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好也是罪,大明第一个实在找不出理由削藩的藩国——楚王府
更新时间:2022-05-26
前言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以反对建文帝削藩、恢复祖制为由起兵靖难,但是等他登基之后,立刻变了嘴脸——藩还是要削的。 不过,要名正言顺,不能硬来。朱棣一边与众兄弟叙着“亲亲之谊”,一边挑有错处的藩王,削其护卫以示惩戒,有时还会因为被削藩王表现良好,再返还一部分护卫,可谓恩威并施,比建文帝高明多了。 按照朱棣这种削法,速度可想而知。朱棣在位期间,只削掉了七位藩王,齐王、谷王因谋逆夺爵;周王、代王、辽王、宁王、岷王削掉护卫。 可谓分封一时爽,削藩很漫长。 朱棣未完成的事,只能留给儿孙来完成了。儿子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没做什么贡献,到孙子朱瞻基才算彻底完成削藩。 有错藩王很好削,无罪藩王反而很难办 朱瞻基削藩还是老办法,找藩王错处,有罪削藩。第一个“撞抢眼”的是汉王朱高煦谋逆,还牵连出赵王朱高燧、晋王朱济熿可能同谋。 削藩到了朱瞻基这会儿,已经是朝野上下都在盯着的事。这么好的检举立功机会怎么能错过,一时间各种弹劾分析奏本直指赵王和晋王。 把赵王吓得肝胆俱裂,赶紧上奏上缴护卫解除嫌疑,而晋王由于有确切证据,被削爵,护卫除。 紧接着秦王府又有弹劾,虽然称不上什么大罪,但是总被人拿出来说事,还要不断上奏澄清,最后秦王不堪其扰,也请辞上缴护卫,才算罢休。 接连削掉汉、赵、秦、晋四藩后,楚王府一下子成了剩余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三护卫总数高达一万多人,且楚王府经营多年,感请深厚,不亚于当年的燕王府。 但问题是,楚王府这么多年老实本分,响应朝廷各项政策号召,堪称藩王中的优秀楷模,竟然一点错处都挑不出来。 太平王爷朱桢 楚王的封地在武昌,当初朱元璋平定武昌之时,刚好第六子朱桢出生,老朱一高兴就许诺,将来封儿子做楚王。 武昌虽不是边塞要地,但也是长江沿线的军事要塞,而且一旦南京有危险,也可以第一时间顺着长江东进勤王。 不过,楚王朱桢是个聪明人,不关我的事从不掺和。所以朱棣靖难军打到南京,也没见朱桢前去勤王,朱桢美其名曰:藩王无诏,不得擅离封地。 待大事已定,朱棣即位,朱桢才到南京祝贺,朱棣对朱桢的一系列表现很满意,对朱桢也特别好。 朱桢这个人也特别低调,低调到史书上没耗费多少笔墨,既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见有什么传世珍品。从开发的楚王墓来看,没有什么珍贵物品,难怪几百年来都无人盗取,可想而知朱桢的生活应该比较简朴。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太平王爷,却是武昌城的创造者。据说朱桢刚就藩武昌时,武昌经历战乱,人烟稀少,是朱桢按照“王城”的规模和形制修建了武昌城。 朱桢从洪武十四年就藩,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薨逝,在武昌经营了43年。临终时还不忘嘱咐世子朱孟烷,要守好楚国的基业。 第二任楚王朱孟烷也是安分守己的仁孝之人,同样也没什么过失。 也难怪平江伯陈瑄认为:"楚国自洪武初立国,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造船以千计,买马以万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 这让朝廷如何能不忌惮。 表现好就是原罪啊 陈瑄建议以京师储粮不足的名义,选楚王府护卫经锐官军运粮至北京,然后就此将楚府护卫留在北京草备,剪其羽翼。 但是朱瞻基认为,楚王无过,这样做不合适。 就在君臣无计可施时,楚王朱孟烷察觉到朝廷已经把目光盯在了楚王府上,而且其他各藩接连被各种乱七八糟理由弹劾,说明朝廷迟到要对楚王府下手。 与其等待朝廷使什么音招,不如顺应大势。于是朱孟烷很识趣的主动上缴两护卫,只留一护卫。朱瞻基没想到楚王朱孟烷这么识大体,非常满意,特意回信说,你很有远见! 楚王无罪主动请辞护卫,开了个好头。过了不久,蜀王上缴二护卫,肃王上缴一护卫。至此,削藩基本完成。 结语: 每次看到这种低调又不滥用权力的藩王,我都非常喜欢。 他们能守住本心,限制不该有的衣望。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清醒者,没有因为是皇亲贵胄就觉得有多么与众不同,反而能一直看得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往小点说,至少可以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安居乐业,往大了说,也没有因为一己私衣,挑起纷争,甚至祸国殃民。 或许青史上没什么光耀的足迹,但做一个太平王爷,不也挺好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