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3)
更新时间:2022-04-29
八十年代是文艺的盛世,中国内地文坛和艺术圈涌现出众多闪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构成了当代文化思潮的景观和骨架。二十多年过去,这一代人被社会脉动、经济流变裹挟,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碎片生存中的模型或面具,他们变成了商人、电影人、音乐人……有的人还是作家和艺术家,吃着昔日的老本,借着昔日的荣光。即使他们今天还老而弥坚地活跃着,但如今的他们更像一个文字手艺人、一个歌者、一个职业文艺匠人本身。我有点明白为什么肖全不能再拍了。八十年代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代人的“文艺初恋”和“理想请结”。他不想让这个“旧梦”被伤害,被时间、或时间之外的什么东西。江湖上已没了老炮儿的传说,世上也已没了江湖,只有丛林和屠宰场。顽儿主的下场悲惨,不是被社会所抛弃,而是社会始终不接纳他们。六爷永远停留在他单刀茬十几个人的英雄八十年代。 20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盛行,除了压抑后的政治清明,还有“现代化”这么一个让人兴奋的东西。它似乎言之凿凿地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出现。其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伟大抱负,给了人们明确的心理预期。不需要心理防御,活在这种魅化的理想中,人是幸福的,人能够超越世俗生活。但它很快烟消云散。20世纪90年代,马上对这种理想主义进行了祛魅。“现代化”被还原成世俗的物质主义,以及阶层的博弈进程。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世俗社会,正式告别了“革命年代”。整个社会开始市场化、世俗化,国家的富强、百姓的物质满足,成为评价现实的最高尺度。社会发生了大变化,理想主义变成非常可笑的东西。社会上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理新,叫做工具理新。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区分了两种理新:价值理新和工具理新。无论欧洲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家,古老的文明都是价值理新,只要目的是合理的,那么你的行动就是合理的,理想主义就是一种价值理新。但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后,另一种理新占了上风,那就是世俗化社会的工具理新,这就是今天弥漫全社会的实利主义的理念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