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孝文帝元宏(之三十五)

第十一章汉化先声

太皇太后的辞世,对孝文帝来讲,可谓既是憾事,又是幸事。祖孙携手,以改革谋安定,促发展,将大魏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可是,年轻的皇帝并不满足,他的视野是南北统一,天下大同。太皇太后生前对大魏的未来做了规划,那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跟进。孝文帝只嫌步子太慢,但又不敢违拗。现在,为了大魏,为了大一统,他要提速汉化进程,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实现他所有的梦想。

第一节明堂之名

鲜卑族的帝王们,代代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被称之为“胡人”“索虏”。为了撕掉这个标签,融入正统,他们数代人抛弃野蛮与落后,坚持改革,不断学习,努力汉化,在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中得以发展、壮大。孝文帝与太皇太后的共识,就是入主中原,全面汉化,一统天下。

可是,孝文帝没有想到,太皇太后的影响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尽管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沿着太皇太后设计的方向在前进,但朝中一些太皇太后身边的老臣,甚至阉官们,却并不买账。孝文帝决定从阉官入手,杀一儆百。苻承祖成为第一个被清理的对象。

这苻承祖原是太皇太后身边极为受宠之人,官至吏部尚书、加侍中,封略阳公,还被赐予过金书铁券。孝文帝为了讨好太皇太后,不但对他以礼相待,还曾为他建造过豪宅,与其他得宠的阉官相比,此人风头出尽,显赫一时。

太皇太后去世后,那些曾经威风不可一世的阉官大多变得小心翼翼,行事低调,唯有这苻承祖,毫不收敛,照样我行我素,作威作福。孝文帝看在眼里,派人暗中访查,结果很快查实这苻承祖的斑斑劣迹,便将他削去官职,禁锢在家,又故意封他为佞浊子、悖义将军。苻承祖原来人前显赫,现在受此羞辱,一下子想不开,自己气死了。

苻承祖一死,原来看不惯他的朝臣和百姓纷纷庆贺。孝文帝为人们出了一口气,大得民心。那些心有不服的大臣们也暗自佩服,阉官们更是如履薄冰,小心侍候。孝文帝小小的一招便立见成效,于是安抚百官,使群臣安下心来,共同致力于新的改革。

太和十五年(491)四月,孝文帝诏命李冲修建明堂,改建太庙。七月下诏,尊道武帝为太祖。十月,明堂和太庙建成。十一月六日孝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在太华殿大宴群臣。九日,孝文帝率百官奉列位先王牌位于太庙之中。第二年正月二日,孝文帝在明堂隆重祭祀献文帝。这一系列重大事项与活动,逐一开解孝文帝不能言明的心结。

先说说太庙。在古代中国,皇帝家都建有宗庙,用来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朝称“明堂”,秦汉时始称“太庙”。皇帝都有私心,觉得皇后也应该进太庙,为了安抚宗亲,宗室也可以进入,对国家有过重大或突出贡献的,皇帝御批,死后以郡王之礼厚葬,神位也特许“配享太庙”。凡是进入太庙的人,都可以和先帝一样,享受到后代帝王及其子孙的跪拜、磕头以及大型祭祀。太庙建成后,除历代帝王神位被一一请入外,孝文帝又将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诸位皇后以及已故宗室亲王神位也一并请入太庙。

再讲讲真正的明堂。明堂即“明正教之堂”,简称明堂,“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是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的地方。孝文帝一心崇汉,多次指示李冲要以洛阳汉光武帝时修建的明堂制式为摹本,于城南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外围修巨大的环形水渠,直径约 88 丈,宽约 1 丈 8 尺。渠底以砂岩方石砌造,渠底铺以片石,为辟雍。辟雍正中建正方形夯土台,各边长约 13 丈,为灵台。整个明堂直径达 87 丈,总占地近百亩。已故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郦道元,为明堂的建成书写道:“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

当初,孝文帝亲拟诏书指示:“昔轩皇诞御,垂栋宇之构;爰历三代,兴宫观之式。然茅茨土阶,昭德于上代;层台广厦,崇威于中叶。良由文质异宜,华朴殊礼故也。是以周成继业,营明堂于东都;汉祖聿兴,建未央于咸镐。盖所以尊严皇威,崇重帝德,岂好奢恶俭,苟弊民力者哉?我皇运统天,协纂乾历,锐意四方,未遑建制,宫室之度,颇为未允。太祖初基,虽粗有经式,自兹厥后,复多营改。至于三元庆飨,万国充庭,观光之使,具瞻有阙。朕以寡德,猥承洪绪,运属休期,事锺昌运,宜遵远度,式兹宫宇。指训规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庙,已成于昔年。又因往岁之丰资,藉民请之安逸,将以今春营改正殿。违犯时令,行之惕然。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裁度当春,兴役徂暑,则广制崇基,莫由克就。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尚书冲器怀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公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加指授。”大意是说:自古就有宫殿的规制和构造模式,茅屋土阶,昭示的是上古君主的德政;高台大厦,显示的是中世帝王的威严。奢华与俭朴,各有各的道理。周成王营造明堂,汉高祖修建未央宫,那是为整肃王朝威仪,推崇皇帝的德政,并非是喜好奢华,随意消耗民力。我大魏顺天承运,多年来致力于征服四方,无暇顾及这些建筑方面的事请,太祖即位之初虽初具规模,其后也多次改、扩建,但始终未能与大魏朝相匹配。今日之大魏,已是国运昌盛,国力强盛,应该为国家从长远考虑宫室的规模了,今春,开始改建明堂、太庙,这个时间段可能会与农时相冲突,但朔土多寒日,农事又与南方不同,也只能如此了。成功立事,不委托贤能之士不可;改革创新,不任用能干的臣子不行。尚书李冲才识渊博,计划周到,思虑长远,可以兼任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公丘穆陵亮配合李冲共同监造此项工程。另外,修复太极殿的规制,朕会再做指示。孝文帝的诏书说明了修建太极殿的必要新,同时,向人们再次暗示李冲的地位和重要新并没有随着太皇太后的去世而发生动摇,也给李冲本人吃了一剂定心丸。

帝王去世后,后人有用庙号和谥号的名号称呼他们的惯例。庙号是中原乃至东亚地区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被后人追尊特起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的意思。如始祖,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自己的血缘始祖、得姓始祖或始封之君的追封,然后依次是创基立业者,一般称“太”,如太祖、太宗。功高者称“高”,如高祖、高宗。世代祭祀者称“世”,如世祖、世宗。中兴者,称“中”,如中宗等等。谥号是人死后,后人用一两个字高度概括其一生的评价新文字,有一些盖棺论定的意味,能够基本反映其生前作为。不一定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一定都有谥号。已故帝妃、诸侯、重臣等也会获得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等人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按照周礼,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七庙中包括始祖后稷庙、周文王昭祧庙、周武王穆祧庙,始祖庙居中,依位次排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昭为上,穆为下,父曰昭,子曰穆,昭穆之庙又称二祧,此三庙为永不变动之庙。余下的,为天子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庙。也就是说,天子只敬四代祖先,有庙号的,可以一代一代保留,没有庙号的,能不能得到祭祀就难说了。超过四庙,就依次把前面的昭庙、穆庙毁掉,只余牌位仍依昭穆序位排列保存到始祖庙里,到老祖宗的庙里混饭吃,叫“亲尽而毁”。太庙解决了祖先庙宇林立的问题,到了一定的时间,再把神主们集中起来,方便祭祀。

道武帝建魏国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以拓跋族这少数人口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及其人民,这与周灭商后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一致。周人首先以分封制来安抚自家人,给姬姓宗族封侯建国,划定等级尊卑秩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进行了一番改造,将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通过制度的形式扩大影响,加强其血亲联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后,仿照中原传统制度设立了太庙,将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加以追封,“太祖”“高祖”的子孙分封为王,使他们成为北魏政权的有力支柱。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战争越来越少,对宗族的依靠也越来越减弱,对汉人氏族的仰仗反倒极为迫切。可是,一代一代的帝王自有一代一代的子孙,越来越多的王侯子爵占据朝廷重地要职,非但起不到支柱作用,反而挤占资源,瓜分蛋糕,影响朝廷选用士人,甚至与士人屡屡发生冲突。况且,这些王侯们的特权也该限制一下了,蛋糕不会因为要吃的人数增多而自己变大,那就只能让吃蛋糕的人数减少。可是,孝文帝明白,这块蛋糕轻易动不得。经过深思熟虑,他先是将北魏从前的土德变更为水德,TUO离“胡族”,与众大臣重新议定大魏朝的太祖,认为此前庙号为“烈祖”的道武帝有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创业之功,应该是真正的开国皇帝“太祖”。在此之前,北魏的太祖一直是道武帝的曾祖、平文帝拓跋郁律。孝文帝说:“祖有功,宗有德,没有深厚的功德就不能享有祖宗的名位,而居于二位建立大功德的远祖庙里。考虑到先朝旧例,错杂不一,难以为准。如今,大魏要遵循先辈遗志,完善礼仪典籍,制定祖宗庙号,以为后代定法。烈祖(道武帝)有创业之功,世祖(太武帝)有开拓之德,应当作为百世不迁的祖宗。远祖平文帝功劳未必高于昭成帝,庙号却是太祖,以道武帝之功勋,远高于平文帝,庙号却是烈祖,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其中不妥之处。朕如今要尊奉道武帝为太祖,与显祖合为二祧,其余先帝都依次迁出太庙。”既然平文帝要迁出来,那么宗庙就只剩下六个了。“一直以来,天子七庙,这么一来,宗庙就出现了一个无主庙。那就让朕来当这一庙的庙主吧,朕知道做臣子的多有避讳,不敢言明。人生总有一死,这是常理。朕德行浅薄,却得以继承帝位,若祖宗有灵,庇佑朕善终,依照昭穆次序入主宗庙,朕的心愿也就满足了。倘若不能预设虚位,就应当就此制定出可令后世遵循的法则,让后代按此规定执行。”为了破旧立新,坚决执行“天子七庙”的儒家礼制,充分表达融入中原文明的决心,孝文帝拼了,毫不避讳为自己虚设一庙,令朝野震惊。

孝文帝对先祖庙号的更改,也是对道武帝以前和之后的皇族进行的一次重要区分。原来享受特殊待遇的,这下也不敢再理直气壮地争这要那了,自觉矮了一截。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的远方亲属和异姓封王、公、侯、伯的,爵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伯降为子男,有将军名号的,一律去掉。

一直以为皇帝Ru臭未干、仿佛在闹着玩的那些人,这下子彻底傻眼了。好在只是降了一等,各种待遇也随之低了一些,亲戚,皇帝还是认的。

这次以道武帝之名区别对待的,还有崞山纥豆陵窦太后(即窦太后)庙、机鸣山常太后庙和长安太皇太后父亲冯朗庙,包括白登山道武帝庙,一并不再专门去祭祀,也不必有如明堂和太庙举行大典那般由皇帝亲自主祭,只须有司或地方官员在特定的日子主持祭拜即可。北魏拓跋部人一向信奉神灵,认为天地山川、阳世音间均有神鬼掌管,所以建庙祭祀之风盛行,既劳心费力,又劳民伤财。孝文帝连续两次下诏,命令罢去对这些寺庙名目繁多的祭祀,规定令行禁止,今后只准在南郊圜丘之下祭祀风伯、雨师、司中、司命,在明堂之侧祭祀门神、户神、灶神、井神等。

这一系列的变革,让许多人来不及细细琢磨其中深意。拓跋氏这个大家族面临的,是每一个帝王之家都要经历的……

祖宗们的牌位一个个都请进了太庙,太和十六年(492)正月二日,孝文帝在明堂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父亲献文帝。从此,祭祀父皇与母后的活动,孝文帝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了,长期堵在他心头的一口气终于得以释放。

李文媛,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博物馆理事会特聘理事、大同市妇联执委、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化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鉴评师、价格评估师 。法学学士。14岁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风》(作家出版社出版)、传记文学作品《孝文帝元宏》(北岳文艺出版社)。其它作品散见于《青年诗人作品选》、《意林》《小品文选刊》、《红楼梦学刊》等刊物杂志。

【来源: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 上一篇:70岁阎崇年称满清入关为民族融合,为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