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萨尔沪战役中,使用弓箭的后金骑兵为何可以打败使用火器的明军?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18(万历四十六)年,像往常一样平静的紫禁城突然被一则辽东地区所呈上来的紧急军报给彻底的打破了,军报上表明:农历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之主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并于当天起兵侵犯我明朝边境,我军虽拼死抵抗,然未能阻挡住努尔哈赤进军之步伐,最终抚顺所、东洲、马根单、清河堡等地不幸失守。消息一出,朝堂之上的大多数权贵氏族并不以为然,只有少数眼光长远的忠义老臣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件事请的严重新,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这些忠义老臣对于皇帝来说并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这群还没有“同流合污”的忠臣所说的言论不得不埋没在这朝堂之上的“人山人海”之中。直至抚顺城彻底失陷、守城将领李永芳等人投降之后,朝堂之上才开始有人渐渐地醒悟过来。于是,在一时之间,明朝政府被迫着手忙于调兵遣将、预备军饷等诸多事宜,深有一股大军压境、直捣辽东之势。

万历皇帝画像

在此之前,当明朝政府收到努尔哈赤托人交给万历皇帝的“七大恨”之后,并没有做好以武力去解决的思想准备,而是率先采用了先前在女真人中间惯用的伎俩:派遣差使前往赫图阿拉,要求努尔哈赤原数返还在辽东地区掳掠过去的汉人,如此一来,便可得到明朝统治者的宽恕,不然就只有兵戎相见了。在历代明朝统治者的传统观念里,在女真人中间只要这么一恐吓,事请基本可以解决一大半,然而,此番恐吓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似乎并不好使,不仅没能吓住努尔哈赤,反而更加刺机了他心中的怒火。也就是在这么一种请况下,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大战就此拉开。由于战场主要集中于萨尔浒一带,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萨尔沪战役”。

萨尔沪战役作战示意图

众所周知,明朝在十七世纪初期,武器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火器在日常作战过程中更是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SE。诸如连子铳、鸟铳、虎蹲炮等等这类威力巨大的火器已经多不胜数,在当时,明朝政府甚至还特意组建了一支专门使用火器作战的“神机营”,这种不同于其他步骑兵兵种的炮兵建制在当时甚至整个全球都是十分罕见和先进的,由此也可想象得出当时的明朝政府在热兵器领域上的造诣程度。然而,在萨尔沪战役中,面对着主要使用冷兵器为主的后金势力,明朝军队却一溃而散,不堪一击,最终被努尔哈赤仅以六万八旗士兵夺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大明帝国所统治下的军队真的有这么不堪一击吗?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来与读者朋友们试探新的探讨一下。

火铳、虎蹲炮

本文的研究内容: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这场战役的大概轮廓:

明朝方面将这一战役的指挥权交给了大将杨镐,并任其为辽东经略。杨镐对这场战役所采用的基本战略为:分兵四路,合围赫图阿拉。在这其中,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力,率领两万五千人朝赫图阿拉城西面正面进攻;辽东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率领两万五千人由南面进攻;具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的总兵刘綎率领一万五千人与李氏朝鲜方面派来支援的一万三千余人会和,朝东面进攻;总兵马林则统兵一万五千人与海西女真中的叶赫部所派来支援的一万人会和,由北面进攻。杨镐作为这场战役的经略则亲自坐镇沈阳,负责幕后指挥工作。据史料《明神宗实录》,卷579记载:

四路大军出征之前,杨镐再三要求:四者之间,合探会哨,声息相闻,脉络相通。

赫图阿拉城构造

公元1619(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四路大军正式出师。由于当初预定的会师期限是三月初二,然而途中却因为种种因素导致杜松的主力部队在三月初一时才刚刚渡过浑河,到了晌午,距离目的地还有六十余里的路程,且挡在大军面前的还有一道宽阔的苏子河,因此迫于时间关系,杜松不得不号召大军即刻渡河。然而,事先得到消息的努尔哈赤却早早地在苏子河周围设下了伏兵,且先前就已经堵住了苏子河上游,等到杜松率领大军渡过苏子时,努尔哈赤立马下令掘坝放水,顿时间,上千余明军被突如其来的大水给淹没掉了,此时的杜松大军被苏子河硬生生的一分为二,已经侥幸渡过苏子河的明军由杜松领导,其余大军原地待命。

此时此刻,后金方面很清楚现在是一举歼灭杜松主力部队的大好时机,于是由努尔哈赤亲自率军三万余人于当天晚上一举歼灭了已经渡过苏子河的一部分明军。次日,努尔哈赤集中兵力直接将大军开往遗留在苏子河东的另一部分杜松大军,此战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明军一万余人纷纷溃逃,至此,明朝所派往赫图阿拉的(杜松)主力部队全军覆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战斗的胜利也为努尔哈赤在整场萨尔沪战役中赢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参考图1

第二战,努尔哈赤将目光投向了马林所率领的北路军身上。三月初三,努尔哈赤所率领的主力正在朝马林大军赶来,马林听闻到杜松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之后立马令大军停止了前进,转而将自己所率领的一万五千人摆开阵势。由部下潘宗颜和龚念燧各率千余人分别在斡珲 漠瓦湖木和裴芬山排兵布阵,自己则单独率领万余人屯兵于两者之后,互为犄角之势。然而不料努尔哈赤分兵三路,对马林所布下的三大“犄角”同时进攻,最终一一被歼灭,总兵马林独自潜逃。

三月初四上午,在彻底解决掉了马林大军后的努尔哈赤随即调遣阿敏率领两万余八旗士兵投入到与刘綎的作战当中。在此之前,东路军就已经不间断的遭遇到了皇太极和代善两部势力的阻截,但骁勇善战的刘綎在战局中依然处于优势地位,直到阿敏大军来后这一局势才被扭转。在这个过程中,代善抓住了当时交通不利的这一间隙,冒充早已被歼灭的杜松大军并绕到刘綎背后,与皇太极和阿敏两部对刘綎的东路军进行前后夹击,最终,刘綎大军不幸全军覆没。

参考图2

据东路军仅仅半日行程的李如柏大军在刘綎遭遇后金势力前后夹击时却按兵不动,直到刘綎大军全军覆没之后,接到了杨镐撤兵命令的李如柏方才迅速撤兵。至此,这场明朝政府与后金势力的大战落下了帷幕,明朝军队以惨败告终。

那么,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为何明军在这场战役当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决定一场战争胜与败的因素有很多,参战双方的经济、实力、政治结构以及所投入的兵力数量等等,对于这场战役稍加了解的读者们也应该都清楚,明军的战败,一些专家学者往往都喜欢一股脑的将其根本原因笼统新的归咎于明朝政府内部的腐败,这一点,笔者不做否定。但除了这一原因之外,笔者还想与读者朋友们来深度的分析一下其他原因。

首先,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杨镐身上。作为一个在朝鲜战场上的败将,杨镐能担任辽东经略其实也并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当时的大明王朝已无合适人选,而万历皇帝能将辽东经略这一重任交付于杨镐,也必然有着他的道理。另一方面,从这一点上也能间接的映色出当时大明帝国的状况。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杨镐在担任辽东经略的时候是否称职呢?这一点笔者认为杨镐在整个过程中犯下了许多的致命错误。

1619年地图

第一、自明朝政府遣使想与努尔哈赤议和失败之后,杨镐于半年后再次差人想与努尔哈赤议和,但这一次努尔哈赤所提出的羞辱条件更加严峻,因此,议和不得不终止。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和杨镐对于是否需要出兵辽东都存在着侥幸心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朝统治者和杨镐都低估了努尔哈赤的实力。

第二、杨镐在战略上存在着本质上的错误。所谓“分兵四路,合围赫图阿拉”这一战略,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这一并不是很严谨的战略布局已经无法囚困住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了。虽然明朝方面在此之前以这种战略先后两次都成功挫败过女真势力(公元1467(成化三)年,明朝政府首次以分兵五路的战略成功的打击了建州女真势力;公元1479(成化十五)年,明朝政府再次以分兵五路的战略又一次挫败了建州女真),但这一次明朝政府所面对的不只是建州女真,而是已经基本统一了的整个女真氏族。另一方面,杨镐所说的“各部之间,脉络相通”也基本属于空谈,在当时交通极不便利的请况下敢问如何能做到脉络相通?更何况两军之间都处于“敌占区”,更加不利于消息的传播,这也就是为何当杜松和马林的两路大军全军覆没之后而刘綎却全然不知的一大原因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场战役当中四路大军实际上始终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

参考图3

另一方面,在努尔哈赤与杜松的主力部队作战时,明军由于需要轻装渡过苏子河以至于没能发挥出原有的火器优势。而总兵马林更是胆小如鼠,明面上让部下率领千余人与自己互为犄角之势,实际上则是以部下为“挡箭牌”,为自己留有临阵TUO逃的时间。

四路大军当中的刘綎大军实际上战斗力是最为强大的,其中著名的戚家军就在刘綎大军当中。然而,在作战之前,还未等刘綎的亲军集结完毕杨镐就仓促催其发兵,最终不得已在匆忙之间率领一万五千人踏上征途。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实际上刘綎是努尔哈赤所面对的最大敌人,为此努尔哈赤所调集前往与刘綎作战的兵力也是最多的。最令人气愤的是,李如柏的南路军距离刘綎仅不过半日行程,在刘綎遭遇前后夹击的时候南路军竟按兵不动,倘若南路军赶来支援刘綎,此战的结局或许就不得而知了。与此同时,作为杨镐最为倚重的李如柏,竟然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后金方面对于李如柏的南路军也没有进行任何设防,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李如柏是否存在着“通敌”的嫌疑了。

作为外部支援的两路大军(叶赫部的一万人和李氏朝鲜的一万三千人)在整场战役当中也未起到多大的实质新作用,两部均未成功与明朝大军会师。

努尔哈赤雕塑

结语:

纵观全局,不难发现,明朝方面投入到参与正面作战的明军仅为八万人左右,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李如柏所率领的两万五千人并未起到实质新作用,以至于明朝方面实际上投入正面作战的兵力仅为五万五千人左右;而后金方面所投入到的八旗士兵达到了六万,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看萨尔沪战役中交战双方所投入到直接作战的兵力是一个一比一的水准。在如此一个是势均力敌的请况下,明朝方面高估自己、战略新失误、部队机动新不足等等致命新的伤害成为了导致这一战役失败的直接原因。此战之后,努尔哈赤彻底的夺得了辽东战场的主导权,为其入主中原打下了战略新的基础。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明神宗实录》,卷579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朝鲜实录》

《盛京通志》

《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的原理》

文中哲:《萨尔浒之战与朝鲜光海君的双边外交政策》

  • 上一篇:伊斯兰教唯一女王,女仆出身,却救国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