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更新时间:2022-06-03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一个倒扣着的大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缸中发出阵阵惨叫和砰砰的敲击声。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服之SE。这下子可惹恼了宣宗,直接将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旧不解气,大声喝令道:“斩草除根,把他的儿子全杀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亲的叔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侄子下狠心如此残忍地处置了叔叔呢?这一切都源于朱高煦的执念。 一、父亲开了个不好的头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成婚。随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败元军,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年),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养,以后辅佐朱标,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后来并没有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将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当朱允炆21岁即位时,十几个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目的是要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可是他的手段太过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襄王朱柏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当目光集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身上时,朱棣只好假装得了疯病,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准备。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称为“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虽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无奈,于请感上可以理解。可是从正统思想来说,在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谋逆,抢夺了侄子的皇位,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 尽管朱棣励经图治,将明朝带入了一个盛世。却也总被天下读书人鄙视,他不得不令人编写《永乐大典》来缓和民众对自己的看法。 不过,朱棣奋起反击,抢得皇位的这种做法,让儿子朱高熙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简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样,学习的目标。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属于强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强者,就是自己。 可是,别人并不这么想。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欢皇孙朱高煦,说他狡黠妄为,行为没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新,经常违法乱纪。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随心所衣。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作为皇孙要进京参加丧礼。舅舅徐辉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诫他要注意礼仪。没想到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爱马,径直返回燕地,丧礼也不参加了。一路上随意杀害百姓和地方官,影响极坏。 这样的事请不一而足,群臣们对朱高熙也颇多指责。 可是,朱高煦却也有别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战骁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难时,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熙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朱棣在山东聊城兵败被困,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战败的时候,也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朱棣于生死边缘。 因此朱棣对朱高煦说:“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炽如果因病逝去,会将世子之位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打起仗来更为卖力。 可是,朱高煦战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宠而骄纵,不守法纪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虽然朱高熙功劳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请求立他为太子。却也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实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朱棣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慈贤德,再加上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世子,因此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十分不满,气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着朱棣在南京,朱棣无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旧行事放纵,常常在仪式和服装上与太子较劲,多次擅越,挑战天子威仪。同时,他还在朱棣面前数次挑拨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边的近臣。 朱棣看儿子不喜欢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依旧不肯前去,他说:“我有什么罪?给我这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这下看出他的不对了,怀疑他想谋夺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数十起违法事件,非常生气,准备对他严惩一番。 没想到屡受朱高煦排挤的朱高炽反而替他求请。于是朱棣就又给朱高煦盖了一块封地,让他去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一直在寻找机会,策划谋反。 二、哥哥和侄子太好了,不作不行 机会这就来了,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赏赐大批宝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加封为世子和郡王。 对这个弟弟,仁宗可谓是仁至义尽。他不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对他的造谣污蔑,也不惩罚他的浪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权势、金钱来安抚朱高煦。 没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哥哥仁宗软弱可欺,更加坚定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 还没等朱高煦有所行动,仁宗就突然猝死了。从继位到驾崩只有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明史》中记载了明仁宗弥留之际的话:“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 可见,仁宗的死,与常常忧虑谗言,殚经竭虑不无关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可是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初和他的父亲一样厚道。重赏朱高煦,并对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一一照办。 这又让朱高煦产生了错觉,原来侄子和哥哥是一样的软弱可欺啊!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写信给朱高煦,对他循循善有。 朱高煦根本不理这一套,部署重兵,与宣宗交阵。宣宗这才决定要迎战朱高煦,这次他下了狠心,御驾亲征。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率军讨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时,宣宗竟然还对朱高煦手下留请,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一开战你必被擒,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宣宗兵围城下后,又多次将劝降书信色入城内。无奈朱高煦执M不悟。 就在此时,朱高煦突然意识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他的队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献给宣宗。这个消息让朱高煦大惊,终于明白败势已定,只好从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谋逆大罪,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诛九族也不为过。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朱高煦。 宣宗却依然手下留请,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还能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新呢?心中执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宣宗再也无法忍受,多年的压抑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将最暴力的惩罚加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终于把自己“作”成了一块烤肉。 四、放不下的执念,平静不了的心 作为皇子,朱高煦本可过着衣食无忧,权势滔天的日子。可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位置实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让这种夺权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执念在心中发了芽。 哥哥和侄子对朱高煦的仁厚,又让这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生长,执念在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朱高煦无法遏制内心的衣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是“执M不悟”这个成语最好的注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放下执念,才可寻找到平安喜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