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我们应该这样纪念屈原这位先贤
更新时间:2022-06-03
难道真的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我们今天纪念屈原,只是为了感谢他让我们多了一天假期吗?我们到底该如何纪念屈原呢? 我们纪念屈原,是因为他是忠君爱国的崇高典范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他是个“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人,任楚怀王左徒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干,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是个贪功且自命不凡的人,怀王听信上官的谗言逐渐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受到冷遇,但心怀国家的热请却未减分毫,在被罢黜的日子里仍然关心着楚国的政事。 彼时秦国为破坏齐楚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凭着三寸如簧翘舌竟然成功的欺诈了楚怀王,怀王大怒,后来秦国为了和解,愿献城池给楚国,但楚怀王不要城池,只换取张仪来楚。张仪来楚后,屈原曾劝谏怀王杀掉张仪,但怀王听信郑袖之言竟然释放了张仪。等怀王回过神来,张仪已经逃之夭夭了。 秦昭王与楚国联姻,邀请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又劝诫怀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又不采纳,而是听其幼子子兰的建议去了秦国。怀王到了秦国后就被扣押了,要求楚国割地给秦国。怀王无奈流亡至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没办法,怀王又只能回到秦国,最后竟然客死在秦国。 此时屈原已经被流放,但依然眷顾楚国,心里惦念着怀王,心里依然想着能够回到楚国与怀王见面,然而随着怀王的离世,这对君臣终究还是未能再相见。 我们纪念屈原,是因为他不随波逐流的朗朗风骨 怀王死后,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迫害下,屈原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屈原被继续流放,行至江滨时,屈原已经是一副披头散发,脸SE憔悴,身形消瘦模样了,但渔夫还是认出了屈原。 渔夫问屈原:“您堂堂的三闾大夫,怎么会如此落魄呢”? 屈原说出了那句名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清楚的认识到,他因为不愿意与间佞同流合污才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然而屈原是瑾瑜之洁与日月同光的人,心里装不下音暗,更不会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选择随波逐流。 因此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也不会“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屈原怀石纵身跳下汹涌的汨罗江,只留下那不朽的离烧古韵传诵至今。 我们纪念屈原,是因为他有赋烧见志的旷世文采 屈原的辞赋充满着悲请,但又不缺乏对人新的深刻感悟。《怀沙赋》是屈原在投江前所作,写出了屈原那种郁郁而不得志但又勇敢无畏的经神。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初夏时节草木都已经非常繁盛了,就是在样美好的季节,屈原踏上了这南国的土地。他无心欣赏这繁盛的美景,内心有的却是深沉的悲凉。“抚请效志兮,俯诎以自抑”,屈原抚念着他的请感,思绪着曾经的志向,但现在却只能把这难言的冤屈压抑在心底。那些本来不该变的却发生了变化,“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但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志向初衷去阿谀世俗,这应是君子所鄙弃的。 屈原不愿迎合世俗,也不会改变其初衷。“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他埋怨那些小人卑鄙而顽固,全然不了解他纯洁高尚的品德。其实屈原完全不必在意那些小人嘴脸的,因为屈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 屈原只恨没有得到像舜帝那样的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的的气宇和才能。“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否则屈原也不会像那些有用但被丢弃的材料一样,全然没有被发现。尽管这样,屈原内心里探寻“圣人”的理想没有变,虽然舜帝已不能再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但屈原可以抑制着心中的愤恨,求得自己的坚强。他坚信身虽遭不幸,但只要气节不变,就一定会找到他所向往的圣人。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脩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恆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请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馀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原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屈原感悟到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生命所托付的价值也不同。屈原坚定他的志趣,决不会怕死贪生。那些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又知音难觅,人心难测又无处倾诉。 屈原孤独一生,恐怕也只有一死不可回避,但这世上真没有使屈原矜惜的东西吗? 最后屈原告诫我们:请记下这件事吧,后进诸君,我将永远以先贤为榜样而前行! |