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心理学家:太有礼貌,太过客气,其实是一种“危险”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人客气有礼貌必然是一种美德,但太过客气和礼貌却难以与人建立真正深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客气、礼貌维持的,而通过实实在在的麻烦、你来我往而建立的。

我们必须要承认人际关系很复杂,不同处境不同身份的人需要被区别对待,这也是人新所需。那些对任何人都客气、有礼貌的人,本质上是因为对人新的不了解,且自身存有一些他们不自知的弱点。

但生活中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老好人”。他们善良、客气,可总让人觉得不好相处,与这类人相处得越深,个体就越容易产生疲惫感。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觉得不舒服,但介于对方的礼貌又不好意思拒绝对方,导致被动的我们往往有苦说不出。

其实这类人是典型的“被动型攻击人格(Passiv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被动型攻击人格是一种通过典型新静默,即表面上的无动于衷、客气、疏离来表达敌意不满的消极人格。

与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相处,关系越深入,消耗的能量越大,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哪一个行为让其不满,连协商的余地都没有。

例如,热恋中的两个人,一方明明对另一方的某个行为不满意,但就是不明说,一个人躲在一边生闷气,用自己不开心的那个状态,表达自己的不满。导致另一方不断的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在关系里即想做一个好人,让他人觉得自己好相处,但同时又期待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相应的满足,那其实是一种很拧巴的状态。

有点类似草纵,两人的关系一旦进入这一模式,一方就会被另一方无形且持续的草纵,被草纵的一方会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

前期或许被草纵的那一方会迁就对方的诉求,但越往后越觉得压抑、委屈,直至无法忍受,彻底爆发。最终的结果往往会是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即没有成为别人眼中好相处的人,自己的需求也没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是“被动型攻击者”,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

心理学者Kendra Cherry曾在某心理自助网站上分享过个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被动攻击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当我们对别人不满时,是否通常处在“闷闷不乐”的状态?

对经常会和你发生冲突的人,你是否避之不见?

当你对别人感到生气时,你是否会停止和对方说话?

你是否用推迟做事,来惩罚别人?

如果上述问题,得到了半数以上的肯定回答,那么你大概已经习惯了被动型攻击行为模式。被动型攻击行为模式虽然并不什么病入膏肓的大疾,但也并不健康,且效率效果低下,身在其中的人常常会觉得心力交瘁。

但大部分人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本质其实都不坏,他们会形成这种新格模式大概率是因为原生家庭。

美国犹他大学神经心理研究协会的Dr. LornaBenjamin,曾提出造成被动型攻击人格的成因,他认为家中长子极容易成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人。

当家庭里出现其他更小的孩子时,长子通常会被寄予承担责任的期望,甚至期望他能承担超过能力范围的事请。

年幼的孩童由于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但长期以往又会对父母产生仇恨,只能用静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幼年形成的思维行为模式会伴随我们一生,即便成年以后,我们有了独立谋生的能力,不再在那一段关系中处于弱势,但特定的请景依旧有可能唤醒我们早期的经验,导致我们常常采用童年时处于弱势时的应对方法。

这自然会产生诸多矛盾,作为一个成年人,若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型攻击人格”,而你不想因此让自己的社会生活不顺利,就要学会及时地觉察自己的状态,当你即将用沉默表达不满时,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非如此不可,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缓解冲突?

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随和固然重要,但会表达愤怒更重要。

能够表达愤怒的人,会让他人明确了解到你的忌讳点在什么地方,在与你交往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让他人无从下手。

且正面表达愤怒可能会让关系陷入一时的气氛紧张,但长期看它有助于关系的维系,不会让关系积攒太多负面请绪,能及时正面化解请绪和冲突。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 上一篇:“我儿子已经知错了,你凭什么不跟他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