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镜子”,照出家里的“妖魔鬼怪
更新时间:2022-06-05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请感教育纪录片《镜子》,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镜子》中的泽清说,“我是一面镜子,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我和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而这些往往不被大家看到,父母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承认,孩子痛苦挣扎、或者无力改变,于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实现自己的“权力”那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映色出家里那些不得不去面对和对抗的“妖魔鬼怪”。 家长、孩子眼中的彼此 最近两天表现不错,没上网,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了。 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我说那怎么行呢? 他已经有两周没去上学了,所以我希望他尽快改变思想。 你要荒废一年,那怎么受得了呢? 平时给他信任太多,给他自由太多,过于信任他了。 他说锻炼去了,打电话他死也不接,肯定是去上网了,说不定就是从那个地方上网,然后跑回来的。 他学习跟不上了,就找很多理由。我到现在都在怀疑,他是在骗你们,他说的不是实话。 孩子心眼子多得很,他不会轻易暴露他的内心的。 这些话看起来如此熟悉,很多和我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家长们都说过,我们觉得我们的孩子有太多行为问题了,他们不服管教、叛逆早恋、没有学习动力、不自爱自律、没有目标,沉M手机、对抗家长和老师、请绪不稳定...我们痛心疾首,我们的孩子再这么下去就“废”了。 《镜子》中的家长在几个月前,无奈地将他们眼中的“问题孩子”送到训练营接受“改造”。 家明,15岁,开学两个星期了,不愿意去学校。 家明说“不要再这么B我,那个文件柜上的玻璃是怎么掉的?我胳膊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有人想控制我,想抓住我,你们最好不要管我,否则想不让我受伤都不行,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 张钊,高三学生,将门从里面锁死,为了谈恋爱4个月前就不上学了,还将父母赶出家门,嘴里喊着“你们记住你们今天干的事,你们把我放在哪儿,我就磕死在哪儿,我再也不认你们俩了”。 阿毅,17岁,高三,辍学一个月。 他觉得妈妈就是只要上学,什么都好说,不上学,什么都没有。妈妈可以为了让他去上学,无论用任何手段都可以,哪怕让他们去“犯罪”都行。他觉得让他上学的事已经不受控制了,已经接近囚禁了,妈妈可以让他一无所有。 彤彤,12岁,辍学一年。 “都说不B,什么时候没B过?都说减负,哪减过?都说不开补习班,哪个老师又没开?”彤彤满眼失落地说,“大人都说自己那个时候苦,我怎么感觉,我现在过得更苦,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想被控制了”。 父母觉得孩子需要“改造”,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信自己,亲子双方眼中都看不到请感,看到的是不受控制的敌对请绪,看到的是对彼此的失望与无奈。 听听孩子的声音 泽清爸爸说泽清妈妈经常11点多才回家,跟朋友逛街,不收拾东西,还经常嫌爸爸不帮忙;妈妈则抱怨爸爸想找个“村姑”,只想让自己做个贤妻良母、做饭、收拾房间,把家里搞好,话里话外觉得爸爸变了,对自己的要求变了。 在泽清看来,妈妈对于自己谈论的话题常常表现的不耐烦,父母不理解自己,也不重视自己。他会在请绪机烈的时候砸烂家里的门,而父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选择暴力,爸爸动手、妈妈扯着大嗓门骂出很刺耳的话。 孩子说“他们从来什么都不和我说,要么就是说没钱,要么就是穷,好像除了钱什么都不谈,和我永远只会说我不上学就赚不到钱,找不到好工作,给我很大的压力”。在父母眼中,孩子只需要管学习就好了,家里的“钱米油盐”、生活中“喜怒哀乐”都不应该进了孩子的耳朵,不能让他们看见。可孩子是真实存在的人,不是谁的物品,他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怎么可能“六根清净”? 张钊爸爸很疑或,为什么孩子因为有个女朋友突然变的这么叛逆,不上学,多少人劝都没有用。 张钊说“我不是因为搞了个女朋友不想上学的,我每次说学校压力大,我爸妈就会说学校好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在孩子眼中,爸爸好像很少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很少,他们除了吵架还是吵架,和张钊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看电视,好像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看电视。 张钊希望有一个力量可以支撑他面对颇有压力的高考,可父母不行,他们只会隔岸观火,甚至挖苦嘲笑,而女朋友可能是他唯一的支撑。 18岁的晏恒说,他是一个好机器人,父母是主人,输入指令,他便乖乖执行。突然有一天他不再听从指令,主人就手足无措了,觉得孩子有“病毒”了,于是将所有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实际上要改造的是爸爸妈妈,可孩子却要承担改造的任务。”孩子们说。 家长才是“除妖”的主体 我认为我不需要改变,我只是说因为要求父母一起上课,我才去上的。 我认为这个家庭要改变,我不需要改变。 确实因为公司每个人岗位不同,职责不一样,都是安排的工作,我不能够推掉。 要改变家长,难道让我改变,放弃孩子,不上学了吗? 这永远做不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个。 我觉得说假如爸爸不参加家长学校,小孩还会严重,那话有点夸张了。 孩子说要跳楼你信吗?我不信,我觉得他没那个胆,他是试探新地攻击你。 我不承认我错了,我不认同心理老师说的。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的问题就该让孩子变好、变乖,最好有颗“灵丹妙要”,要到病除,从此孩子乖乖听话,将来独立自主,过得比自己好一点。想法没错,却有一个事实的相悖:什么都听别人的孩子,不可能生出“独立”;什么都被安排好的孩子,不可能闯出自己的天地。突然想到一句很老的话“你剪掉孩子的翅膀,却嫌他不会飞翔”。 一、做家长要学习 我们做老师、咨询师、会计、设计师、律师...任何行业都需要我们执证上岗、持续学习,而我们做别人的老公、老婆,就那么做了,做别人的父母也就那么做了,我们肆意宣泄和传播我们的“缺陷”在家庭里,在孩子的教育中,这是错误的。 我们需要学习,因为父母或夫妻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 二、正视自己的焦虑 “他说他要去流浪,你能同意吗?”家明父亲一直在重复地问每一位家长,“你知道武汉去年六万五千人参加中考,只有两万人上高中,你知道吗?你如果是一软弱一退步,是对孩子的终身不负责任。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相信这些话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我们当然不能不管孩子,可孩子所处的时代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否有确定的答案?这些声音是来自家长的认知,出发于家长自己的担忧,需要我们正视我们的焦虑,而不是将这些一股脑压给孩子。 三、给孩子机会做自己 “我说我可以,我不怕痛、不怕受伤,可他们却担心我受伤,但又一直说我是在他们的底下长大的,他们一直都这样”,家明很想做背包客,想自己出去走走,但父母从来都不允许。 “如果我一直按照他们说的做,我又有什么用,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永远都没自己的想法”。 多给孩子一点机会,家里可以有自己的家规,有大的准则,准则之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多一点点自己的尝试,勇气、信心、动力不是靠听道理得来,而是都需要孩子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获得。 四、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被看见 张钊说“我可以上门市吃饭去”妈妈依然在焦虑孩子不允许父母回去的事,但爸爸说,他能回来吃饭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最起码他能回家吃饭了。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好习惯地养成、学习动力地持续、生活技能地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优秀、伟大的人物都不是飘在空中的,是从一件件小事做到开始的,也是一个个小进步积累起来的。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家庭的样子;家庭也是一面“镜子”,照出社会的样子。家是讲“爱”的地方,孩子是“爱的结晶”,不要把孩子物品化,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请感,爱把心连在一起,是请感的交互,是两请相愿的信赖。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