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清君侧?历史上发动了哪几次清君侧?哪一次成功了呢?
更新时间:2022-05-26
你知道所谓的清君侧都只是造反的遮羞布吗? 你知道历史上分别有过哪几次清君侧吗? 你知道哪一次的清君侧成功了吗? 今天我们说下历史上所谓的清君侧,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清君侧”,从字面上解析就是“清君侧”这边的人觉得皇上很好,就是皇上身边的坏人太多了,这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老在皇上面前乱嚼口舌,尽教皇上干些坏事,把这朝廷上上下下都搞的怨声载道。 清君侧这边的人看着想:那这可不行,这样下去这国家怎么搞,这人民群众怎么办。行吧,那咱们带着点人,去帮忙清君侧一下,把那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给收拾一番。 收拾完之后想:这皇上刚被清君侧完了,可能心请有点不好,再加上之前被教坏了,怎么当皇上也没学会。那行吧,咱就好人做到底,就先帮忙当下皇上管理一下这个国家先吧。所以啊,这所谓的清君侧,其实都只是造反的遮羞布而已。 那问题来了,历史上分别有过哪几次清君侧呢? 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清君侧”的大概有4次。 第一次清君侧是汉朝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当时刘濞的清君侧也被称为“七国之乱”,清的是就是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32岁的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汉景帝继位后,虽然西汉从整体上来看经济繁荣兴盛,百姓安乐,但王朝内部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藩国的势力太大。因此,继位之后的刘启的第一个大事就是削藩,他提拔了博学多才的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重点负责此事。 晁错主张拿最具威胁的吴王刘濞先开刀进行削藩,因为一则吴王势力极大并且已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了40年,再加上年轻时候的刘启失手中杀死了刘濞的儿子,所以吴王造反是必然的事请。 不过因为外戚窦婴的坚决反对,加上吴王刘濞树大根深,难以轻易撼动,所以这个计划被暂时搁置了。 刘启只能从威胁小的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开始削减封地,而吴王刘濞这里,就只是象征新地削夺了他的会稽、豫章两郡。不料,本就意图谋反的刘濞借着这个机会,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7个诸侯王共20万的大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 第二次清君侧是唐朝的安禄山,史称“安史之乱”。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在位期间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之后,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立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然而,节度使权力的不断扩大,已经开始对中央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唐玄宗统治晚期,日益腐败的朝廷让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安禄山看到了机遇。 公元755年12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得安禄山,发动属下共15万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第三次清君侧是元朝的孛罗帖木儿。 元末时期统治腐败,天下大乱,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公元1364年四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军权,四月又以孛罗帖木儿的不受命为由,联合扩廓帖木儿一起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 于是,孛罗帖木儿便以“清君侧”为名,成为元顺帝的外援,先后两次率兵攻打大都,后于七月攻入大都。 八月,元顺帝以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在他执政的一年间,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和恢复统治的政策,但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元廷来说,已经为时已晚。 公元1365年初,皇太子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扩廓帖木儿再次发兵攻打孛罗帖木儿。同年七月,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刺杀而死。 最后一次是明朝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把当时的新皇帝朱允炆给清掉了,坐上了明朝的皇位,史称“靖难之役”。 公元1398年六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为帝,为了削弱手握重兵的藩王势力,便很快便开始了削藩大业。继位还不足一个月,建文帝便以谋反为由将周王朱橚削为庶人。 公元1399年四月,建文帝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将其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岷王朱楩也被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同年七月,燕王朱棣遣使入京奏事,使者在齐泰等人审讯下供出燕王异状,于是建文帝降下密旨,令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逮捕燕王府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然而张信却向朱棣偷偷泄露了消息,于是朱棣用计有杀了张昺、谢贵,随即以“尊祖训、清君侧,诛间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开启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带领的大军攻破了南京,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清君侧”成功的人。 好的,关于历史上的四次清君侧分享就到这里了。 关于历史上的清君侧,朋友您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