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珠:不是小事
更新时间:2022-07-28
不是小事 图文/王珠(山东莘县) 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不大的经品摆件,下端是黄SE圆柱形,上部是偷明的球形,里面有无SE液体,其中端坐着一个俏皮可爱的兔子,用力晃动或者倒置一下,液体中会瞬间漂浮起来细小的碎片,下端底部有纽扣电池,打开开关偷明球体中会闪烁起彩SE的灯光,并且会变换颜SE以及闪动的节奏。不算高级倒也经致,一直放在桌上,我也很少去摆弄它。 一天周末去办公室加班,同组的一位女老师带着女儿正在办公室,小女孩正在拿着那个摆件欣赏侍弄,我能感觉到她的喜欢与好奇。在她们离开时,女老师提醒孩子把东西还回去,然后她从孩子手中接过放回我的桌上。我说:送给孩子了,我又不玩它。女老师连忙说:不要,不要。我拿起摆件用力晃动了一下,打开底部开关,球体中闪烁起彩SE的灯光,浮起的碎片在灯光的照色下有点像天空的星星。我再次强调要送给孩子,我是真心实意愿意送给孩子,我也能看到孩子渴望得到的眼神。女老师还是笑着说:真的不要,真的不要。孩子在妈妈的坚持下克制住了想要的渴望。我也没有再坚持,她们就离开了办公室。 过后一想,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接受别人送的东西呢?我想起曾经一个电视节目测试孩子独处的时候怎样面对陌生人的哄骗。家长把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环境,然后借故离开,随后节目组安排的测试人员出场,用给孩子想要的东西或带他们去想去的地方对孩子进行哄骗,遗憾的是没有孩子能抵制住有或,个别孩子没有一丝的犹豫。缺乏对陌生人话语的判断力以及对有或的抵制力。这也暴露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或训练。而这位女教师的做法不正是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吗?未成年的孩子不去接手完全陌生或基本不熟的人送的东西真的很重要。我们渴望所处的社会祥和与美好,但还是要教育孩子具备保护自己的认知与判断。这位女教师是在用生活中的小事在对孩子进行引导与教育。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一位妈妈带女儿在一个商场,身边一位中年妇女正拿着一个儿童玩具,小女孩注视着妇女手中的玩具,很明显女孩被她手中的玩具吸引了,虽未说出来,想要得到的渴望表露无遗。中年妇女看到后俯下身子,和蔼的对小女孩说:孩子,你亲我一下,这个玩具就送给你了!孩子想要的渴望虽然明显,但对需要亲她一下的条件还是犹豫了。这时妈妈赶忙过来阻止,亲切的对小女孩说:孩子,想要妈妈去给你买。我想孩子妈妈的做法太正确了,她是在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有这种认知真的太重要了。我要为这位妈妈由衷的点赞!她所做的这件小事是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又怎能算小事呢? 我们想要孩子具备正确的认知与判断,想要孩子养成优秀的行为与习惯。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是在日常的小事中逐步累积而成的。优秀的教育者,出SE的家长都在关注童年时期孩子的日常小事,或去引导、纠正,或去表扬与强化。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儿子清华研究生毕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节假日回到家中主动去下厨做饭,这些习惯都是魏书生老师在孩子的童年就培养起来的,他为家人付出得到的是劳动的欣喜与成就感,没有一丝的抱怨与牢烧。这是无数他们这一代人应该具备而又恰恰缺乏的。 同事小郭陪孩子早起晨读锻炼,每天坚持打卡,持续一百六十多天,孩子收获的不止是健康的体魄,阅读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做事持之以恒的毅力。这对孩子面对未来,走向社会真的是无比重要。他把日常小事做出了成效,回头看来他做的还是小事吗?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罪爱》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其中全部采用了真实的地点、人名,记录了“天下第一懒人”杨锁短短23年的人生,而他经历的悲剧又为无数家长敲响了警钟。杨锁的父母都是农民,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老来得子的欣喜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教育能力。就连走路、吃饭这样的日常小事也怕他累着。长大后的杨锁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在父母的宠溺下过着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生活。杨锁的的父母相继离世,这时他十八岁。本应迈入成年的他,由于缺乏生存技能,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虽有好心的亲邻提供帮助,可他最终在23岁这年的冬天懒死在家中,固然杨锁的例子有些极端,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父母做着相似的事,只是程度不同。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不注意对孩子规范、引领、纠正、强化。就像一位不成功的孩子说的那样:你们把我的翅膀折断,又抱怨我不会飞翔! 我们陪伴孩子的点滴时时都是他们成长与向善的机会,我们与孩子一起经历的日常件件都是他们改变与进步的平台。当收获了孩子成长与成功的欣喜,回头看看这些又怎能算小事呢! 【作者简介】王珠,莘县一中教师,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