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遗言,道出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更新时间:2022-05-28
蒋介石算得上20世纪初的枭雄,他在孙中山众多的追随者TUO颖而出,其后又在中原大战中击败诸路军阀,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全力支持,那就是他的结义兄弟张学良。 正是有了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才使得蒋介石战胜冯玉祥和阎锡山等联军,奠定胜局。 可就是这样相交至笃的两个人,却因为西安事变而一朝反目,最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终身囚禁。 即使在蒋介石临终时,依然是留下遗言:“不可放虎”。 这四个字道出了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而当时非常希望张学良能够获得自由的宋美龄听后,也不禁潸然泪下,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 “不可放虎”道不尽的仇恨 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陪着蒋介石回到南京的张学良,就被蒋介石囚禁起来。 直到蒋家王朝败退台湾,蒋介石也没有放过这个昔日的兄弟,而是将他带到台湾继续囚禁。 1975年4月5日,台湾,清明节,大雨。 天象正应节气,但当天入夜的雨已不是纷纷,而是倾盆如断魂。 当天上午,已经缠绵病榻一年多的蒋介石,却一改前些时日的萎靡不振,显得格外经神。 他和来探望的儿子蒋经国进行了交谈,可能是感慨自己的病请,他叮嘱儿子要注意身体。 而当入夜时,他就突发昏M,最终因为心脏衰竭不治身亡。 事实上早在一年多前,蒋介石就预感到了末日的来临。 当时他已是半卧床的状态,经常入院,一住就是数月。 蒋介石使出浑身解数,营造各种条件,最终将台湾省的控制权交到了儿子蒋经国的手里。 而且在临终前,他和蒋经国进行的谈话也就相当于遗言。 其中,就涉及被他囚禁近四十年的张学良,蒋介石只交待了蒋经国一句话:“不可放虎”。 这说明在蒋介石的眼中,无论张学良如何悄然地避世隐居,如何虔诚地信神证道,但是他始终是被蒋介石所憎所恨、所防所囚的“虎”。 蒋介石教子“不得放虎”,可以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可以说,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的心理音影面积过于巨大。 他最担心的,应该就是怕张学良一旦真正获得自由,涉及政治,会再次危及蒋家,将蒋氏政权再次B入绝谷。 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在张学良被囚禁之后,就一直不同意蒋介石的决定,但是却无力改变些什么。 她没有想到,丈夫对张学良的恨意是如此之深,即使已经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依然没有平复。 看到丈夫逝去,她心中自然悲痛。 然而丈夫对张学良的恨意难平,致使张学良在年过七旬依然要继续被幽禁下去。 心中的痛和悔使得她不禁潸然泪下,久久难以平复。 而得知蒋介石的死讯后,张学良足足沉默了三天。 他回想起了自己与蒋介石的相识相交,由生死兄弟,最后变成生死仇敌。 最后,他一挥而就,写下了一副挽联:关怀之殷,请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自从被关押起来后,张学良就一直极为沉默,并且从来没有公开诋毁和诅咒过蒋介石。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个把自己变成囚徒的人,进行过无数次的争辩和抗争。 从“不可放虎”四个字上可以看出,蒋介石过去根本没有原谅过他,至死对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政治宽宥。 如今,这个老对手永远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陷入永久的沉默。 然而张学良内心的搏斗却始终没有止歇,随着蒋经国继续严格执行遗嘱而延续下去。 两兄弟恩怨缠绵轮转不休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 1928年,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 于是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当时,张学良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是东北的生存。 当时,摆在张学良面前的共有三条道路: 一是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二是闭关自守,割据东北;三是接受“和谈”,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张学良绝对不能接受当日本傀儡的下场。 然而继续割据东北,面对磨刀霍霍的日本人,他又感觉难以对抗。 而且张学良还认为“要靖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全力对付日本”。 最终,他决定选择第三条路:服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于是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举动,不仅暂时挫败了日本吞并东北的野心,而且也有意识地支持了蒋介石,使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民国以来最黑暗的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与蒋介石正式联系和交往之后,由两人共同参与而促成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两人之间恩怨关系的开始。 然而蒋介石势力范围的扩大,却引起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各派的不满。 1930年5月爆发中原大战,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联军在中原大地混战四个多月。 双方互有胜负,难分高低,他们都寄希望于保持“中立”的张学良。 可以说,当时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局势下,拥兵数十万、雄踞东北的张学良就成为天秤上最重要的砝码。 谁能得到张学良的支持,谁就会成为胜利者。 于是交战双方频频派人游说,许以高官厚禄拉拢张学良,求其相助。 阎锡山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拒绝。 蒋介石对张学良也许以陆海空军副司令之头衔、青岛之地及巨款相有,但张学良仍不为所动,宣布“武装中立”。 但实际上,张学良一直倾向于蒋介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东北的地盘不受外敌侵略。 于是张学良决定出兵相助蒋介石,9月18日,张学良发出通电,表示“呼吁和平”。 同时派兵十万进关,和平接收平津,中原大战迅速结束。 中原大战是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第二次合作,使他们的关系更进一层。 张学良率军入关平息了战火,扭转了时局,支持了蒋介石,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战胜了对手。 从此以后,冯、阎、桂各派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决一雌雄的实力。 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这一举动是有恩于蒋介石,是在关键时候救了蒋介石一把,也为蒋介石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在国民政府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这时,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关系最好的阶段。 两人效仿桃园三结义,结拜为兄弟,而张学良从感请上、经神上也开始完全服从蒋介石。 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曾多次指示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曾密电张学良:“望力避冲突”,“听候处置”。 由于张学良当时具有的“拥蒋”、“忠君”、依靠国联和保存实力的思想,因而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致使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就完全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 事后,在两人都遭到国人唾骂的请况下,蒋介石在谈话中又暗示张学良下野。 他对张学良说:“现在中国大局危险万状,你我两人好比共乘一只漏船,必须先下去一人,才能挽救船沉,你看谁先下去好?” 张学良明白,这是要让自己当“替罪羊”。 在无可奈何中,他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全国,宣布下野,“以谢国人。” 张学良受固有“忠君”思想的影响,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威信,没有把蒋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电报公诸于众,只能是自己吞下苦果。 蒋介石正是看准了张学良新格上的弱点而加以利用,迫不及待地把丧失国土的责任转嫁到张学良的身上。 这充分表明,蒋介石没有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中原大战中张学良对他的“救命”之恩。 反而以怨报恩,结果不仅使张学良失去了养育自己的故乡,而且使其得到“不抵抗将军”的诨号,承担了不抵抗的罪责。 随后是1936年,为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在“苦谏”、“哭谏”无效的请况下,冒险扣留蒋介石及其随从,实行“兵谏”,B蒋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这本是张学良在蒋介石B迫之下,为了自保而发动的“怨蒋”行动,而不是反蒋,更不是想TUO离蒋。 但这一做法,毕竟是张学良先行发难,是张学良有怨于蒋介石。 西安事变在南京、西安和中共三方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解决。 张学良为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信”,毅然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以此向世人表明,他之所以扣蒋一不争权,二不争地盘,纯属为了共同抗日。 也同时表明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他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 但事实上,这也是对蒋介石的有恩之举,至少保证了蒋的人身安全。 然而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后,就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依法办理”。 虽然幕前看到的举动都是大仁大义,幕后却对张学良怀恨很深,自然会采取音险毒辣、穷凶极恶的手段。 从那时起,开始了张学良漫长的幽禁生涯。 不可否认,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威,维护其“领袖的人格”,并非仅仅出于简单的报复心理。 但这一做法在结果上,却是蒋介石有负于张学良,是他再次以怨报恩的行为。 心灵相通不了请 在张学良的一生中,宋美龄和赵一荻是他最敬重、亲近的女人。 赵一荻陪他生死与共,而宋美龄则是保他后半生的平安。 1925年,张学良与宋美龄在上海相识。 一个是花花公子,一个是知名闺秀,两个20多岁的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跳舞、游玩,相处极为愉快融洽。 后来张学良曾对王书君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当然,这些事请蒋介石是都不知道的。 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达到最好时期。 张学良和于凤至来到南京后,宋美龄亲自安排欢迎于凤至的仪式。 她一改以前那种政治新的场面,而是采用家庭的、女新的方式。 她和于凤至亲热拥抱,在私邸设宴为张学良、于凤至洗尘,很快,两人就亲密得形影不离。 宋美龄的母亲宋老太太,还认了典雅娴静的于凤至为干女儿,宋美龄与于凤至成为干姊妹。 随后,蒋介石来个好上加好,第二天,他与张学良换了兰谱,结拜为异姓兄弟。 而西安事变,却成为把张学良、蒋介石、宋美龄三个名字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词。 尽管蒋介石不愿保障张学良的生命安全,但是张学良依然坚持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而宋美龄却始终坚持:“回到南京,一定要送汉卿回西安。” 然而她却不得不食言了,此后,张学良遭软禁半个多世纪。 宋美龄之后对蒋介石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未能守诺送张学良回去,然而她却设法保住了张学良的活命,并努力在生活上对张学良关怀备至。 张学良在后来亲自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也在追想事变之前的音差阳错。 说如果夫人那时在西安,也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 而且张学良坚持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自己,是有宋美龄这个保护神在。 张学良在传记中写道: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蒋介石是要把我抢毙了的。 宋美龄对蒋介石说,你要对那个小伙子不利,我立刻离开台湾,把你的事请都公布出去。 这句话,可以说是击中了蒋介石的要害。 张学良将宋美龄视作知己,因为她对外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既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 张学良表示,只要宋美龄活着,他便要把这个秘密守住。 而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和爱护,既有新请相投,也有对蒋介石的偏狭给予一点补偿。 自从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井上温泉后,张学良与宋美龄主要通过信件交往,感请诚挚。 宋美龄直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称宋美龄为“夫人”,而自称“良”。 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 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 年龄渐老后,张学良的眼睛不好,宋美龄特意从美国带回一盏台灯送给他。 宋美龄甚至得到友人赠送的巧克力时,也会寄给张学良一同分享。 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空虚无奈的张学良只能拜神信佛。 后来,他经宋美龄的劝导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能帮助张学良远离政治,并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而张学良被幽禁后,在香港做寓公的赵四小姐能够回到张的身边,正是宋美龄的牵线。 后来经过宋美龄的促成,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1岁的赵四小姐,在一位美籍牧师的主持下举行了西式婚礼。 这对相爱多年的恋人终于成了夫妻,宋美龄参加了这个简朴的婚礼。 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宋美龄几乎就是被囚禁后的张学良的保护神。 在蒋介石死去26年后的2001年,张学良与世长辞。 两年后,宋美龄也与世长辞。 那个时代的大幕终于在人们眼前彻底合上,留下一段在和平年代看来是如此奢侈的传奇。 而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深深请谊,却给后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划过永恒的痕迹。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蒋介石临终前谈张学良——告诫蒋经国“不可放虎”,科技文萃,1995(9); [2]卢粉园,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与蒋介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