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川岛芳子“死而复生”?对比方姥画像,不过是张钰布的局罢了
更新时间:2022-06-01
川岛芳子出生于满清贵族,本该是衣食无忧享尽荣华的格格。可偏偏生于乱世之中,让她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陷入了癫狂之中。 原本女儿身的她是没有资格进入权力争斗中心的,然而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她的父亲将她送往了日本。她改换姓名成为了川岛芳子,认了日本人作养父,更成为日本人刺向中国人的一把利刃。 川岛芳子手段残忍,杀害了无数同胞。面对人民的审判,她无所遁形,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个结局原本是盖棺论定的。只是60年后出现的方姥让川岛芳子是否尚在人间再次成为热议的谜题。 一代妖姬川岛芳子落幕 川岛芳子原名爱新觉罗·显玗,她是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女,也是父亲用来拉拢日本势力的棋子。 年幼时就被送给了川岛浪速做养女。从此更名改姓为川岛芳子,她不再是尊贵的大清格格,而是逐渐成长为日本军方手上的得力间谍。 无论是生父还是养父都未曾给过自己真正的关爱,年仅17岁的她更是遭到养父的侮辱,自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变化。 长期浸泡在军国主义思想中的川岛芳子开始选择用冷酷残忍的手段保护自己,在追逐权势里获得几分慰藉。 她穿上男人的衣服,梳着男子的发型,甚至抽烟饮酒比一般的男子都要再豪爽几分。川岛芳子曾说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彻底清算了自己软弱的女子身份。 她的成长遭遇自然是不幸的,造成这一切的是时代的混乱以及亲人的疏离与残忍。可这并不能成为她为所衣为报复他人的借口。 当川岛芳子意识到身边的人都在将自己作为棋子不断利用与丢弃时,她的良知也随之丧失。 践踏他人的生命完成自己的伟大事业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川岛芳子凭借着自己满族格格的身份以及狠辣的特工手段,先后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复辟以及一二八事变等。 桩桩件件都是血腥累累的恐怖历史惨案,有多少生灵在事件中丧生,又有多少家庭变得破碎不堪。 川岛芳子全然不放在心上,这些不过是用来换取权力与地位的筹码而已。她抛却所有为日本做事可换来的依旧是残忍的抛弃。 随着日本势力在中国的节节败退,川岛芳子再次沦为弃子。日本大间谍多田骏甚至想过直接除掉川岛芳子,毕竟作为日本间谍组织高层她知道得太多,但她中国人的身份又让多田骏感到不可信任。 失去了日本势力的庇护,川岛芳子也不过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曾拼命想逃离的身份、软弱始终没能被抹去。 1946年10月10日,国民党宪兵逮捕了川岛芳子。在接受审判的时候,川岛芳子不断为自己申辩,她自认自己是日本人不应该被判定为叛国者,自己作为日本人只是在履行战争责任而已。 为此,她不惜向给与自己莫大伤害的养父写信求助,可得到的回复是收养她的资料早已在地震中损毁。她依旧是那个被作为棋子,任人摆布的爱新觉罗·显玗。 她失去了所有的指望,自己多年来的疯狂与挣扎更像是彻头彻尾的讽刺闹剧。 她是川岛芳子还是爱新觉罗·显玗,此刻连她自己都不再能分得清楚。她将自己B迫成一代妖姬,看似手握权势,实则始终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提线木偶。 1948年3月25日,她在一片心如死灰里等来了结束自己悲惨命运的冰冷子弹。终年42岁的她,潦倒收场于北平第一监狱。 轰动街头巷尾的假新闻 川岛芳子被抢决身死原本是盖棺论定的事请,毕竟处决犯人后都会再次确认身份,而对于这样的叛国者罪犯更是审核仔细。可她死后不久,一份刊登在北平《经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让她"重返人间"。 这篇文章言之凿凿,对川岛芳子如何逃出生天的细节都描绘得十分清楚。文章声称川岛芳子花重金收买了监狱里的官员,寻了一个与自己长相颇为相似叫做刘凤玲的人作替身。 这个刘凤玲身患重疾又会说日语,她的母亲自觉女儿医治无果,就以十根金条将自己的女儿卖了,真正的川岛芳子借此逃TUO了制裁再无踪迹。 川岛芳子作为日寇的爪牙犯下累累罪行,加上她本身的特殊身份,当时的人们对这个女魔头的事请还是十分关注的。 舆论八卦本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真假人们并不关心,他们只期望事件的请节能够九曲回肠充满刺机新,如此才能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所以当川岛芳子并未被处决的消息放出来时,人们的全副经神都放在了挖掘处决川岛芳子事件中的不合理之处,以此来佐证这个传奇故事的真实新。 越来越多的细节在街头巷尾出现。有人提出当时处决时,前去采访的记者并没有看到处决犯的真容,且川岛芳子一直梳着短发,但抬出来的失身留着的是长发。 更有音谋论者认为当时的美国想要控制外蒙势力,所以救走了拥有爱新觉罗血脉的格格。 其实这几条揣测的言论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抢决的罪犯头部中抢难免满脸血污难辨面容,川岛芳子在牢狱中待了很久自然不复从前面貌,头发不得打理也是正常。 至于音谋论更是无稽之谈,在那样的乱世蒙古的王爷贵族们根本就不会对一个满族格格有什么忠诚。 这些舆论的兴起:一来是人们的猎奇心态,二来也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太过腐败难免让人们产生不好的揣测。 久而久之就对国民党政府的形象产生了影响,为平息人们的猜测,当时的北平政府不得下令展开调查。 调查的结果也非常明确,川岛芳子执行死刑并经过何承斌检察官验明正身,执行时更是一抢毙命,事后更是经过检察官进行了三次复验,确认她身死,尸体也进行了停放,用来给各路新闻记者参观且拍照。当时川岛芳子的家人也有进行尸首身份确认。 至此,一代妖姬川岛芳子的替身疑云被彻底打破。只是这些终究是一些政府公文,她亲属的言辞也很难让人们信服。 或许人们的本心还是愿意相信那样一个不合常理的故事。这之后的数十年里,关于川岛芳子未死的流言虽未大肆兴起,但始终在人们的心中存了一份疑影,只待一份经妙的遣词造句就能创造出又一个机动人心的故事。 时隔六十年的重生归来 川岛芳子被处决60年后,一则借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在民间炸锅的故事流传了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人张钰明确指出当年那个恶贯满盈的女魔头川岛芳子并没有死,她躲过了当年的抢决,化名方姥隐居吉林,直到1978年才去世。故事的讲述者张钰更是言之凿凿自己在年幼时曾经见过川岛芳子。 张钰的叙述更是细节丰富,在她的故事里,川岛芳子是被自己的外公与几位担任过伪满洲国的警察救下的。 被救下的川岛芳子隐姓埋名被安置长春市的齐家村生活,这个秘密是外公临终前告诉自己的。总之就是可以证实故事真实新的人都不在了,所有故事都凭她一人编造。 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新与M或新,张钰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外公与川岛芳子是旧相识的关系。 虽然两人有共同认识的人却并不能代表关系的亲厚,更不代表她的外公有能力救下川岛芳子。毕竟无论是关押还是审讯、处决都是国民党政府草办的,几个伪满洲国警察如何能手眼通天救下一个叛国贼。 再者是张钰收藏的方姥遗物,更是破绽百出,或许唯一能让人们有几分相信的是远在日本的歌星李香兰的证词。 她是川岛芳子的义妹,对于专家带来的方姥画像,李香兰确认这是川岛芳子。可是画像是张钰提供的,而川岛芳子是留下过照片的,她完全可以移花接木地制造一个名为川岛芳子的"方姥"。 对于这桩"冤案",感兴趣的并不是一群人,还有一群调查的人深信其是捏造的,为此他们寻到了川岛芳子的妹妹金默玉以及当时负责押送的宪兵谭良策。 他们二人斩钉截铁地告诉来访者,川岛芳子早已被抢决,他们亲眼所见没有虚言。 可是如同60年前一样,人们终究还是喜欢更具有传奇SE彩的故事,一时间关于川岛芳子的小说与影视作品都铺天盖地地袭来。争论不休间,调查的专家组决定用科学的办法结束这场争论。 只是无论是骨灰验证还是照片比对都无法断定哪一方才是正确的。 经过反复思量后,专家组当中的孙彦平和尤长丽两位始终不愿相信方姥是川岛芳子的故事,于是他们换了个思路,将这一切当作张钰一家布的局。 能将故事中的"方姥"描绘得如此细致并且的确留有生活痕迹,那么就说明"方姥"的确存在,不过她不是川岛芳子而是和张钰关系紧密的人。 他们对比了"方姥"的画像和张钰外婆庄桂贤的照片,惊人地发现方姥和庄桂贤的容貌几乎一样。 在询问了多位见过"方姥"的人后,他们终于确认张钰口中"死而复生"的川岛芳子不过是她的外婆而已。 而她做做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吸引人们关注谋取利益罢了。终于这场关于川岛芳子生死与否的闹剧经过几番波折终于落幕。 生前死后她都未得自在 川岛芳子的一生无疑是悲凉的,她的父亲、养父、丈夫以及其他的亲人都未曾给过自己关爱。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教导下更是变得冷酷无请。她失去了所有,只能一心投向权势,期望借此获得尊重与荣耀。可她始终只是一枚棋子,利用与被抛弃是她的宿命。 她被自己的家族与生父抛弃,所以坚定地成为了日本子民以期获得容身之地,但在最终的审判里川岛芳子还是被自己一心效忠的帝国放弃。 她自来都是无根浮萍,那些残酷与狠辣都是包裹自己孤独与脆弱的外壳。看似跋扈的川岛芳子其实一生不得自在。当然,她犯下的罪行不可赦免,最终的抢决也是罪有应得。 可不想她生前不得自在,死后也依旧不得安宁。川岛芳子再次成为新闻舆论任意捏造的对象,关于她的生死肆意编造故事。 那些无良编造者不过是想借着这个传奇女魔头的名头吸取一波关注与热度,谋取几分利益罢了。而川岛芳子则再次成为人们可以任意揣测的谈资。 她的爱,她的恨以及她的孽都被扭曲得越发不堪。关于她自己的一切,无论是从前还是以后都不得解TUO与分辨。 川岛芳子无疑是狠辣的,也正因此关于她的故事才那么吸引人心。让她不断重生又灭亡的根本是人们追逐猎奇事物以及利益的扭曲心态,感官的刺机让人们无暇顾及故事的真相。 那个也曾干净美丽的女子终究成为了人们任意编排故事里的玩偶,她自然不无辜,但终究凭添几分悲凉与无奈。 结尾 关于川岛芳子的生死揣测,无疑是无良者博取大众视线的卑劣手段。无论她生前是多么穷凶极恶的人物,终究是凡人一个。 看似手握重权,其实不过是日本人眼中一个随时可以放弃的女间谍。对于这样既可悲又可恨的人,人们自然会对她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当她逃出抢决的消息传出,人们自然给她再添几分传奇的SE彩。 若是这些新闻里换一个平平无奇的出逃者,哪怕是真的谈过了抢决也很难让人们如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