上地下,这些人虽然能力不弱,但是也很少能像徐达他们似的指挥大规模的军团会战,他们最多也就是打一打防御新的局部战争。

实际上是戚继光等明朝中后期名将的能力不如徐达等明朝初期名将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差别只在于皇帝对武将的信任程度而已,朱元璋时代开拓天下离不开徐达等开国名将在外奋战,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武将在皇帝面前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和决策权都被文官集团所掌控,皇帝也希望利用文官压制武将,所以武将得不到发挥,那谈何打服蒙古。

文官理政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处理军国大事上的战略思想以及胆量魄力比之武将还是差远了,因此虽然明朝对蒙古的分化瓦解之策起了作用,但是受限于明朝中后期是由文官集团影响决策权,在土木堡之变中蒙古已经把文官集团打得害怕到家了,在明朝中后期如果谁提议武力征服蒙古就会引起绝大多数官员的反对。

就像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似的,明武宗喜好武功,亲自率军抵御蒙古小王子,结果死后被文官扣上了劳民伤财、嬉戏胡闹、不务正业的昏君恶名,所以想用武力征服蒙古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基本行不通了。

因此明朝虽然分化瓦解了蒙古,但是却并没有抓住机会,在明朝中后期蒙古分裂得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如果明朝能抓住机会的话,蒙古也就会被明朝所征服,不过很可惜的是明朝中后期本身军备就已经松弛,而且由文官集团所掌控的明朝也不可能再对蒙古采取强硬的军事打击了。

如果把明朝中后期蒙古各部分裂的局势放到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在这父子军事强人的军事打击下,明朝很可能就征服了蒙古。

而明朝中后期蒙古各部分裂,人心离散,明朝没有征服蒙古的想法,却不代表随之崛起的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也就是清朝没有征服蒙古的想法。

清朝抓住蒙古各部分裂的机会逐个击破,最终使得蒙古臣服

清朝崛起时,正是蒙古各部分裂的最严重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起兵建立后金政权时,努尔哈赤已经做好了与明朝长期对峙的准备,由于后金政权在地理位置上与漠南蒙古接壤,因此努尔哈赤制定出了满蒙联姻的决策,他想笼络漠南蒙古一起对抗明朝。

最初蒙古乐于女真人当排头兵去挑衅明朝,但是随着后金政权不断地强大,当时漠南蒙古名义上的首领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子孙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开始警觉。

林丹汗是一个比较有野心的人,但是也没有用,虽然他是名义上的北元大汗,是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但实际上不管是漠北蒙古还是漠西蒙古抑或是漠南蒙古,这些地区的蒙古各部只是名义上尊他为汗而已,尊的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统,实际上林丹汗对蒙古各部并没有绝对的统治力,他的统治范围也仅限于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

林丹汗一面看到后金政权做大做强,一面又想重振蒙古帝国的辉煌,于是他决定先统一蒙古各部,然后再集中全力灭掉后金,最后再趁着明朝内部爆发农民起义之际攻入中原,重建大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林丹汗为了实现带领蒙古人重新入主中原建立大元的梦想,他先是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先与明朝和谈,决定与明朝合力对抗后金,但实际上当时对抗后金还主要是明朝,林丹汗忙着去统一蒙古各部了。

想统一蒙古各部,那就得先从林丹汗所在的漠南蒙古开始统一,结果林丹汗想武力统一蒙古各部,反不如努尔哈赤的满蒙和亲政策效果好,漠南蒙古根本没搭理他,反而由于他的武力行为,漠南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后金这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战略同盟。

于是林丹汗不仅白忙一场,还使得自己的察哈尔部在漠南蒙古受到孤立,使得漠南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后金。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则直接率兵讨伐林丹汗,在公元1628年,皇太极出兵讨伐林丹汗,而林丹汗明白自己打不过皇太极,于是放弃了察哈尔部,率部跑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

林丹汗被皇太极打得失去了老巢察哈尔部,于是他在请急之下打起了明朝的主意,带兵去攻打明朝的大同,想从明朝身上找补回自己的损失,结果林丹汗被明朝的大同守军击退,偷机不成蚀把米,不仅损兵折将还得罪了明朝。

此后皇太极攻不破明朝的关宁防线,于是在公元1632年,皇太极再次讨伐林丹汗,在讨伐林丹汗时,皇太极与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会盟,要求漠南蒙古派兵帮助攻打林丹汗,漠南蒙古各部给皇太极凑出了十万大军,于是十万漠南蒙古骑兵加上皇太极的八旗经锐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被迫逃到了青海一带。

皇太极第二次征讨林丹汗时几乎抽调了后金的全部经锐部队,后方其实很空虚,明朝完全可以趁机偷袭盛京沈阳,但是明朝恼怒林丹汗攻掠大同,因此宁可错失奇袭皇太极老巢的机会,也不肯给林丹汗喘息之机。

林丹汗跑到青海之后本还想东山再起,不过他的命不太好,在青海不久他就感染了天花病毒,最终因此而死。

随着林丹汗的病逝,皇太极也就收兵回沈阳,而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继承了汗位,他趁机回到河套地区,试图召集林丹汗旧部东山再起。

于是公元1635年皇太极命弟弟多尔衮、侄子岳托、萨哈廉以及长子豪格率兵征讨额哲,林丹汗的大福晋娜木钟向皇太极投降,并下嫁皇太极,交代出了额哲的藏身之处,于是多尔衮率军以闪电般的速度直接把额哲的大营围困住,在这种请况下额哲只得交出元朝的传国玉玺向皇太极投降,至此标志着蒙古帝国彻底灭亡。

额哲投降之后为了向皇太极表忠心,于是名义上带领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上汗号为博格达彻辰汗,此后皇太极建立清朝,历任清朝皇帝也都享有蒙古汗号,代表着他们既是统治满人和汉人的清朝皇帝,也是统治蒙古人的大汗。

皇太极后来册封额哲为察哈尔亲王,并把次女马喀塔嫁给了额哲,继续推行了满蒙联姻的政策,此后漠南蒙古各部与清朝皇室经常联姻,融合得非常好,在清初时期,不少皇后和重要的妃嫔都是出自漠南蒙古,其中最具代表新的人物就是出身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孝庄文皇后。

不过林丹汗的后人始终还是不肯臣服于清朝,后来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在康熙时期想利用三藩之乱的机会反叛清朝,结果被清朝打败,林丹汗一系的子孙全部被屠戮殆尽,至此漠南蒙古才彻底稳定下来被清朝所统治。

漠西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在明朝时期被称为蒙古瓦剌部,漠西蒙古主要分成为五大部落,分别是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

其中和硕特部由于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合撒儿的后裔,有黄金家族的血统,因此漠西蒙古以和硕特部为尊。

明清之际和硕特部在首领固始汗的带领下崛起强大,称霸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和硕特汗国,因此固始汗号召其他漠西蒙古各部会盟建立了卫拉特蒙古联盟,和硕特部为盟主。

由于卫拉特蒙古时常受到沙俄和喀尔喀蒙古的夹击,因此固始汗采用了远交近攻的办法,与地理位置较远的清朝结好,在额哲带领漠南蒙古各部上表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时,固始汗也带领漠西蒙古归附清朝,赞成额哲等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的建议,因此在名义上漠西蒙古也是归附于清朝的。

漠北蒙古在明朝中后期一直都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所统治,但后来内部主要分裂为三部,分别是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也被称为喀尔喀三部。

后来在明朝末年漠北蒙古再度分裂,三大部留在草原,另有五小部南下,分别是巴林部、弘吉剌部、扎鲁特部、巴岳特部、乌济叶特部,又被称为内喀尔喀五部。

内喀尔喀五部在明末之际曾暗助明朝攻打后金,因此被清朝先后三次讨伐,而当时的林丹汗还想趁机吞并内喀尔喀五部,于是内喀尔喀五部在清朝与林丹汗的夹击下土崩瓦解,最后只剩下巴林部和扎鲁特部,在额哲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时,巴林部和扎鲁特部也和漠南蒙古一同被清朝所统治。

留在北方草原的喀尔喀三部也曾在皇太极被尊为蒙古大汗时表示归顺清朝,但实际上他们和漠西蒙古一样,只是名义上归顺清朝,区别于漠南蒙古和内喀尔喀的巴林部、扎鲁特部,在清朝初期,漠南蒙古和巴林部以及扎鲁特部实际上是受到清朝理藩院和驻防将军监管,是实实在在被清朝所统治,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只是名义上归顺清朝,实际并不受清朝的理藩院监管。

本来如果局势就这么维持下去,那么清朝也不算彻底征服蒙古各部,但是这种局势在顺治晚年康熙初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强势崛起,噶尔丹后来用武力强行统一了除和硕特部之外的漠西蒙古各部,连和硕特部也只能屈从于噶尔丹之下,于是噶尔丹建立起了准噶尔汗国。

之后噶尔丹做大做强,很快有资本与清朝叫板,噶尔丹也很有野心,他想先统一蒙古,然后再进一步与清朝争夺中原地区。

于是噶尔丹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备向东扩张攻打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部,结果土谢图汗仓促应战被打败,随即噶尔丹又趁势击败了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两部,噶尔丹的武力使得喀尔喀三部被迫内迁。

当时沙俄垂涎于漠北蒙古的大片土地,于是想有降喀尔喀三部,不过最终在土谢图汗部下属的赛音诺颜部首领丹津和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呼图克图的建议下,喀尔喀三部决定内迁臣服于清朝。

之前噶尔丹向西扩张时,由于没有威胁到清朝的利益,加之当时清朝忙于平三藩、收台湾顾不上,因此对于噶尔丹的做大做强清朝都是默认了,但是噶尔丹向东扩张,企图侵占漠北蒙古进而在侵占漠南蒙古,那就触及到了清朝的利益,因此清朝必须对其予以回击,于是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决定率军御驾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的命也不好,他率军与清朝作战,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却在后方背叛了他,攻占了他的老巢伊犁,最终噶尔丹在失去老巢根据地之后,他也被康熙三次征讨而打得败亡。

由于噶尔丹的刺机,因此漠北蒙古也彻底被纳入清朝版图,为清朝所实际统治。康熙为了有效地控制漠北蒙古地区,他扶持了赛音诺颜部首领丹津家族,将赛音诺颜部提升到了与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地位相当的位置,自此之后又称喀尔喀四部。

除了分化喀尔喀三部的势力扶持赛音诺颜部,康熙还下旨保留喀尔喀三部的汗号,但是要在漠北蒙古地区实行和漠南蒙古相似的札萨克制,所谓札萨克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执政官之意,康熙将漠北蒙古地区各部分成很多旗,每一旗设札萨克执政,每一旗名义上还是归四部首领管理,但实际上都归清朝的理藩院和驻防将军监管。

但是漠北蒙古并不是完全被并入清朝版图,最北面的鞑靼人则没有归顺清朝,由于他们远离战场没有受到噶尔丹的刺机,因此他们没有内迁,不过后来沙俄向东扩张,鞑靼人被沙俄所统治。

后来在雍正时期,清朝与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而这两个条约实际上是代表着清朝和沙俄瓜分了漠北蒙古地区。由于当时雍正急于消灭准噶尔汗国,因此在与沙俄签订条约时清朝做出了很大让步,将漠北蒙古不少地区让给了沙俄。

当然不要误会清朝是从雍正开始割地,雍正签订的这两个条约本身是平等条约,属于是中俄两国瓜分漠北蒙古地区的条约,不算是清朝割地条约,这与晚清签订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完全不同。

至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都并入清朝版图,后来漠北蒙古就形成了现代的外蒙古国,而漠南蒙古也就是现今我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

相比于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顺从,漠西蒙古一直是令清朝头疼的地方,噶尔丹被康熙打得败亡之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准噶尔首领的位置,最初与清朝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但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策妄阿拉布坦突袭了和硕特部,攻入西藏拉萨袭杀了与清朝关系亲密的固始汗曾孙拉藏汗,囚禁了西藏两位活佛,这使得康熙震怒,于是就派遣第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征讨策妄阿拉布坦。

此后策妄阿拉布坦和儿子噶尔丹策零父子成为了令雍正头疼的麻烦,雍正中后期,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与清朝开战,在和通泊之战中全歼清朝八旗经锐,打得清朝全军覆没,最后雍正全靠了漠北蒙古赛音诺颜部首领丹津的孙子策棱击退了准噶尔军队才保住了大清颜面。

自和通泊之战后,准噶尔就成了令清朝王公贵族谈之变SE的禁忌,直到乾隆时期,准噶尔内部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因此去世,他死后准噶尔内部陷入权力内讧之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召集王公贵族商议攻打准噶尔,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都很忌惮准噶尔骑兵的威力,和通泊之战让他们都害怕准噶尔了,因此都反对乾隆对准噶尔用兵,只有乾隆的小舅子大学士傅恒极力主张出兵准噶尔。

这里要说一说乾隆确实要比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要有魄力的多,乾隆没有被文臣和怯战的王公贵族所左右,他力排众议,委任傅恒为主帅出兵准噶尔。

最终傅恒仅用了半年就攻克了准噶尔的老巢伊犁,生擒末代大汗达瓦齐,之后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名将兆惠和阿里衮等人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才彻底让漠西蒙古臣服于清朝,不过漠西蒙古地区的西北部却被沙俄所蚕食,现今成为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的一部分,可以说在清朝征服蒙古的过程中,沙俄是不停地跟着在旁边捡漏。

至此蒙古各部基本被清朝所征服,而乾隆皇帝也把蒙古各部全部打散弱化,将他们分为二百多个旗,委任蒙古贵族为札萨克统治,同时又有理藩院和各地驻防将军、大臣监督管理,并给蒙古各部设立固定的游牧区,把他们固定在一处,这样更有利于清朝统一治理。

同时乾隆还提出三大国策来制衡蒙古,三大国策分别是满蒙联姻以结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满蒙联姻就是蒙古贵族与清朝皇室联姻,这样有了亲戚关系就不会叛乱;然后再将蒙古各部打散分封,就不会让他们团结凝聚起来;最后再在蒙古地区推崇喇嘛教,用佛教信仰把尚武的蒙古人驯化温顺,从思想上就能让他们不会再有反叛之心。

于是在乾隆的联姻、分封、崇佛的三套组合拳之下,蒙古就彻底被清朝征服了,此后一直臣服于清朝的统治,直到清朝灭亡。

写在最后

所以说清朝能让蒙古臣服其实是沾了明朝的光,这些基础都是明朝前期的军事打击和中后期的怀柔加上分化瓦解战略所奠定,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当道,明朝没有把握住蒙古各部分裂的机会,因此明朝最终错失了让蒙古臣服的机会。

而清朝则抓住了机会,通过联姻结亲的笼络方式和武力征服,还有持续分化瓦解蒙古各部以及在宗教信仰上的驯化,最终使得蒙古臣服并为自己所用。

  • 上一篇:《吕布与貂蝉》09:吕布骨碎如废人,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