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系列之“草根”皇帝朱元璋
更新时间:2022-04-17
一、 1328年秋天,我经过千挑万选投胎到安徽凤阳一个农村家庭。本以为家里已经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了,作为老幺的我日子能好过一点,没想到依旧苦不堪言。 由于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的喜悦。家里人没啥文化,也没有能力给我起个响当当的名字。父亲大人上下嘴唇一碰,“重八”就成了他一辈子都抹不掉的印记。你们肯定疑问我不是排行老四吗怎么不叫“朱重四”呢?我在我们的小家确实排行老四,但是在大家族里我排行第八。那个年代大家的家族意识都比较重,所以我叫“朱重八”没有错。 父母为了养活我们这一大家子到处给人开荒种地,力气卖了不少,可一年到头连填饱肚子的口粮都没有挣到,所以挨饿成了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1343年,老家凤阳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肚子里本就没有油水的父母难以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很快就去世了。在好心邻居的帮助下我草草地安葬了他们,便开始了逃亡生活。为了能吃饱饭我打起了当和尚的主意,本以为只要进了寺院就能填饱肚子,没想到当和尚也是要凭本事吃饭的。所以天天和寺院的小伙伴们奔走“化缘”成了我的日常工作,即便如此填饱肚子依旧是一件奢侈的事请……在外“化缘”的这些年,正值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在白莲教 “明王出世,普度众生”宣传语的猛烈攻势下,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我总不能一辈子“乞讨”吧,所以在外流浪了几年后,我于1348年回到了我的家乡,这一年我已经20岁了,可依旧孑然一身,连个暖被窝的都没有。 1952年11月,郭子兴成了当地白莲教的头号首领,并于次年2月攻下了我的家乡凤阳。在小伙伴汤和的鼓动下我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我二十五岁。 二、 我虽然是个出身贫寒的“草根”,但是父母还是尽力让我读了几天书。借着肚子里的这几滴墨水我很快得到了郭子兴元帅的赏识,成了他的心腹。为了让我死心塌地地替他卖命,郭元帅把他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我。秀英本是富家女,被教养得 大方得体,加上模样长得也不错,所以能娶到这样的媳妇,我觉得是祖坟冒青烟了,我下定决心一辈子要对她好。当然,和秀英结婚也让我的身份上升了一个档次,在红巾军眼里我差不多算是个上门女婿。虽然说出去不好听,但是我确实捞到了实惠,成了大伙儿嘴里的“朱公子”。为了对得起“朱公子”这个名头,我给自己改了个叫得响的名字——朱元璋。 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凤阳城里的红巾军有五个头目。看他们在这苍蝇大地方争来夺去的我脑袋都打了,于是我决定出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回村约见了儿时的玩伴 徐达 、 周兴德 等人,乡邻听说我成了红巾军的小头头,都前来投奔,很快我就有了自己的小队伍。 有了自己队伍的我决定南下滁州,途中遇到了命中的贵人 李善长 。他说我可以效仿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只要知人善任就可以很快平定天下。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他招入麾下,共创大业。 攻下滁州不久,老丈人郭子兴就来投靠了。为了感谢他的提携、嫁女之恩,我把三万人的队伍交给了他,他很是开心。1355年,老丈人去世了,我又成了军队的实际控制人。 三、 1956年春天,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和元军打得火热。我趁机亲率水陆大军攻下了集庆,既然是我的地盘了,自然要换一个我喜欢的名字,于是我把集庆改成了“应天府”。 在后来的十多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当然我也算是个读书人,所以笼络民心、广纳知识分子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接待这些知识分子,我在应天建了 礼贤馆,向这些知识渊博的儒士询问平定天下之道和为君之道。大概这个时候开创属于自己王朝的种子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1363年10月3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消灭了我的劲敌陈友谅。当然,我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张士诚、方国珍成了我下一步的目标。1367年九月初八,我率军进攻平城,张士诚战败被俘后自缢身亡。同年,小伙伴汤和又降伏了方国珍。至此,我称帝路上的绊脚石差不多都铲除了。 四、 1368年正月初四,我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为了奖励陪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我论功行赏,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都位列国公。为了和他们打好关系,我还和他们结了姻亲,郑国公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我最器重的儿子朱标,成了太子妃,魏国公徐达的女儿徐秒云嫁给了我们家老四,成了燕王妃…… 我当了31年的皇帝,有功也有过。 我本就来自贫苦人家,深知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他们其实也没啥要求,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了,所以努力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农民的生活,还时常给受灾的群众减免赋税,我也因此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心。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为了让我辛苦打下的大明王朝万世绵延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是重中之重,我的大儿子朱标就是我认定的继承人,我也时不时地在给他机会历练,本以为在我能把大明江山顺利交到他手上,没想到老天爷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1392年,这一年我64岁,我养了37年的大儿子永远离开了我。我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开始担心大明王朝的未来,不知道谁能接替我肩上的重担。老二、老三不成器,只有老四燕王能担当重任,但是我自己定下的“立长”的规矩,也不好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我决定把大明江山交给大孙子朱允炆,这也成了我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五、 皇太孙朱允炆是太平年代长大的,不仅没上过战场,耳根子也比较软,为了留给他一个太平江山,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诛杀了很多明初的建国功臣,包括蓝玉、 傅友德、冯胜等。 1398年,我70岁了。在饱尝丧妻、丧子之痛后,我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我有26个儿子,为了大明江山,我把他们分封到各地为王,只盼他们能守好大明江山。可是,我的大孙子把我的计划都打乱了,我去世不到两个月,五儿子 朱橚就被他变为庶人,流放到了云南。次年,七子朱博、十三子朱桂、十八子朱楩也相继被贬为庶人。十二子朱柏为证清白,全家自焚,还被他冠上了恶谥。 老四本就和老十二交好,听到他最爱的弟弟自焚的消息,他愤怒了,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大侄子的所作所为,于是起兵反抗。叔叔和侄子大家,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我想这一切大概都是我的错,不该跳过儿子把皇位传给孙子 …… 结语: 从一个放牛娃到一国之君,朱元璋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他能够灵活切换自己的身份,面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底层老百姓,他有一颗仁慈怜悯之心,总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对于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既可以赏识重用,也可以痛下杀手,他用铁腕守护着他的江山,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对于满朝文武官员他冷酷无请,一点错误都可能招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面对家人,他又是一个“惧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