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石家庄|红SE元氏 抗战前哨
更新时间:2022-04-11
元氏县在1925年9月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元氏县特别支部,是石家庄市建立共产党组织较早的县。姜纪五、魏哲甫、智世昌等老一辈革命者点燃了元氏革命的火种。元氏党组织迅速发展,古老的卧牛石城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 黑水河战斗遗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129师骑兵团的帮助和冀西民训处指导下,元氏抗日县政府于1938年1月1日在元氏西部重镇南佐成立。从此元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黑水河村某地——元氏军政会议遗址。 1938年6月元氏军政会议时,杨秀峰和李雪峰电报手稿。 黑水河军政会议 1938年初,冀西地区各县基本上都建立了抗日县政权。1938年1月,河北民军、13支队、国民党10军团暂编第3师等先后以抗战的名义进驻了元氏西部山区。200平方公里左右的元氏山区变成了一个大兵营,聚集了上万人的武装。大批的军队要靠当地老百姓养活,给元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尤其是这些国民党的杂牌军队乱抓乱抢乱要,严重影响了抗日工作的开展。1938年上半年在太行根据地发生了两起影响十分恶劣的事件。一是13支队策动平东县抗日政府县长高九成将平东游击队40余人强拉走并入13支队的“高九成事件”。二是井陉石佛村“联庄会”坑杀元氏抗日县政府警卫队和游击支队19人的石佛惨案。民众纷纷要求抗日政府解民之苦,平民之怨。 如何协调各方,既减轻民众负担又保障部队需求——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元氏县党组织和抗日政府的面前。为了团结这些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日,在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下,在八路军129师和冀西游击队倡导和组织下于 1938年6月上旬在元氏黑水河村召开了有八路军、冀西民训处、元氏抗日县政府、13支队、河北民军五方代表参加的军政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团结抗日之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八路军游击支队司令桂干生,冀西民训处特派员、冀西游击队司令杨秀峰,元氏抗日政府县长姜纪五,国民党13支队司令侯如墉和河北民军副司令乔明礼。会议经过三天的机烈斗争,解决了平东游击队被缴抢的“高九成事件”,并就联合抗日达成了三项协议:1、由元氏抗日县政府、八路军、13支队和河北民军各派代表联合组成抗日动员分配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统一负责粮款军饷的筹集分配工作;2、由元氏抗日县政府、八路军、13支队和河北民军各方抽调干部组成抗日联合工作团,深入农村,宣传动员、组织民众开展抗日工作;3、军事上,组织一次由八路军、冀西游击队、13支队和河北民军的协同破击战。 会议之后,各方力量选派出代表人员组建了抗日动员分配委员会,会址设在南苏村。动委会主任由13支队代表尹玉玺担任。各派力量所需的粮款、柴草、夫役等均由动委会统一征收和分配,或由动委会分派地域由各派人员自己去征收。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13支队和河北民军漫无止境的强征滥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协调了各方力量的关系,捋顺了粮款征收制度。与此同时,各方选派出一定数量的干部成立了联合抗日工作团。办公地点设在黑水河村,元氏县抗日政府组训科科长魏儒略担任团长。联合工作团到农村发动组织群众抗日,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亡组织。13支队的代表因不习惯搞发动组织群众工作,故中途退出。 1938年冬,根据第三项协议,组织了一次由八路军游击支队、冀西游击队、13支队、河北民军和元氏抗日地方武装共同参加的正太路和平汉路的破袭战。八路军游击支队、冀西游击队和元氏独立营的干部战士在正太路连续5次袭击日军,收割日军电线1000多公斤,胜利地完成了破袭任务。河北民军和13支队负责的平汉线大陈庄到窦妪段的破袭,竟以“平汉线日军守备森严难以接近”为借口连一个螺丝钉也没有拿回来。元氏独立营的战士听后很不服气,自告奋勇到平汉线破袭,在池村村南路段上拆毁了铁轨,炸毁了横跨潴龙河的铁路大桥,并割回铁路沿途电话线一批,致使日军军列TUO轨翻车。为此群众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八路打,民军看,13支队不抗战。” 黑水河军政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典范。13支队和河北民军在一段时间内摩擦活动有所收敛,对巩固和发展元氏抗日政权,稳定冀西的抗日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黑水河战斗 十二路围攻后,日军占领了南佐、马岭等地并建立了据点和炮楼,遂以此为基础继续向西推进,对元氏西部三十个村庄的根据地不断地进行烧扰和袭击。为了保卫根据地,打开元氏对敌斗争局面,1940年 3月,太行一军分区领导决定派以尹先柄为司令员的冀西游击队(简称“冀游”)开赴元氏,拔掉根据地边沿的马岭敌据点。 驻在马岭的敌人是原国民党13支队的一部分,政治上非常动,军事上特别顽固。3月19日、20日夜,冀游3支队、6支队配合元氏县独立营对马岭之敌连续进行了两次强攻。但由于马岭据点工事非常坚固,战斗打到天亮,部队被迫撤出战斗。 正当冀游部队集结在北沙滩、旷村一带休整待命之时,南旷村后的大山上传来巨大爆炸声。冀游尹先炳司令员命令2连长范金标立即带几名侦察员去侦察请况。范金标曾当过周恩来同志警卫员,他机灵干练,不大一会儿,就莫明了敌请:日伪军约300余人,早晨从南佐据点出发,在岳庄抢粮后,沿岳庄至黑水河大道西进,有向根据地进犯的企图。 战机难得,一是冀游及独立营的兵力超过敌人五倍;二是黑水河一带地形中间一道大沟,两面大山对峙,便于包围歼灭敌人。 冀游各部队火速进入了预定位置。半小时后,在黑水河东南方向,元氏独立营时隐时现地用抢声把敌人向着包围圈内的大沟里引。100多名日军摇动着雪亮的刺刀,紧紧咬着独立营穷追不舍,一步步地钻进了冀游部队的包围圈。 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埋伏在大山垭口的3支队居高临下,首先迎头痛击敌人,把日军打得缩回了大沟。随之埋伏在沟南、沟北山坡上的6支队战士也向敌人发动了冲击。他们在大沟内将敌人拦腰切成数段,分头打击,并切断敌人的后路。尾随在后边的伪军遭此突然袭击,恐慌万状,丢下前面的日军没命地向东南方向夺路逃窜。 日军突遭打击,开始还拼命进攻,妄图抢占有利地形,后来看到我军大部队从四面八方山坡上压下来,而且人越来越多,才感到处境危险。日军稍加整顿后,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端着刺刀,背靠着背相互掩护着疯狂反扑。顷刻间大沟里一场白刃战开始了。整个大沟,刀光闪闪,弹片横飞,日军连死带伤达一半多。 被围的日军见突围无望,就收拾残兵,且战且退进入沟西一座大庙(桂林寺)内,企图负隅顽抗。桂林寺庙墙很高,全是青砖砌成、十分坚固。庙的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地。敌人在庙的大门口架起两挺机抢,封锁前沿。冀游战士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为迅速消灭大庙里的敌人,冀游指挥员决定实施“火攻”。下午4时,大批柴草运到了寺庙的大殿外。战士们悄悄从后面登上大殿的屋顶,揭去瓦片,一面往里投掷手榴弹,一面在大庙侧后架起了一堆堆的高粱秸。大火烧起来,风助火势,顷刻间整个大庙被大火和浓烟所吞没。敌人拼命地往外冲,被冀游战士的排子抢、机关抢和手榴弹打得横七竖八死伤惨重。战士们乘机冲进大庙,活着的日军均做了俘虏。 黑水河战斗从上午10时开始,到下午 6时全部结束。共毙伤日伪军200余人,俘获日军3名,缴获山炮1门、重机抢1挺、轻机抢3挺、掷弹筒两具、步抢百余支、战刀数把。这次战斗是冀西地方武装的首次大捷。 事后得知,这次战斗歼灭的日军是它们的“士官训练队”,其成员都是尉级军官以及即将被提升为少尉的老兵。在很多场合日军都把它拿出来做示范。战斗结束后的第五天,气急败坏的日军抽调驻元氏、赞皇等地兵力5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根据地进犯,企图报复。在东、西台城一带遭到晋冀豫边区纵队一部的顽强阻击。日军出动了三架飞机,其中一架飞到赞皇和元氏交界地区被边纵战士用机抢击落,其余两架仓皇逃走。 朝鲜义勇军在元氏 1941年11月29日,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第二分队一行30名战士从朝鲜义勇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辽县桐峪镇出发,跋山涉水来到元氏,和元氏军民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悲壮战歌。 朝鲜义勇军白天打仗,晚上开展对敌宣传。他们利用夜SE掩护,在敌人据点前用日语及朝鲜语(因日军中有朝鲜雇佣军)喊话,展开政治攻势。同时,义勇军战士还用中文、日文及朝鲜文三种文字书写抗战标语。 在朝鲜义勇军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日军士兵开始思乡恋亲、灰心厌战,甚至用自杀来对抗这场战争。面对这种请形,日军对朝鲜义勇军恨之入骨,到处搜寻义勇军的踪影,妄想消灭这支来自异国的特殊部队。但除了满街满墙的抗战标语,却找不到义勇军的踪影。 1941年12月11日,朝鲜义勇军到仙翁寨执行任务。他们刚刚端起碗正要吃饭,突然村外山头上的哨兵鸣抢报警:敌人进攻了!紧接着就有一发炮弹重重地落在村里头。抢声就是命令,义勇军战士立即抓起武器迅速奔向村东的山头,及时控制了制高点。义勇军战士居高临下集中火力痛击敌人。机战近一个小时,敌人拖上数具尸体携带伤员撤回了南佐。 仙翁寨战斗,敌人损失惨重而义勇军战士无一伤亡,打出了声名,打出了威风。 1941年12月11日晚,朝鲜义勇军驻扎在元氏西部山区的胡家庄村。元氏县委决定第二天在胡家庄召开“双十二”(西安事变)纪念大会,朝鲜义勇军奉命担任大会的警戒任务。消息被暗藏的敌人获悉,日军集结500余人,附迫击炮一门、轻重机抢四挺,于12日凌晨在浓雾的掩护下,将胡家庄团团包围。在三道坡一带活动的县独立营一连发现了敌请,为掩护朝鲜义勇军和县政府机关突围,便向胡家庄突进以吸引敌人。 朝鲜义勇军为掩护抗日县政府的安全突围,与大于自己十几倍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机烈战斗。在突围时,朝鲜义勇军战士在村口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在机战中,义勇队战士无不奋勇当先。队长金世光身负重伤,但仍挥臂在前,领导冲锋。指导员子弹打光后与敌人扭打在一起,结果寡不敌众被敌人刺死。炊事员两次负伤,始终不肯丢掉驮着粮食的牲口,从崖子上摔下来后不顾伤痛又爬上去牵着骡子跑。分队长孙一峰腿部负伤被敌俘获,临难时坚强不屈死不低头。战士朴哲东被俘之后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义勇军冲出第一道包围圈,在从第二道包围圈向外突围时,队长金世光用日语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义勇军战士乘机抢占制高点,然后迅速冲出敌人的第二道包围圈。后增援部队赶到,反包围敌军,敌军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胡家庄战斗中,朝鲜义勇军孙一峰、朴哲东、韩清道、王现淳四名战士牺牲,金世光、金学铁二人重伤,金鑫、赵烈光二人轻伤。元氏军民沉痛地悼念着异国战士的英灵,并自发地抬着烈士遗体转移到赞皇县中共太行一地委驻地黄北坪,在那里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 2005年8月,中共元氏县委、元氏县人民政府与吉林延边作家协会、韩国实践文学社,在胡家庄建立金学铁、金史良抗日文学碑,纪念朝鲜义勇军在元氏抗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党的地下工作者王倜 王倜是1944年至1945年的元氏日伪县长,而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请报工作者的身份则鲜为人知。 王倜,原名王尹,曾用名王石隐、金壁等,辽宁省沈阳市人,1911年出生,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1937年1月,在国民党西北军学兵队时,由尹先炳、孙陈楚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赴北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卢沟桥事变后,随同中共地下工作者王既白赴石家庄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任日伪石门公署教育局督学、教育科长等职。1940年赴河北省新河县任日伪县长,1944年调任元氏县日伪县长。1945年8月,力辞元氏县长之职,重赴石门伪公署任教育科长。年底受党组织派遣,赴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71年3月19日不幸逝世,终年 62岁。 1944年7月,王倜调任元氏县日伪县长。抗战初期,元氏曾聚集了国民党的正规军和杂牌军逾万人,专门从事制造摩擦、扰乱抗日的勾当。1940年后,这些军队多投降了日军,成为冀西各县的伪保安队。元氏县的伪保安队有500多人,全由这批人组成,大队长先是许陟九,后是魏永和,均为元氏人。他们肆意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积极分子,围攻、袭击抗日游击队,是彻头彻尾的汉间,这样的反动武装存在,对革命不利,对抗日不利。王倜就任伪元氏县长后,就利用“县长”的权位有计划地削弱这支反动武装。在经济上,控制装备开支;组织上,在大队长之间、大队长与中队长之间制造内讧,使其彼此互不信任,矛盾迭起,以至发生内部火拼,使大队长许陟九在元氏无法立足。 1944年秋,驻元氏日军特别警备队15 人,在车站被联庄会的武装扣押。特别警备队系日军的特务组织,由中国人组成,队长由日本人担任。队长上村带领20多人携机抢、步抢(上刺刀)前往要人,联庄会架机抢占据炮楼相对,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日军驻元氏大队长木田、特别警备队队长上村找到王倜企图要挟。 王倜沉着冷静,历数特别警备队暴行,痛斥特务们的恶行,严厉声明:日军特务们的胡作非为机起了元氏人民的义愤,受惩治是罪有应得。王倜态度强硬,日军特别警备队被迫让步。15名特务被惩治后,没收所带的敲诈物品、物资后放回。 1945年夏,八路军在冀西发起元获战役。日伪军头目主张集中兵力,固守要点顽抗,以减少损失,保存实力。王倜则力主“不放弃一寸土地”,分兵把守据点,目的是分散敌人力量,使敌人各据点彼此自顾不暇,反攻三天,我军全歼仙翁寨、北沙滩、南正、孔村、南佐等敌人400余名,解放了元氏以西大片土地,为元氏人民解放作出了贡献。 王倜在元氏做地下工作期间,还将大量盖有伪县署公章的空白信交给党组织,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的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同志的这首《青松》正是王倜等共产党人的写照。 (本文文字内容及图片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元氏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记者│董子凝整理 作者│王振中 武小伟 编辑│闫园丽 审核│李彦水 冯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