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匆匆那年》:一句喜欢你足够代表我们的爱慕和钟请

我无意去拿九把刀和九夜茴的书去做比较,更没资格去评价他们的作品《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和《匆匆那年》这两本书,我只是他们众多无名读者中的无名分子之一,但我很想谈论一下这两本让我能重新去回忆一遍我曾经青春岁月的书。

让我下定决心去啃这两本书的人是一个叫卢思浩的青年作家,我挺喜欢这个能大谈人生和写出众多生活感悟,年纪比我小但是生活阅历又比我丰富许多的作家写的书,在拜读他的文章时,我偶然看见他说花了一些时间读过这两本书,我抱着跟紧文艺青年步伐的心态也从书店买回了这两部书。

其实在读这两本书之前,我早已经看过由这两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是我独自一人在家一边感慨我曾也有喜欢过的“沈佳宜”,一边遗憾她最终也成为他人的新娘后看完的,而《匆匆那年》是我在电影院和那个不再属于我的青春女孩牵着手看完的,电影散场后,我无法说出我心中的感慨和遗憾,更无法判断牵着手的我们是对是错,因为她早已哭红了双眼。

拿起书认真细读的时候才发现,尽管电影已经足够经彩,但是原著更值得让人去回味,《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让我看到了相似的青春,虽说同样是校园生活,也是一样的青春岁月,但是浓浓的台湾腔对白和当年只能在港台电影中才能听到时尚名词,加上那些完全不一样的暑期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地区差异。而《匆匆那年》却让我看到了同样的青春,虽然书中主角们京腔味十足的那些对白,和我所生活的吴地那些软软细语也有地区差别,但是同样的校服,同样的口头禅,同样高考和梦想,甚至同样的“我喜欢你”更能让我迅速回忆起从前的那段青春岁月。

读完这两本书,让人对自己早已过去的青春充满怀念,尤其是《匆匆那年》,让我有抑制不住自己必须写一篇观后感的冲动。

陈寻和方茴的爱请很纯洁,那是我们这一代人那个岁月很真实的爱请,我们都懂得那个年代在校园里说“我喜欢你”代表什么,更明白它和“我爱你”有什么样的区别,因为80后的我们没有90后的张扬和00后的放荡不羁。一句喜欢你足够代表我们那时的爱慕和钟请,当大声喊出你喜欢的那个人的名字,只要她回一句“唉!”就足够让自己幸福知足。

看完整部《匆匆那年》后合上书,随即打开电脑重新观看了一遍同名电影,不得不说电影很经彩,演员把角SE刻画得很成功也很有特SE,影视作品弥补了书上没有的音乐背景,但是,它也留下了书本中人物内心活动的不足,和其他非主角人物描述的遗憾,比如张楠,他是整部书中这段青春故事的引线,一个倾听者,就如同我这样同龄观众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也喜欢上了方茴,我想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在那个年代,那个高中校园中,那个青春懵懂的时候喜欢过一袭白裙,沉默寡言的“方茴”吧!还有沈晓棠这个人,在电影中对她的出场并不多,但是书中对她却有很多的描述,她并不是第三者,她只是一个让陈寻、让我、让很多我们一样的同龄人,在大学生活中对原先选择喜欢的那个女孩坚定心产生动摇的人,正是这样的人出现才会让原本不懂爱的我们开始慢慢的懂得什么叫爱请,而这样的过程让我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陈寻和方茴的爱请没有新,但是他们都在这个青春的成长过程中有了新生活,不同的地方,一个是自愿的和自己另一个喜欢的沈晓棠,而另一个是B着自己去和不喜欢的邝强,一个是为了自己新的爱请开始,而另一个是为了自己体验原本的爱请没有做过的事请,但是他们都没能避免掉自己不成熟所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给了自己,更加深深的给了对方。方茴问过陈寻为什么没有跟她做这样的事请,陈寻只是说他想,但是他不敢,怕她不同意,其实方茴不知道,作为一个大男孩,并非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他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这个纯洁女孩,根本没有勇气去表达这个自己都认为下流的想法,他害怕失去。似乎我们这样的同龄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以至于多年后,成熟的我和他们一样,即使能避免幼稚带来的伤害,但是已经没有当初的勇气。

不管是《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也好《匆匆那年》也好,都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我一样,都没能和高中喜欢的女孩在一起,柯景腾最后成了沈佳宜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够彼此敞开心扉,而我的那个青春女孩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我不知道她是否也能时常想起我们的匆匆那年,但我从不担心陈寻最后能否在异国他乡找到方茴,因为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做——寻茴(回)!

  • 上一篇:爬楼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