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后的支柱
更新时间:2022-05-26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开始没落,标准之一便是军备。1796年的白莲教起义,直接打趴了本就衰败不已的八旗与绿营。B得嘉庆皇帝启用地主阶级自行组织武备——团练,这才将历时9年的白莲教起义镇压,可也消耗了清政府近2亿白银,使清王朝元气大伤。 1840年鸦片战争,1851年太平开国运动迫使清王朝不得不重新组织并寻找新的武装力量来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二支新的武装力量;一支是以曾国藩为首,汉人地主阶级所组织的武装力量——湘军,淮军,楚军等;另一支是以蒙古王爷僧格林沁为首,以蒙古马军为主力的蒙满联军。二只力量一南一北撑着大清的天下——一个在南对抗太平天国;一个在北对抗捻军,所不同的是僧格林沁是”真支柱“——累死累活真的是为支撑清王朝不倒;而曾国藩是借”柱子“之名莫鱼,直接莫出半壁江山——曾左李张带着分公司搞起了”江南互保“,对抗总公司。 僧格林沁其人 僧格林沁,1811年出生,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有一个哥哥朗布宝沁。其父布和德力格尔虽是身为四等台吉的贵族,但家庭贫困,不得不给牧主放牧来养活家人。因此僧格林沁的童年大多也是替牧主放牧,直到他长到12岁,其父决定把他送到昌图老城的喇嘛庙念书,实质上就是送僧格林沁当喇嘛。 当时的蒙古社会很多穷苦人家都愿意将小儿子送到喇嘛庙当小喇嘛,因为蒙古的喇嘛免税免役,而且喇嘛庙有自己的田产。甚至很多蒙古王公会捐钱财给喇嘛,所以喇嘛总体上比底层民众生活富裕。 但僧格林沁比较幸运,他有一个远房族叔索特纳木多布斋,此人是一个蒙古郡王,他的福晋和硕庄敬公主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公主只生了两个女儿,无嗣。 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纳木多布斋病死,年仅15岁的僧格林沁被道光帝选为索王嗣子,承袭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爵。 如此,僧格林沁便与道光帝成了甥舅关系,并被招到北京皇宫,接受宫廷教养。 道光八年1828年,僧格林沁18岁,被选为皇家额驸,并先后担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总理行营大臣………………等等一系列显要的职务。 1840年鸦片战争,僧格林沁奉命巡视山海关、大沽口防务,在整顿军队与加强防务中办事认真,十分受道光帝欣赏。 1851年咸丰帝继位,僧格林沁依旧受到新皇帝的信任,以御前大臣署管銮仪卫掌卫事(其长官为正一品武官),肩负起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与警备护卫京津地区的重任。直到太平天国北伐军B近北京。 僧格林沁与北伐的太平军 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后,派出了一支偏军进行北伐。 咸丰三年四月初一(1853年5月8日),林凤翔、李开芳等率领2万军队自扬州出发,在捻军的引导下,连续攻占多座城市。在五月十三日(6月19日)到达河南开封,咸丰连接告急奏章,震恐之极,急令加强山东、直隶及黄河各口防务。 六月初二(7月7日),北伐军围攻怀庆府,清廷四方调兵援救。七月二十九日(9月1日)北伐军耗时两个月,未攻克怀庆,于是撤怀庆之围,再向西疾进,远入山西。 在山西一路披靡,连克六县一府,出其不意又东向河南,打开直隶西南锁钥——临沼关。咸丰闻讯,惊呼“畿辅近地,岂容逆贼肆行”。又从蒙古、吉林、热河等省调集步骑兵一万多名,加上京师旗营官兵十四万九千,僧格林沁手中的防守力量已达十五、六万之多。 咸丰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853年10月29日)太平军占领静海,本来想着进攻天津的,但因战线太长,又无后方补给,连日行军,加上一路上与尾随的清军磕磕绊绊,天津城又“该郡久已防范,颇称严密”,后方清军又跟至,只得在静海独流与清军相持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后又突围南下。 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命令护卫京师的僧格林沁南下堵截北伐军。僧格林沁首先在阜城重创太平军,击毙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然后水灌连镇,俘获林凤祥,并送京师残杀。 此战让咸丰大喜,二月,立马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其子伯颜纳谟祜提升为二等侍卫、御前行走。僧格林沁引兵将李开芳围在高唐州,但高唐州城高濠深,僧格林沁故意放松围城状态,有李开芳突围。僧格林沁亲率马军将逃出的李开芳围在荏平县的冯官屯,采用水攻,成功活捉李开芳等八人。 也因此功,仅二个月后,僧格林沁诏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俸银加倍。 僧格林沁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僧格林沁成功镇压北伐太平军的第二年,即咸丰六年(i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857年12月广州失陷,英法侵略者为了扩大战争,尽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直取白河口进攻大沽(第一次大沽之战)威胁京师。1858年6月,清朝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英法撤军。 按照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的换约规定,一年后,咸丰九年五月十七日(1859年6月17日),英法拒绝清朝在上海换约的请求,再次率军背上,坚持要求在北京换法。这次咸丰派出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负责京津一带的防御。 第二次大沽之战 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僧格林沁到任之战,积极重建大沽口防御体系,就是多建大炮,设置一条拦河铁链与外层拦河设施,撤掉原先守军,改京师与蒙古等处援军守卫,再多征集人员与白银,加强训练,增加炮手等人的工资,算是做到了一个将领能做的事,剩下就是等待英法联军了。 英法联军借上一次胜利,这次也没带多少人。据后人统计此次英军约1000人,法军只来了60人,清朝方面约5000人。 英法联军轻敌,也不走北塘从后攻击大沽口,而是“定行接仗”直闯大沽口,并要求清军限时撤去拦河铁链,僧格林沁没有回应。 1859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24日)英法联军毁拦河设施,“各船蜂拥直上,冲至第二炮台’’,撞击铁链,没有成功。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向敌船“环叠攻击",击毁敌船多只。英法联军派出小舢板船,企图到南炮台河岸登陆,清军用抬抢、鸟抢连环色击,联军纷纷倒地,登陆部队伤亡惨重。至五月二十六日(26日)凌晨1时30分,英法联军登陆部队完全撤出。 第二次大沽之战,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两次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次大胜又清政府内的“主战派”又重新抬头,英法联军也不甘心,重新派大军再次出战,这次英法联军是18000人。 第三次大沽之战 此次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的北面北塘登陆,僧格林沁率马队迎战,被英法联军的火器压制,死伤惨重,退守大沽一带。英法联军直接从后方进攻塘沽与大沽,塘沽与大沽沦陷,僧格林沁撤退至张家湾。 后来查资料才明白,大沽炮台大多是固定炮位的,而且朝向是向着海这边的,所以当英法联军从背后进攻时,这些炮位大都是没有作用的。另外清军在撤退时,把一些军士锁在炮台之中,一些记录之中会说清军抵抗机烈,至死不退。 不久后天津失守,英法联军又攻占张家湾,僧格林沁退至通州。为防卫北京,咸丰又调来三万五千人归僧格林沁指挥。 1859年八月初七日(9月21日)八里桥之战开始,僧格林沁压上所有军队,再次惨败。咸丰从北京出逃至热河,留下弟弟奕訢应对英法联军。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万圆之圆被洗劫并烧毁。 僧格林沁南下剿捻及其败亡 1860年10月24日清朝与英法二国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联合退出北京,清朝暂时得到喘息之机。此时的僧格林沁因为对英法作战失利,被革除王爵,暂时搁置在一旁。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朝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军赴山东与新捻军作战。 这里要简单说明一下新捻军;原本的捻军是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一北一南。后来太平天国在安庆失守后,1862年由英王陈玉成派出一支太平军向西北进攻,想分散太平天国南京的压力,这支太平国有陈德才率领,三万余人。后来南京告急,陈德才与部分捻军会师,共同东下救援南京。 陈德才未到南京,南京便被曾国藩攻陷。南京的陷落给陈德才率领的军队以沉重打击,造成军队士气低落。同治三年十一月(1864年),在安徽霍山黑石渡僧格林沁与陈德才率领的西北太平军进行决战,西北太平军惨败,陈德才绝望之中自杀,西北太平军彻底覆灭。 这支太平军的残余势力与捻军汇合就是新捻军,并推荐太平军将领赖文光为新的领袖。正是这支新捻军埋葬了僧格林沁及其马军。 捻军的定义——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所以捻军算是一支并不正规的军队,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也是前期僧格林沁等将领娄战娄胜的原因。但由正规军太平军的加入,新捻军的作战能力显现质的提高,第一个目标便是有新仇旧恨的僧格林沁。 同治三年1864年11月,赖文光等逃至河南邓州,在邓州唐坡伏击僧格林沁,清军大败,僧格林沁率十几骑逃往邓州,接下来就就是惨烈的鲁山之战。 捻军假装要攻打鲁山县城,僧格林沁率军驰抵鲁山城下。此时捻军突然改变了一味逃跑的假象,“马步大股,潮涌来扑”,僧格林沁仓促应战。捻军突袭一波后,再次佯退,僧格林沁被机出火气,率军紧追不舍,捻军将清军引过滍水(今称沙河),突然回击,并派马队抄清军后路,击其半渡,清军惨败。 这一战僧军几员大将阵亡,不仅使僧军实力锐减,而且使僧格林沁经神受到重创。从此以后,僧格林沁与新捻军的作战中没有发挥其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运筹帷幄’’的职能,丧失了作为军事指挥官最基本的理智,以对捻军穷追不舍为最直接的方法,妄图与其决战,彻底消灭捻军。 但捻军一直不给他机会,从河南跑到安徽,再从安徽跑到山东。僧格林沁发疯一样的在后面追。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捻军将僧军引至山东曹州府西北一带,有僧军钻进捻军所设包围圈,将僧军几乎全歼,僧格林沁及其部下被杀。此战震惊了满朝文武,清廷一直以来所依靠的满蒙马队宣告被彻底击溃。 僧格林沁是近代历史人物中较为复杂的一个,他不仅参入过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也因为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不能统一。僧格林沁外抗击英法联军抵御外来侵略,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统治,很难把他完全当为正面或者负面人物。 但于清朝来说,是清未被清廷依为长城,为清王朝最重要军事的统帅没有之一(依信任度而言)。但他文化不高,15岁才被送入皇宫,但是在军事方面,确实是外藩蒙古人和满清亲贵势力中的出类拔萃者。晚清面临着一系列统治危机:农民起义、外来侵略、地方督抚权利的增大等,僧格林沁的出现,确实成为延缓矛盾的“柱石’’,但不足以改变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