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临终发给袁世凯的电报解析
更新时间:2022-06-02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望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宋教仁是被前清退役营级军官武士英从后面开了一抢。 武士英生活困难,没钱花。 武士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江苏驻沪巡查长应桂馨。 应桂馨是长期混迹于上海的灯红酒绿,缺钱花。 应桂馨又是受国务院秘书洪述祖指使。 洪述祖自然是受国务院总理赵秉钧指使。 至于赵秉钧是自己私自做主,还是受袁世凯指使,就无从说起了。 因为以上这四位: 武士英、应桂馨、洪述祖、赵秉钧,全部死于非命。 这就叫“死无对证”! 武士英打出的子弹穿过后背,斜着进入腹部。 如果正着进入腹部,宋教仁可能就不会死了。 当时的大上海医疗条件不错,让宋教仁在痛苦中又活了两天。 才有了这篇发给大总统袁世凯的电报。 这份电报,表达了三层意思: 1、老子才31岁就这样死了,没有实现理想抱负,没有为国为民多做贡献,死不瞑目。 2、如果你袁世凯对老子所提出的政治理想抱负,给予多多关注,早日制定一部共和宪法,老子虽死无憾。 3、不管是不是你袁大头干的,反正老子要死了,无所谓了,你心里有数就行。 有人说: 孙文是军政之才,黄兴是训政之才,宋教仁是宪政之才。 其实不然。 身处乱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身之道,特别是有能力的人。 孙中山是暴力革命的倡导者,活着的第一意义就是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然后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同盟会是兴中会和华兴会合并而来。 黄兴和宋教仁是华兴会的,虽说和孙中山一样都要建立共和国。 然而方式方法却是不一样的。 黄兴略微大老粗,和孙中山经常意见不合,但一直坚挺孙中山。 宋教仁却是文化人,和孙中山是若即若离的关系。 政治方向上,和孙中山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孙中山坚持总统制,宋教仁坚持内阁制。 换句话说,宋教仁对议会内阁制的痴M,路人皆知。 1911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宋教仁组建了国民党。 组建这个党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未来的第一届国会大选中赢得大多数。 然后宋教仁就是内阁总理。至于总统嘛,只是负责签字的花架子而已。 实权在内阁。 宋教仁的政治追求,和两位大佬孙中山、袁世凯都不相同。 孙中山是希望用总统制,加强对共和国的领导建设。 袁世凯是希望用总统制,进行独裁统治。 但两人都对宋教仁不满。 宋教仁中弹后,痛不衣生,连呼:“罢了,罢了!凶手如今在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跟别人有私仇。” 这位是搞政治的好材料,可惜却对人新一无所知。 私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公仇。 私仇是有显而易见的原因的,公仇的原因却高深莫测。 1912年7月,宋教仁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 因为孙中山认为共和既成,可以安心的修建铁路去了。 当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将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联合,成立了国民党,宋教仁当选为理事,并任代理理事长,成了国民党的实际党魁。 既然民国已经成立,你改组同盟会可以,但是宋教仁为了获得议会大多数,将能纳入的杂牌党,全部纳入了国民党,还自己做了党魁。 孙中山会怎么想? 1913年,宋教仁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大选中,获得下议院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大获全胜。 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成为民国的一把手,势成必然。 当时的他还在上海,于是赶忙乘火车准备北上。 结果在上海沪宁线火车站遇刺,两天后含恨而亡。 一般逻辑推理认为:是现任总理赵秉钧眼看总理位置不保,所以暗下杀手。 只是一般逻辑推理。 非一般逻辑推理认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宋教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