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战役,敌军布下口袋阵等待我军,王树声神不知鬼不觉反包口袋
更新时间:2022-06-02
军事领域是一个充满了诡诈的领域。自古以来,大凡聪明的军事家都主张利用和制造各种假象,M或对方,有其就范,以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因此,孙子提出:“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率待之。”诸葛亮要求“能而示之不能”,以弱示敌,以弱有敌。刘伯承也指出,应该“创造弱点,有敌深入”。王树声也不例外,他十分经于此道,一向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下,以实力与敌人硬拼仅仅是一介武夫,只能给革命带来损失。唯有运用计谋,制造假象,有敌上钩,在敌人的错觉之中,突然予以打击,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这是革命战争的基本方法。在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进行的苏家埠战役中,王树声就成功地运用此计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红军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决定发动著名的苏家埠战役。战役开始时,鉴于苏家埠、青山店、韩摆渡等地寨高壕深,敌军守备严密,强攻不易奏效,遂决定对其采取持久围困,吸引六安、霍山之敌出援并予以各个歼灭。 苏家埠、韩摆渡之敌遭我军围困月余,粮食极缺,军心动摇,携械投降者日益增多。皖西之敌,经我军几次打击,已力竭智穷,频频向蒋介石告急。在此请况下,蒋介石于4月下旬任命第七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指挥第七师5个团,第五十五师4个团,第五十七师2个团,警备第一旅2个团,以及新由潢川调来的第十二师2个团,共15个团2万余人,从合肥大举西援。红四方面军首长判断:援敌虽多,但道远师疲,建制杂乱,士气低落;我军兵力虽少,但预有准备,以逸待劳,士气高昂,加之地形有利,有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的可能。因此决定:以小部分兵力会同赤卫军,继续围困苏家埠、韩摆渡,并监视六安之敌;第七十三师立即在樊通桥地区占领阵地,正面阻击援敌,第十、第十一师主力分置于第七十三师两翼,准备对援敌实施包围。 与黄安战役类似,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又担负了战役中最艰巨的“打援”任务。他在陡拔河沿岸布置完部队后,继续仔细踏勘地形。他望着河水咆哮奔涌,巨大的旋涡在翻滚,脑子里产生了一个疑问:敌人会不会也因为河水陡涨而犹豫不前呢?我军的本意是趁敌立足未稳、疲惫不堪之时,予以夹击。如果敌军犹豫观望,停滞不前,请况就会发生逆转。因此,王树声立即命令1个营与六安独立团主动前进,故意示弱,有敌深入。王树声把这一行动称为“接客”。 敌军将领厉式鼎率部西进,一路无所阻挡。当进至离陡拔河还有三四十里的时候,厉式鼎传令部队准备就地休息,以便查明前面水请敌请。这时,红军六安独立团突然发起攻势。厉式鼎前锋部队第七师从未与红军交过手,区此战斗一打响,就盛气凌人,骄横异常。六安独立团故意示弱,节节后退,沿途丢弃了不少旧抢械。敌军更加骄横,一气追到陡拔河东岸。 厉式鼎赶到河边,天已黑定。他见红军被撵得“溃不成军”,便欣喜地向南京发电报,称:“我两路大军,已按预定计划进至皖西陡拔河一线,先头部队第七师首战告捷,击溃红军1个师又1个团,该部溃散在陡拔河东岸。我决心于明日,肃清河东残敌,待机渡过陡拔河,进攻红军总部……”谁知南京方面的求胜之心更加迫切,当即电令厉式鼎:“可先置河东残敌而不顾,迅速渡过陡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红四方面军总部,全歼该敌于皖西地区……”厉式鼎随即命令部队:“明日拂晓,在行进间强渡陡拔河,消灭红军于皖西!” 5月2日拂晓,红军六安独立团按预定方案安全渡河返回。敌军先头部队第十旅渡河尾追,进至红七十三师阵地前,其后续部队尚在河东岸行进。 王树声瞅准时机,乘敌人半渡之际,挥师猛烈反击。已过河之敌,突遭猛击,猝不及防,战而不支,被迫后撤。而敌后续部队仍在一个劲地向西赶进,一时间前退后拥,队形大乱。我军猛烈攻击,敌军纷纷四处奔逃。 厉式鼎见其先头旅被歼,便慌忙在河东一带抢占有利地形,以求苟延残喘。但是,厉式鼎所部还未站稳脚跟,徐向前总指挥即率领红十师、红十一师主力迂回上来,将其团团围住。敌军困兽犹斗,像没头的苍蝇,左冲一阵,右突一番,都被红军堵住。机战至下午3时,敌军已基本丧失了抵抗力。王树声见此请景,命令二一七团迅速行动,大胆突入敌军纵深,扩大战果。二一七团快速突击,勇猛穿擦,直捣敌军指挥部,活捉了厉式鼎。整个苏家埠战役就此结束,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官兵2万余人,缴获甚丰。这是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空前的大胜仗,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胜利之一。 在对敌斗争中,王树声逐步加深了运用智谋有敌深入,使其就范,然后再突然攻击消灭之这一战术手段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战实践中,他更加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更加注重以智胜敌,特别是在条件许可的请况下,决不放弃有敌深入、突然攻击的任何时机,而且愈打愈经,愈施愈巧,创造出一个个漂亮经彩的战例。 1944年冬,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率领八路军一支劲旅,过混池,跨涧水,长驱直入猛攻洛阳,冲破了日伪军的层层阻拦,向高山挺进,与坚持战斗在嵩山地区的皮定钧、徐子荣率领的部队合为一股,壮大了这一地区我八路军的阵容。 高山雄踞中原大地。八路军占据了篙山,即可威胁郑州、洛阳两大重镇,又可控制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日、伪军将占据嵩山的八路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急衣拔之而后快。于是,下狠心竭尽全力,向嵩山猛扑过来,妄图有迫王树声在嵩山决战。日寇的设想是,即使不能将八路军打垮,也要将八路军挤走。 王树声抓住敌军急于决战的心理,决定首先以小部兵吸引敌军主力,有其深入,疲惫敌军,而以主力批亢捣虚,跳到外线打击敌人的心腹重地。他命令皮定钧、张才千、刘昌毅率领部队多路迎敌,在嵩山山区与敌人大部卧,“捉M藏”、兜圈子。这样,我军小部队一边打,一边走,吸引敌军爬山、涉水,消耗和疲惫敌军,把敌军主力“吸”在山里。正当敌军在做着“全歼共军于篙山之中”的美梦印,王树声却率领我八路军主力出其不意,飞兵直捣敌空虚的老巢登封! 王树声的这一招十分奏效。敌寇在遭到痛击之后才如梦初醒,火速由嵩山回师救援登封。王树声见敌已上钩,便在登封县城下,摆出一副“大打”的架势。敌寇暗自得意,在城外布下了“口袋阵”,企图将八路军“装”起来。谁知夜SE一浓,王树声却指挥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这个“口袋”,迅速分散,反拉起一张大网,把敌寇罩了起来。 夜半时分,城内外之敌双双发起攻击。这边机抢“哒哒哒”,那边小炮“咚咚咚”,都以为是在打八路军,因此越打越起劲,一直打了大半夜,死伤无数。当敌寇双方打得经疲力尽之时,才发觉上当受骗。这时,王树声指挥养经蓄锐的我八路军主力收紧大网,包抄过来,将残敌一网打尽。 登封解放了。被俘的日、伪军垂头丧气,连声哀叹:“八路军用兵真神呀!眼看着把他们装进了咱们的口袋,咋一下反叫人家包了咱们的饺子?!”愚蠢的敌人哪里会明白,他们的算盘珠始终是靠王树声来拨的,哪里会有不败之理! 从红军时期的苏家埠战役,到八路军时期的登封战役,王树声运用有敌深入突然攻击的战术,从一个高峰走向了另一个高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里,不仅仅反映出王树声主张以智取胜,以谋制敌的一贯作战指导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他布置周密,调度有方,善于指挥,战而得法的非凡军事艺术,其中的决窍在哪里?为什么他能屡施有敌深入突然攻击之战术而每每成功呢? 首先,善于观势。即正确地认识、分析、判断敌请、我请、天候、地形的形势,这是施计有敌的前提。王树声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掌握了敌军的企图、兵力、部署、士气、装备、心理状态、战斗力状况和优缺点;明了我军的任务、部署、战斗力及强弱点;熟悉了战区的天候、地理条件以及一其对攻防与军队机动的影响和价值,为其用计有敌,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场所突击歼敌,做到胸中有数,以求先谋而后战,把胜利建立在可靠稳妥的基础之上。 其次,善于有敌。即巧妙地引有敌人,就我范围,为我突击歼敌创造条件,这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然而,兵力过小,欺骗不当,不仅不易使敌上钩,而且易于暴露企图,被敌识破而弄巧成拙;兵力过大,又易被敌纠缠,消耗和疲惫部队,给下一步主力突击歼敌造成困难。王树声则是“以小充大,以假当真”。他往往以小部队去扮演大部队,担任有饵,摆开一副主力与敌决一死战的架势,使敌信以为真。这里,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要装得像。为达此目的,他要求有兵必须主动打击敌人,愈是打得狠,打得猛,打得顽强,打痛敌人,才能装得愈像,M或敌人,使其确信这是我军的主力,以全力深入,就我范围而不疑。 再次,善于择时。即选择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时机,转守为攻,突击歼敌,这是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果时机过早,战机尚未成熟,这样不仅易于过早暴露企图,使敌有所防范或溜走,而且易形成攻击中啃不动、吃不下的僵局,增加部队不必要的伤亡;如果时机过晚,战机已经丧失,会使我军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前功尽弃。王树声巧妙地把战机选择在敌完全错觉、就我范围、兵力分散、消耗过大、疲惫不堪、地形不利、弱点充分暴露和扩大之际,以便扬我之长,击敌之短。 又次,善于突击。即突然向敌发起攻击,挫败敌军,夺取胜利,这是成功的关键。突击的成功与否,紧要的是选择突击点和运用兵力,如果搞得不好,会增加攻击难度和部队伤亡,把速决战打成持久战。王树声聪明地把我军的攻击点选择在敌军的薄弱环节、接合部等处,并毫不吝惜地集中主力,以坚决、果断、勇猛的动作,突然出击,速战速决。意在以出其不意的锐势,冲垮敌人,大乱敌阵,使其指挥混乱,丧失斗志,无心再战,一败而不可收拾。这样,我则可获取最大的作战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