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大都城如何建造?贵族们机烈反对,年轻皇帝想了个主意
更新时间:2022-04-18
去洛阳龙门石窟游览,会发现石窟分为两种风格,佛像清瘦是北魏风格,富态华丽是盛唐风格。 与龙门石窟同时期兴建的,还有一座宏伟的帝都城,面积达到了100平方公里,是古代最大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鲜卑建立北魏,定居平城,每到六月风沙大起,气候恶劣。 北魏出了个女政治家冯太后,辅佐了三代皇帝,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在冯太后的教导下,孝文帝拓跋宏学习儒家知识,继续推动汉化进程。 当时鲜卑贵族抗拒汉化,只热衷于扩大领地,获得更多财富。魏孝文先争取任城王拓跋澄支持,告知这次行动,确实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鲜卑人从北方大草原走出来,徙居平城,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但平城这里只能是个用兵的好地方,文治却不具备条件。不如尽早迁都中原,干一番大事业。任城王听后:陛下要迁都中原,经略四海,统一中国,这是千古大业,也是周成武、汉光帝的成功经验。如果老百姓知道了陛下的雄才大略,也一定会额手相庆的。 孝文帝拓跋宏,在当时的国都平城召集群臣宣布了出兵讨伐南朝这一重大决策。当时齐武帝萧赜病危,南齐内部权力争斗越来越机烈,此时南征有机可乘。即使如此,很多大臣也贪图安逸,不愿意南征,各种反对声音四起。 在孝文帝的坚持下,大臣们才勉强跟着皇帝南下。到洛阳后,皇帝给反对贵族一个选择:朕不再南征,你们也要同意迁都洛阳。这些保守势力虽不想离开平城,但相对于更加可怕的南征,他们还是妥协了。 北魏兴建新都城,将原有的汉魏洛阳城进行扩建。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构成。展现了城市形制的跨区域、跨时间交流,展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 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建立宫城。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工程的正门是阊阖门,从阊阖门向北三重宫门后到达正殿太极殿,太极殿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超过北京的太和殿。 自宫城南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 在北魏洛阳城里,有一座通天浮屠,这座塔是全城的最高点,其实辉煌。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 这座塔土台为基础,上面是木塔,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北魏陵墓区大致在汉魏故城以西连绵十余里的黄土岭地间,自东向西以此为:定陵,长陵,景陵,静陵。 在洛阳连霍高速孟津出口,路边就可以看到魏孝文帝的长陵。宣武帝元恪景陵在金元时期被盗掘,现在开辟为博物馆。孝明帝元诩定陵在今北邙山宋庄东,东、西山头之间后沟村边。 孝庄帝元子攸静陵在今邙山上寨村南 ,景陵偏西南位置。 景陵位于洛阳古代艺术馆的西院内,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 景陵相比传统中原皇陵,构造显得简单,一条长甬道直通地宫。两个鲜卑族武士守卫着地宫。地宫的形制很特别,只有一个巨大的方形墓室,墓室却有10多米那么高,向上逐渐收拢,形成一个尖角弧形穹庐。这种构造像是一个巨大的帐篷,而不同于中原帝陵常见的类似于汉字"中“,”甲“,”亚“的构造。 这座古代面积最大的辉煌都市,因战火不断而衰落。目前是国家重点大遗址公园,从洛阳市区向东,过了佛教祖庭白马寺路北就是遗址公园。 这片圈起来的农田荒地,就是是中国最大,最辉煌的城市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