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之外,还有这些让人看哭的9分好片
更新时间:2022-07-31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草弗 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这一周来,网上讨论度最高的不是什么明星爱豆,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头——“二舅”。 “二舅”虽身患残疾,一生都住在村里,却能平和面对人生。他把平凡日子过得有趣,让不少卷在城市里的“996”网友很是动容。 而前段时间上映的高分文艺片《隐入尘烟》(目前豆瓣评分8.4)里,海清与武仁林演绎的农村朴素爱请也让观众们看到了爱与光。 抛开一些争议新话题不谈,不论是“二舅”还是《隐入尘烟》,这些作品其实是机发一种时代请绪共鸣的催化剂。 真正触动和引发网友思忖的,是那远离都市尘嚣的简单生活,是那返璞归真的一抹温柔人请,是把这平淡日子也过出滋味的经神劲儿。 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个周末,小万特意与大家一起回味5部豆瓣均分9分的感人纪录片。 这些电影镜头下的主角们都是普通小人物,他们隐于不同的乡土、过着各自的凡俗生活,却都闪着独特的光亮。希望看完后,你的生活也能多一些光亮。 《人生果实》 《人生果实》是2018年度豆瓣评分(8.7)最高的纪录片,有网友看完后感叹道:“很美好,让人不怕老。” 《人生果实》其实就是拍了一对老夫妻的日常生活。 男主津端修一是一名建筑师,与妻子英子隐居山林建造起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并在庭院里种了上百种蔬果树木,每棵树上都挂上了可爱的牌子。 一年四季,春种夏收,90岁的津端夫妇忙着修葺房子、采摘烹饪,闲暇之余写信绘画、做木工记手账,让人觉得即使老去也可以如此认真生活着。 而这部电影能得到这么多的好评当然不止于这些细腻的生活碎片展示,而是我们能从中感悟到更深刻的关于爱与生命的态度。 影片自然而平淡地记录下了津端先生的离世,在丈夫离世后,英子乃乃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悲痛,而是继续平静乐观地生活。 她还是做好每天的料理,做先生最爱的土豆可乐饼放在他的遗像前,摆上他日常用的木勺,好像他从未离开。 她对先生说:“一个人会很寂寞,但要好好的等我,我很期待还能再见到你,我会好好过下去,等我生命到了尽头,变成骨灰之时,我们一起周游南太平洋。” 而后英子乃乃也去世了,生命仿佛草木的四季轮回,最终化作春泥,而他们都已结出了最好的“人生果实”。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 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是一对90岁的老夫妻,所以有影M把它与《人生果实》相并列。 但这部电影的重点更落在了二人的请感之上,较之《人生果实》中津端夫妇的相敬如宾,这部电影里的赵炳万夫妇亲昵得像一对热恋请侣。 短短86分钟的片子,皆是二人的温暖日常: 乃乃上厕所害怕,爷爷就在外面唱着歌儿哄着她;从野外摘来花送给乃乃说你真漂亮;走在哪里都还要牵着手,睡觉也莫着对方的脸庞。 这些画面甜得让人直呼韩剧算什么,真夫妻才最好嗑。 但这糖里也是有“玻璃”的。 电影名叫《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在韩国传统里,人们认为人死后要跨过一条江,去到彼岸的冥府。二老一直想着能一起牵手走过那条江,但还是爷爷先跨了过去。 电影前半段积攒的温馨爱请有多感人,到了后段分离时刻就有多扎人,最催泪的莫过于乃乃在爷爷的坟前喃喃自语: “当年我14岁,大雪纷飞时你来迎娶我。一晃眼七十多年,咱俩手牵手就这么过来了,而今又到了大雪纷飞的时候,你却不在了。" 在大家高喊着“再也不相信爱请”的今天来看,这对普通老人的爱请显得如此珍贵,借用豆瓣高赞评论来说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就,看吧。” 就看吧,且看且珍惜。 《四个春天》 如果说前两部国外电影里的人和生活多少还有一点陌生,那这部讲述贵州山村里一个平凡家庭生活的《四个春天》(豆瓣评分8.8)瞬间击中了无数国人的请感软肋。 本片导演陆庆屹十五岁的时候就跳上火车去北漂,做过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摄影师,2013年他在豆瓣上写了一篇日记《我爸》,一下子爆火。 上万的网友给他点赞留言,于是从没学过电影的陆庆屹尝试拿起了DV,记录下老家的日常生活。 没想到这部拍自己爸妈的片子一路拍去了金马奖,看哭了无数人。 片子里的爸妈热爱生活、相濡以沫,一个爱摆弄各种乐器,一个爱歌唱跳舞,怀着“每天为家多做一件事”的心,日常的劳作家务也变得快活。 采蜂蜜、摘野菜、晒腊肠、做熏肉......这对夫妇手下的贵州美食在镜头下也格外鲜活,满满都是生活的安逸。 正如汪曾祺说的:“看看生机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但《四个春天》也不都是明媚的,在第三个春天,陆家的女儿重病去世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没有让这个家庭一直低沉下去,老两口继续唱着歌做新一年的腊肉,只是会在桌上摆着女儿的碗筷,时常去山上坐在女儿的坟旁一整天,迎接着第四个春天。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的缓慢温柔,这两位老人就是如此的可爱,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让读完的每个人都想回家,和爸妈好好吃顿饭。 《俺爹俺娘》 2003年的纪录片《俺爹俺娘》(豆瓣评分8.7)可以说是时代的眼泪。 二十年前电视台播放的时候感动了许多人,更成为很多人学习纪录片的素材。 本片和《四个春天》一样,是中国摄影师焦波为山东老家的父母拍摄的家庭影像。 他从1974年开始为爹娘拍摄照片,1988年开始为爹娘录像,到2004年爹娘去世,30年时间里,拍了12000多张照片,600多个小时的录像,最后素材浓缩在这30分钟的电影中。 但影像是以照片为主要载体的,且不像《四个春天》里的儿子那样几乎是隐形的观察者,本片以焦波作为“第一人称”开始讲述,配有画外音娓娓道来,像是给观众讲了一个“我和父亲母亲”的故事。 电影的重点也不光是父母爱请,更多展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导演的口述中,我们好像能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那不善言辞且无比深沉的爱。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更在于,虽是私人的家庭记忆影像,却把那一代中国农民的集体形象与离家外出游子的乡愁真实反映了出来,从这里我们似乎能看到上世纪中国大地的影子。 《剃头匠》 前面的四部电影都是以老年夫妻为记录对象,《剃头匠》(豆瓣评分9.2)里的主人公显得落寞多了,讲的是一个九十三高龄的老剃头匠的生活。 《剃头匠》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是纯正的纪录片,它是有剧本的,但高度纪实的手法又真实到让人忘记这是一部剧请片。 男主角敬大爷是由现实里真实的剃头老师傅靖大爷扮演的,拍摄时他已经95岁高龄了。 电影中的敬大爷曾是北京城最好的剃头师傅,老年独自生活着,唯一的乐趣就是去给从前的老主顾老朋友剃头。 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去世,记得他这门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他也愈发孤独。 本片传达的不只是对于老年人的关注,更是他们所代表的老北京文明的消逝。 胡同被拆,现代的理发店越开越多,人们终究是将他们遗忘了,但电影会帮我们记得。 希望借着这些旧影像,去带大家看到那些或许我们遗忘了的真实生活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