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荆轲的孤注一掷,他本就要刺杀而不是劫持
更新时间:2022-07-25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大一统之前的一次重要事件,整个事件以荆轲的失败而告终。对于失败的原因,荆轲在临死前做了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以衣 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也。”也就是说荆轲的目的并不是要刺杀秦王,而是要劫持秦王,否则早已一击杀死秦王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想确认荆轲的解释是否真话我们需要从荆轲的实际行为去判断分析。太子丹和荆轲为了这次行动做了很多准备,他们准备了燕国最经华地区的督亢地图,他们准备了秦王痛恨的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他们准备了见血封喉的神兵利器徐夫人匕首,他们准备了杀人不变SE的狠角SE秦舞阳。 他们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但在最关键的那一刻却失败了。这让我们很郁闷,铺垫了这么多,我们以为是一场大戏,结果却烂尾了。这是太子丹和荆轲的谋划有问题,还是荆轲的能力有问题,所以很多人都会怀疑荆轲的能力。 荆轲所说的劫持秦王确实是太子丹的一个计划。事前太子丹定了两个计划,一个是劫持秦王,迫使秦国归还侵占的六国土地,定下对六国有利的契约;另一个是直接刺杀秦王,是秦国陷入内乱,给危在旦夕的山东六国争取喘息之机,创造一个机会。 我们都知道,在古人的谋划中,一般高明的谋士都会给主公提供上中下三种谋划。一般上策都会获得最大利益,但付出的代价和风险也不会小;下策一般比较容易实现,代价也不会太大,但收获也会少得可怜;中策一般可实现新强,收获不会太少,代价也不会太大。 而主公一般都会选择中策,很少选上策和下策。出谋划策的人一般也都是倾向于中策,之所以还提出上策和下策,只是为了拍主公的马批而已。如果主公比较英明,一般会选中策;如果主公特别出众,也会选择上策,但基本都没有选下策的。如果辅佐了一个总是选择下策的主公,还是早点更换门庭为好,跟着这样的主公基本是没有前途的。 而太子丹和荆轲只准备了上策和下策,没有准备中策。劫持秦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靠着两个人就跑到秦国的王宫里劫持秦王,还要带出来或者签订条约,这怎么可能实现?即使秦王签了这样的条约,秦国也不可能执行。 这可不是春秋时代了,齐桓公可以因为被曹沫劫持签下条约,并且不打折扣地执行;而秦王是不可能这样做的。秦国可是号称虎狼之国,它干过的不讲武德的事请可不止一桩。太子丹和荆轲幻想着秦王能接受这样的结果,那只能是白日做梦。秦王一回头就会把条约撕得粉碎。 太子丹和荆轲策划的下策刺杀秦王倒是可能实现,杀死一个人总比劫持一个人要容易。但是不管是要劫持还是要刺杀秦王,荆轲都需要接近秦王才行。所以他们准备了秦王不会拒绝的东西,那就是燕国的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而他们准备的徐夫人匕首则是为刺杀准备的。 徐夫人匕首本身就是神兵利器,太子丹和荆轲还给匕首淬了毒。他们还对匕首的效果进行了验证,果然能达到见血封喉的效果。所以只要一使出徐夫人匕首,那就标志着要进行刺杀。如果要劫持是不可能使用徐夫人匕首的,稍有不慎就会让秦王一命归西,所以要想劫持秦王,徐夫人匕首就不会出现。 分析到此,我们就知道荆轲最后的行动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劫持秦王,而是直接想刺杀秦王。那么荆轲是什么时候才决定放弃劫持改为刺杀的呢?恐怕从太子丹率人在易水边为他们送行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了。荆轲本来对他的助手秦舞阳就没有信心,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对整个计划失去了信心。 进入秦国王宫的那一刻一下子让荆轲劫持秦王的计划彻底泡汤,没想到杀人不变SE的秦舞阳一进入秦国王宫就怂了。他竟然抖成了一团,无法完成使臣的职责了。秦舞阳的表现证实了荆轲的判断,他果然是个不靠谱的人。两个人劫持秦王都困难重重,只剩下了荆轲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劫持到秦王! 所以在最后图穷匕见的那一刻,荆轲直接选择刺杀秦王。他按照他答应樊於期的诺言那样:“因左 把秦王之袖, 右 持 揕之。”如果荆轲一击刺中秦王,秦王必然会一命呜呼,即使未中要害,剧毒也会秦王丧命。只可惜这时发生了最搞笑的一幕:“未 ,秦王惊, 引 起,袖绝。” 荆轲本来胸有成竹的一击,竟然因为秦王那质量不过关的衣服而刺空,秦王的袖子断了。偶然新救了秦王,也许秦国的纺织技术比较落后,也许秦王对自己的衣着不太上心,总之秦王质量低劣的衣服救了他一命。 失了先机的荆轲也许在这时也懵了,他开始追着秦王跑试图补上一击,可是他竟然追不上绕着柱子跑的秦王。直到秦王一剑砍伤他的左股,他才想起投掷匕首去击杀秦王。这时发生了陶渊明也感到遗憾的时刻:“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看来荆轲的剑术确实让人怀疑呀。 总之,荆轲在秦国王宫中就没有想过要劫持秦王,一开始行动就是奔着刺杀秦王去的。只是因为种种其他原因,才导致刺杀失败。荆轲最后的辩解只是自我安慰,也许真的是因为荆轲的剑术疏才导致刺杀失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