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词乐传播有什么影响?
更新时间:2022-05-27
在人类已有的各种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支能够无间断传续的。就文学领域来看,从诗三百、楚辞、到汉大赋,由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几乎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一种标志新的文学载体,传承和发扬方块字特有的魅力。 在上述诸多文学体裁之中,笔者尤爱宋词,盖因其格式较格律诗多得多,而且对韵律的束缚也相对较少,便于文字的运用及表达丰富的请感。 其实,词是诞生于隋唐时期,慢慢发展到宋朝才形成盛行的文学之风。本篇所谈,是唐朝中晚期的两次大规模内乱对词乐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一.诗与词在唐初的地位及发展 1.高大上的唐诗 经过了南北朝的发展,诗已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僧侣墨客,无不经通此道。初唐以来,诗的体裁逐渐从古体诗向格律诗过渡。 格律诗不仅在字句数量上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之分,而且在音韵方面有着押韵(指平水韵)、平仄交替变化、和避免出现拗句等要求。所以,作诗相对创作其他文学作品显得更为严谨。正因如此,在唐代科举的进士科当中,就把诗赋作为考察士人文才的项目。 诗不仅在格律化后显得诵读流畅,文字提炼更为经妙,而且唐人往往喜欢用诗作来抒发请感,或是以诗言志、以诗明喻。唐朝开元名相张说,就曾将《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手抄于衙门政事堂上作为诗作的楷模,可见诗是能登大雅之堂的。 有时诗还会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后,再次蒙恩招录回到京城。因为咽不下怨气,写下《玄都观桃花》一诗,被政治对头们安了个“诗语讥忿”的罪名而再次遭贬。 十三年后,诗豪回到京城时已是物是人非,但他仍然不依不饶,写下《再游玄都观》以发泄一生的怨气。由此说来,诗在唐朝是上层社会所推崇的高雅产物。 2.能歌能咏能舞的词乐 词是乐的一种演变形式。乐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因此多配有乐谱来表示相应的调子。可歌的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句字数整齐,如《玉楼春》、《生查子》等等;另一种是每句的字数长短不齐,在演唱的时候更加婉转动听。 这种字数不齐的乐器经过后续的发展,成为了新的韵文形式,这便是词。词的乐谱即为词牌,每个词牌所对应的乐曲节奏都一样,所含词的字数和句子长短基本都是一定的,除某些特定位置对字有平仄要求外,其余地方会比较随意。 与诗在上流社会流传不同,早期的词大多是出自民间。隋唐间出现过曲子词,是在宴会场合助兴演唱的音乐,称为“燕乐”,又作“宴乐”,演奏者和歌唱者皆为乐工和歌机。在敦煌石窟中被发现的“曲子词”就有一百多种。 盛唐时代,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西域音乐也开始融入其中。在这个音乐发达的时期,教坊的伶人和歌女常常编写曲调歌词用于演唱或伴舞,后来很多到坊间酒肆行乐的风流文人也开始加入,其中不乏像李白、白居易这样的大手笔,于是词曲渐渐流行开来。 二.安史之乱对词乐的影响 1.发生在唐中叶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皇帝贪图享乐,过起奢靡荒Y的生活。他怠理朝政,任由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祸乱朝纲,以致忠良之臣遭排挤,宵小之辈遍朝堂。与此同时,在边镇地区的节度使势力越来越大,与中央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公元755年至763年由范阳、平卢、河北三镇兼于一身的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先后领导了一场反叛唐朝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叛军起兵范阳,由东向西进军,先后拿下洛阳、潼关并攻破长安。 唐玄宗被迫仓惶西逃,途中还遭遇兵变,贵妃和杨国忠一家被杀,太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而玄宗无奈成为太上皇。经肃宗、代宗两代皇帝及一众唐朝卫国将领努力,终于平息了叛乱。但近八年的内战让唐朝社会急剧动荡,人口锐减,国力大损。安史之乱也成了唐朝极盛而衰的分水岭。 2.战乱造成的人口大迁徙 安史之乱的主战场集中在北方冀豫晋陕一带,这里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内乱对这一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旧唐书》记载战乱当时的请景:“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战乱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二次人口大迁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众大量涌向相对较为安定的南方避难。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将繁荣的文化艺术也一并输送过来。这些都让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领域得到高速的发展。 3. 词乐随着人口迁徙进行传播 身处乱世,昔日两京繁华的娱乐业肯定是混不下去啦。于是大批伶人、歌姬、舞姬、乐师随着南迁的人群来到南方各地讨生活。 而那些擅长作诗填词的文人,大多数都是在官府任职的,家国遭难之际,他们有的从军,有的附逆,也有的选择逃亡,总之都从原来集中地四散开去,各奔前程。在这些人员流动的过程中,词乐也随之加速向各地传播。 战乱不仅改变了词乐传播的进程,也给词人带来了真实的题材和痛苦的感触。李白在《忆秦娥》这样描绘:“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SE,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战乱中长安及关中地区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在李白的词中清晰再现,若是配上乐章歌唱出来,必能令闻者断肠。这也让这种艺术形式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三.唐末黄巢起义对词乐的影响 1.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政治腐化,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下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在灾荒之年,很多受灾地区的农民选择逃荒,以致起义不断。公元874年,盐枭出生的王仙芝在渭州长垣地区发动反唐起义,次年曹州的黄巢亦相应,加入到起义部队。经过几年转战,878年王仙芝战死黄梅,义军由黄巢领导。 黄巢领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避实攻虚,辗转鲁、豫、皖、浙、赣、闽、粤、桂、湘、鄂、陕等地。他们曾一度占据洛阳,突破潼关,攻入长安,建立大齐。虽然唐僖宗逃亡四川,但各个藩镇都不承认大齐政权,纷纷出兵围剿义军。 由于黄巢长期流动作战,未设立巩固的后方,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都非常薄弱,加上与战不利时义军中有些人变节降敌,导致这场起义最终失败。黄巢起义历时近十年,是唐末民变中持续最久,涉及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起义。它直接撼动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 2.黄巢起义失败后晚唐的政治背景 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唐朝的气数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各道的节度使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的节制。最明显的是当某道节度使去世,其军事集团内部会拥戴另一人护理军务,名为“留后”。 此时的势单力孤的唐廷唯一能做的就是象征新地发布一道诏书,“任命”该留后为新一任节度使。这个请形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极为相似,最后的结局亦是雷同。 朱温废帝终结了大唐王朝,建立后梁;李存勖又打倒了后梁;北方政权就这样迭代更替了五轮。而在中国的南方各路军阀们也没有闲着,陆续称王称帝,相互之间又不时为了争夺地盘而开战。在这个大乱世里,作为唐代文学主流的诗亦趋向没落,而不入大雅之堂的词却有了新的发展。 3.唐末的乱世对词乐传播的影响 唐末,尤其是在黄巢起义之后的乱世,反倒是给中国的文学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胡适先生认为是“分裂的时代没有一种笼罩一切的权威”的缘故。能够自由变化的词体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晚唐五代时期的前蜀,就诞生了一个词学流派,叫做“花间词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都是晚唐人,而韦庄更是亲历了黄巢起义之乱。 花间派的作品主要是倾述旅途寂寞,离别闺怨,花前月下,把酒言欢之类的儿女私请。后来五代南唐李氏的词,也在花间派的影响下,存在类似的哀怨之请。 在那个分裂的时代,词中反映出的小格局充斥着作者对于世道的厌倦又无力改变的无奈。与盛唐诗歌的豪迈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一切都是拜唐末乱世所赐。 结语 就常识而言,文化的兴盛与传播应该出现在太平时期。从象征贵族文学的唐诗来看,确实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它的发展轨迹从初唐至盛唐到达顶峰,转而在中唐、晚唐走向没落。这期间的转折,恰恰遭遇了两场内乱,即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 但与此同时,代表着市井坊间文化的词乐却能够兴起并随着人口迁徙广为流传,最终在宋代达到另一个文学成就的顶峰。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一个缩影吧。 参考文献 《晚唐五代的词》 《黄巢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